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比見學生們無動於衷,就戴回手表說:
“美國有一句俗話,叫‘時間就是金錢’。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這句話很容易使人誤會。假如說時間就是金錢,那我們就隻能想到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知如何運用時間的人,另一種則是不知如何運用金錢的人。其實,就價值而言,時間遠比金錢貴重。金錢可以儲蓄並生息,而時間卻絲毫不停腳步,而且一去不複返。”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應該改為‘時間就是生命’,或者‘時間就是人生’。”
拉比這麼一解釋,學生們都覺得有理。
猶太人為什麼把時間看得那麼重?時間是任何一宗交易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達到經營目的的前提。他們在與對方簽訂商業合同時,都已充分估計過自己的交貨能力,考慮過是否能按客戶要求的質量、數量和交貨日期去履行合約。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辦到,就與其簽約,如果辦不到,他們不會輕易簽約。
時間的價值還體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在市場經濟機製下,哪個企業能在一個市場上一馬當先,把質優款新、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率先推出,這個企業就一定能夠獲得好的經濟效益。
2.發揮時間的商業價值
猶太人重視時間的另一層意義是,抓緊一分一秒可以搶古商機,爭取競爭的主動權。
時間的價值還體現在,趕季節和搶在競爭對手前獲取好價格與占領市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誰能在一個市場上一馬當先,以質優款新的產品問世,誰就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比如電子手表,剛上市時每塊售價幾十美元乃至幾百美元。而後來的競爭者推出同類產品時,其價格一落千丈,每塊售價隻有幾美元。再比如人們日常食用的水果、蔬菜,在反季節時售價數倍於盛產季節。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這還是因為“時間”價值的體現。
我國唐朝學者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小道上,一輛載著瓦甕的馱車打滑不前,使得後麵幾十輛貨車受阻。這些貨車必須在半小時內趕到前方一座小鎮,否則,車上貨物的價格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大家都十分著急。後來,貨主忍不住了,就問前麵的人:“車上的瓦甕共值多少錢?”對方回答:“八千錢。”貨主便叫隨從給那人八千錢,然後叫人將瓦甕全部推下了山崖,使自己的貨車得以搶先到達目的地。
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示就是:做生意必須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必須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
猶太人把時間看得那麼重,是有其道理的。時間是任何一宗交易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達到經營目的的前提。
與對方簽訂合同時,要充分估計自己的交貨能力,是否能按對方要求的質量、數量和交貨期去履行合約。如可以辦到,就與其簽約,如辦不到,切不可妄為。
時間的價值還顯示在趕季節和搶在競爭對手前的獲取好價格和占領市場方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誰能在一個市場上一馬當先,以質優款新的產品問世,誰就必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如電子手表,剛上市時每塊售價幾十美元乃至幾百美元。曾幾何時,當許多競爭者推出同類產品時,其價值一落千丈,每塊售價隻有幾美元。又如人們日常的必需品蔬菜,在反季節時其售價數倍於盛產季節。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這顯然是“時間”的價值。
時間的價值還表現在生意的全過程中。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高低,與其費用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根據眾多的企業核算,其經營費用中有70%左右是花費在占用資金的利息上。如一個企業一年的營業額為10億元,其資金年周轉率為兩次,言下之意,該企業每年占用資金為5億元。若按銀行利息為12%(年息)計算,一年共支付利息達6000萬元。如果該企業能把握一切時間和進行有效管理,使資金周轉達到一年4次,那麼,其支付的利息就可節省3000萬元,換句話說,該企業就可多盈利3000萬元了。除此之外,加快貨物購人和銷出,加快貨款的清收等,都體現出時間的價值。
猶太鑽石商巴奈·巴納特能夠成為南非首富之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視時間為商品,把銀行的時間“賣”了,並且“賣”出了好價錢。
初到南非,巴納特是一個從事礦藏資源買賣的經紀人,每個星期六都是他賺錢最多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銀行停業較早,他可以盡興地開出空頭支票購買鑽石,然後在星期一銀行開門之前售出鑽石,以所得現金支付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