猶太人還有句俗語:“釀蜜不嫌花少;讀書不棄分與秒。”意思也是大同小異,都是在告誡我們,不要等到所謂的空閑的時候再去讀書,要立即去做。
確實如此,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總是對自己說:“我現在很忙,等到我有空餘的時間了,我一定要好好的讀書、學習。”但是結果他永遠也沒有空閑,也就沒有時間去學習了。
真正成功的人土是不會有這樣的理由的,相反,他們從來就不會找尋理由來推托讀書,成功之前,他們“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焚膏續晷”;成功之後,他們也還是“馬上、枕上、廁上”的書不離手。
舉一個例子。18世紀俄國傑出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是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奠基者。他出生在俄羅斯北方的北德維納河的一個大島上。他家境清貧,無力上學,全仗自學成才。但是由於要幫助父親維持家裏的經濟生活,羅蒙諾索夫隻好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偷偷的躲在屋後的一個板棚裏,靠著蠟燭的微弱光亮,如饑似渴的讀書。
1730年,19歲的羅蒙諾索夫悄悄的背著行囊來到了莫斯科,他是來求學的。但是由於他的貧窮,沒有任何一所學校願意要他。後來在同鄉杜季科夫書記官的幫助下,他進入了莫斯科神學院學習。
在神學院裏,羅蒙諾索夫利用一切時間,沒出三個月,便把一年級的全部書給讀完了,老師讓他跳了級。又過了三個月,羅蒙諾索夫又把二年級的書給看完了,接下來他又跳到了三年級、四年級。最終,羅蒙諾索夫隻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學完了八年的課程,而且還把圖書館裏的書都幾乎讀遍了。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停的給自己找借口,但是這些借口大都是難以成立的。因為無外乎“我很忙”、“我沒有時間”、“我有個約會”、“我太累了,我要睡覺”等等諸如此類的理由,似乎自己是一個整天忙忙碌碌的成功人士一樣。
而猶太人似乎在這方麵要更勝一籌,因為在猶太人裏麵即使是烤麵包的,他們也會利用任何時間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烤麵包技巧,然後不停地學習。
5.用知識激發自己的潛能
拜耳是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從小勤奮好學。進人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畢業後,他覺得自己才21歲,還有潛力多學習一些科學知識,於是又開始攻讀化學。由於已有了堅實的物理知識,學習化學進步很快,第二年(即1857年)他就發表了對甲基氯的研究論文,初步顯示出他對化學研究的潛能。
1872年,他在斯特拉斯大學任教授時,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智慧,開展對酞染料種類的研究,成為染料史上確定靛青性質和結構成分的第一位化學家。三年後,他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學識和研究成果,研究出靛藍的全部成分,並建立了著名的拜耳碳環種族理論。拜耳臨近花甲之年,還在繼續自我挖潛,編寫了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著作《拜耳科學成就》。可以說拜耳的一生是研究挖潛的一生,成果累累。
如同拜耳一樣的猶太人頗多,如多麵手貝拉斯科、科學家總統卡齊爾、商學兼優的瓦爾堡家族等等。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善於自我挖潛,從而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果,取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