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猶太人,不管怎樣他們都能掙到錢。借用資源是猶太商人的拿手好戲,隻要他們動腦,總能夠成功。
市場經濟中,敢於借貸、善於借貸、巧於用貸、會通過別人的錢來發財的創業者,才是高明的經營者。不要讓“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小本經營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
猶太商人的變錢之道值得借鑒,“必要的情況下,要敢於借貸、善於借貸,走一條借錢生錢的發財路。”
4.小題大做,無中生有
成功的創業者常常是那些能夠從“無”中看出“有”來的人,生意人需要有一雙能夠捕捉信息的眼睛。經商成功離不開商人的獨特慧眼。聰明的經商天才們並不等於說是高智商,他們隻不過是眼光敏銳頭腦機靈,善於觀察分析商業中的資訊,然後加以利用罷了。
孔菲德,曾被人稱為美國股海“空手道大師”,自幼家境貧寒,父親的早亡,給這個孤兒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也養成了他奮發圖強的秉性。他在大學畢業後的最初幾年,並未顯示出他過人的商業智慧,相反,他對金錢的憎恨倒叫人們難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別了費城,隻身漂泊到了紐約,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銷員的工作。互助基金一般由股東提供,股東將這筆資金集中起來,然後投資於股票,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險得多。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紐約一家投資者計劃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為孔菲德所擁有的公司所收購),孔菲德並不想長期做推銷員生意,這對他來說隻是一個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為投資者公司推銷股票,然而他並不甘心於隻做一名小小推銷員。工作之餘,他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基金的財務組織和管理。
不久他就發現:互助基金猶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基層推銷員,往上是推銷主任,再往上是地區和全國性的高級推銷員,而高高在上的當然是互助基金的經理們。凡上麵的一層均有從其屬下的傭金中提成的權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銷員這一領域外更廣闊的“天地”。他覺得自己羽翼漸豐,應該衝破現有環境的束縛。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闖一闖。
1955年,經公司允許,孔菲德自費去了巴黎,當時歐洲許多國家政府禁止本國公民購買美國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國資本以這種方式流向美國。看來向歐洲公民推銷股票這條路已行不通了。
經過觀察,孔菲德發現了歐洲這個禁區中的“新大陸”——美國的僑民市場。
當時的歐洲各國到處都有美國的駐軍、外交人員和商人,他們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當時間,因此,都是攜眷前往。他們的薪資都漸漸地進入了歐洲的經濟圈子。
這些美僑有很多餘錢,他們有很多人都讀到關於華爾街空前繁榮的報告,但由於遠居異國,又沒有一條方便之路,可以讓他們將資金投於美國股票市場上。
而今,孔菲德的出現,正好與僑民的願望不謀而合,真乃是天賜良機。
孔菲德經過廣泛遊說,賣了很多投資者計劃公司的股票,為公司和他本人贏得了巨額利潤。
孔菲德贏得了聲譽,向他投資的人漸漸增多,他想這足以證明在海外存在著一個廣大而富足的市場。當然,這種市場就目前而言,還是潛在的,還需要去開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現在已不再滿足於從前的投資者計劃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
這家公司當時的基金股票銷路很好,比投資者計劃公司擁有更廣闊的市場。於是他毅然做出決定,脫離投資者計劃公司,加入更有名氣的垂法斯公司。
隨後,孔菲德寫信給垂法斯基金公司,談論了他發現的歐洲市場情況,並提出了一個快速開發統計報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擔任歐洲總代理。
這一建議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層決策群中,他們反複研究討論之後,一致認為這項計劃對垂法斯的發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擴大經營範圍,打開國際市場的局麵。於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應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並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投資者海外服務公司(簡稱IOS)。
開始時他自己一個人推銷垂法斯股票,然後他招聘了許多推銷員,這種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標準組織方式,孔菲德可以從每一個推銷員的每筆交易中提取1/5的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