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猶太人的策略跟你不一樣(4)(2 / 3)

在成功的商人中,並不是每個人在經商之初都擁有雄厚的資本,子承父業的畢竟不多見,白手起家的卻屢見不鮮。沒有資金,依靠什麼創業呢?猶太人常用的辦法就是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壯大自己的能力。

猶太人有這樣一句名言:“隻要你是用心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商品。”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猶太人確實是擅長利用現有資源為自己服務的高手。

1978年11月,美國洛杉磯市獲得奧運會主辦權,一個月後市議會立即通過一項不準挪用公共基金辦奧運會的市憲章修正案,這無疑是給市政府出了一道難題。

洛杉磯市政府隻好向美國政府求援,也許是對奧運會的蔑視,也許是已經意識到美國舉辦奧運會將會遭到蘇聯的報複,美國政府對求援置若罔聞,明確表示分文無望。

在這種情況下,洛杉磯市身處絕境,隻好向國際奧委會提出,請求允許以私人的名義主辦奧運會的先例。這個請求比較突然,因為曆史上還從來沒有過由私人主辦奧運會。萬一這個人臨陣脫逃怎麼辦?偌大的奧運會交由私人主辦,國際奧委會的麵子置於何處?更何況,國際奧委會有關《憲章》已明確規定隻能由城市主辦奧運會。如果還有另一個城市申請,國際奧委會就有了回旋的餘地。然而,當時除洛杉磯之外沒有別的國家或城市申請舉辦,國際奧委會一點兒退路都沒有,《憲章》的這條規定第一次失敗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國際奧委會同意了洛杉磯市的申請。

於是,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開始“物色”一個能在市政府不貼一分錢的情況下辦好奧運會的人選。他們擬定的理想標準是,這個人年齡在40~55歲之間,在洛杉磯地區生活過,熟悉洛杉磯及周邊地區環境,喜歡體育運動,具有從經濟管理到國際事務等多方麵的經驗。

電子計算機的屏幕在不停地閃動著,經過一次又一次地篩選,計算機裏出現頻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猶太人彼得·尤伯羅斯。

於是籌備組向尤伯羅斯發出了邀請。當籌備組的人談起所謂“理想人選”的標準後,尤伯羅斯情不自禁地說:“哦,這有點像我。”

他的妻子吉妮後來說:“不是像他,就是他。這標準就好像是根據他的情況而定的。”

私人主辦奧運會是奧運史.上的第一次,雖存在著發財的機會,但同時也意味著要冒最大的風險,一般人是不敢問津的。更何況前幾屆奧運會主辦城市,財政上都是虧損的。

1972年,在原聯邦德國慕尼黑市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所欠下的債務,市政府多年都未還清。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第21屆奧運會,虧損達到10億美元,使蒙特利爾的市民怨聲載道。

1982年,在蘇聯的莫斯科舉行的第22屆奧運會耗資高達90億美元,虧損更是空前。

1980年,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冬季奧運會,從財政和組織上來說,也是很不成功的。

縱觀曆屆奧運會,舉辦奧運會是城市在財政上的一場“災難”,誰主辦誰就得不惜“血本”,更何況尤伯羅斯是私人主辦奧運會。

現實即使如此,但尤伯羅斯卻沒有退卻,他覺得承辦奧運會是自己接受一次重大挑戰的機會,他欣然接受籌委會的邀請。

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城市來說,能夠承辦奧運會是一個巨大的榮譽。但是,奧運會的巨額費用常常使承辦者苦不堪言,龐大的開支是承辦奧運會的關鍵,籌集資金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

但尤伯羅斯畢竟是一個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果沒有很大把握,他也不會接受這個任務。

猶太人說:“隻要你是用心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商品。”

他們還說:“能駕馭時勢便能成大氣候。”

這些話對尤伯羅斯來說恰如其分,毫不誇張。很快,尤伯羅斯便開始了他的工作。

尤伯羅斯決定利用各競爭對手的競爭心理,提高讚助收入。

尤伯羅斯規定,本屆奧運會正式讚助單位中隻接受30家,而且每一個行業隻選擇一家,每家至少讚助400萬美元,讚助者可取得在本屆奧運會上某項商品的專賣權,這樣一來,各大公司就隻好拚命抬高讚助額的報價。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兩個飲料供應商曆來是對頭,每一屆奧運會都是兩家正麵交鋒的戰場。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上,百事可樂占了上風,雖然賭注大了點,但畢竟打響了牌子,提高了銷售量。可口可樂盡管自恃老大,但一不留神就會在競爭中落後,這次洛杉磯奧運會上,可口可樂決心一定要挽回自己“龍頭老大”的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