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未來的

我不想再浪費筆墨去論述戰略有多麼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企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不重視戰略,而是對戰略重視過度,把“戰略”一詞給濫用了,戰略一詞的風靡盛行,大大降低了大家的戰略思考能力!

很多經理人,對戰略的錯誤理解要遠遠多於對戰略的正確理解。比如一些企業,經常把“戰略”和“戰略性”這兩個詞給弄混了,很多工作被冠以“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戰略性人力資源、戰略性成本管理、戰略性采購等等,這些工作對企業經營有著“重要意義”,但不一定屬於“戰略”的範疇。

不知不覺,各種職能部門所推出的各種管理工具逐漸取代了真正的戰略。馬利克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高管層使用‘戰略性’這個詞的次數越多,他們所擁有的真正的戰略就越少。”基於此,一些CEO和事業部總經理們煞費苦心地為公司的長遠發展製定了一份“壞戰略”。

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這與很多經理人缺乏係統的戰略培訓有關,很多高級經理人都是從技術崗位、銷售崗位或者生產崗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他們往往是技術專家、銷售專家或生產專家,並不是戰略專家,他們並沒有深刻的戰略管理經驗,也沒有係統學習過戰略領域的專業知識,這也容易導致他們走到另一個誤區:他們把他們所熟悉的工作視為戰略!

這也是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所洞察到的戰略上的關鍵問題:運營工作正在替代戰略工作。很多部門經理被提升為事業部總經理,事業部總經理被提拔為公司領導者,他必須做出很多改變,最為關鍵的質變就是“從戰術家到戰略家”的躍升,他們不能僅僅局限於運營細節,還需要關注戰略大局。

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己或企業受到了“戰略”的傷害,比如戰略趕不上變化,下級單位做不到不打折扣的執行戰略等等。馬克·吐溫講了一句名言:“對你造成傷害的,並不是你不了解的東西,而是你所了解的東西並不像你所了解的那樣。”戰略,也是如此。目的就是讓大家回到“戰略”這一本源上,對戰略進行全麵並深入本質的闡釋,當這一入口被徹底打通後,我們對戰略上的諸多問題就能豁然開朗。

戰略就是一段為了持續擁有未來,而開展的對未來的探索旅程。在這段探索旅程中,高管層需要確保整個組織奔跑在正確的航程上。在現在這個充滿劇變的經營環境中,無論身處競爭的“紅海”還是“藍海”,都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也許會變成沒有戰略的“流浪漢”。

為了避免在戰略旅程中的迷失,我也希望每一位經理人都能配備上一個強大的裝備!

有戰略:你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戰略嗎?

你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戰略嗎?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商界小秘密,大多數企業的高管層都無法用一句話講清楚自己公司的戰略。哈佛商學院的科裏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戰略,往往意味著你的戰略還不夠清晰明確,戰略實施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更糟糕的是,這很可能說明你的企業從未有過戰略。如果公司沒有明確清晰的戰略,你甚至連公司都無法介紹清楚。萬科董事長王石給我們分享了一個他麵臨的挑戰:在國外接受采訪或者演講的時候,他總會被要求“介紹一下萬科”。在十幾年前,王石實在無法在10分鍾內介紹清楚萬科的業務:從怡寶純淨水、揚聲器廠到萬佳百貨、房地產、進出口業務等等,沒有誰能簡短清晰地講明白這家公司在業務發展上的戰略邏輯。

王石講:“一個企業成熟與否,實際上可以通過介紹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這有點類似女士們的裙子效應:裙子越短,越引人注意。”他給出的建議是,你最好能夠用6秒鍾介紹完你的公司。關於戰略,我們的建議也是,你最好能夠在60秒鍾之內,用一句話說清楚。

如何能夠在60秒鍾內用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戰略?這就需要你深入思考並回到三個基本的戰略命題:“我是誰”、“到哪去”和“如何去”。這三個問題想清楚了,就標誌著公司開始有哲學思想,沒有哲學思想的公司就是沒有境界的公司,沒有思想境界的公司一定不可能有遠大前程。如果你的公司沒有戰略,那你隻是在“做生意”而已。

幾乎所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成就,背後都以某種哲學為深厚的底蘊,不然其事業就沒有任何承載。戴高樂講:“在亞曆山大的行動裏,我們能夠發現亞裏士多德;在拿破侖的行動裏,可以發現盧梭和狄德羅的哲學。”從萬科王石的戰略曆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清教徒構建“山頂之城”的哲學,從華為總裁任正非的戰略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的戰略哲學,並交織著彼得·德魯克的哲學。

任正非在2012年3月,以飽滿的深思和情感寫下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在這篇文章中,他回憶了1997年左右的華為,他寫道:“到1997年後,公司內部的思想混亂,主義林立,各路諸侯都顯示出他們的實力,公司往何處去,不得要領。”最後,華為經過幾上幾下的討論,在華為創立10周年之際出台了《華為基本法》,華為上下統一了“我是誰”、“去哪裏”和“如何去”等基本戰略問題。

《華為基本法》的第一條就用一句話清晰概括了華為的戰略:“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去哪裏)“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是誰/去哪裏),“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用我不是誰來更加清晰回答我是誰)。“我們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生效能費用比和有效的服務,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需要。”(如何去)遺憾的是,很多企業都錯誤理解了《華為基本法》,簡單粗暴地把《華為基本法》歸入到了企業文化範疇,大家都在學習華為編製的一本所謂的“企業文化手冊”,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的“戰略清晰化和戰略統一性”問題。在參與《華為基本法》起草的吳春波教授看來,“這隻是一次機會主義的、選擇性的和趕時髦的群體無意識式的關注。”

就在2013年,任正非再次寫下雄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基本法》的戰略意義及其組織意義:“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的威力。”

1611年,清教徒牧師約翰·溫索洛普在橫渡大西洋時發表了移民新大陸宣言,他說:“這次目的,就是與神默契完成建立‘山頂之城’的使命。”山頂之城意味著自由、正直、勤奮、真理和不作惡,這被譽為推動美國繁榮的偉大精神力量。

“力出一孔”就是要把華為所有的資源聚焦在戰略上,可以看到戰略清晰化,並在內部形成戰略統一性的重大意義。有了清晰的戰略,才能有偉大的組織,戰略決定組織,組織跟隨戰略,就像德魯克說的,組織中所有人的意誌、行為都必須指向一個戰略結果。

有人也許會講,戰略太複雜了,我們請了一家戰略谘詢公司給我們寫了180頁的戰略規劃PPT,不可能用一句話概括清楚。我的建議是,如果有戰略谘詢公司交給你這麼厚的戰略規劃報告,你應該把這報告扔到垃圾桶裏。

他們收了你那麼多的戰略谘詢費,實在不好意思給你一份薄薄的報告,隻好堆砌大量的PPT來讓報告看起來很值錢。

深刻的,必然是簡單的;簡單的,才是有思想的。180頁的戰略規劃PPT,裏麵幾乎都是數據和信息的堆砌,你也許找不到一絲絲的戰略思想。

戰略的力量不在於複雜,而在於簡單,你需要用一句話概括你的公司戰略,回答“我是誰”、“去哪裏”和“如何去”,無論你是企業家、創業者還是事業部總經理,你都需要做到讓組織“有戰略”。

有了戰略,就如聯想創始人柳傳誌所講的那樣,一個團隊開始從“懵著打”升級到“瞄著打”。認了方向,就不怕路難;找對了路,就不怕路遠。

卓越的戰略領導者,需要把人們帶往正確的航向,以簡單有力的戰略哲學喚醒人們的理想主義,感動他們的心。

好戰略:你企業的戰略是個“壞戰略”嗎?

沒有哪家企業會主動承認自己沒有戰略,所有的企業幾乎都會異口同聲地講我們“有戰略”。如果你進一步追問,他們也許會倒出一些實情:比如“我們有戰略,但是我們的戰略還不夠細化清晰”,“我們有戰略,但是我們的戰略執行得不好”,“我們有戰略,但是我們的戰略還不夠全麵”,等等。

他們所倒出的實情也許是對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有戰略”這個認知才是最大的偽命題!“我們有戰略”往往有的不過是一個“壞戰略”而已,並不是一個“好戰略”。

壞戰略製造同質化,好戰略創造差異化

很多企業有戰略,往往指的是他們有一份戰略規劃報告,遺憾的是很多戰略規劃報告不過是一篇沒有任何戰略思想的“規劃八股文”而已,空洞的言論和陳詞濫調往往充斥其中,這樣的八股文不僅沒用,有的時候還非常有害,因為它們經常會違背戰略的本質,輸出的經常是同質化的戰略,而戰略的本質卻是創造差異化。

我曾看到了3家中國公司請世界知名戰略谘詢公司所做的戰略規劃報告,除了經營數據和行業分析有所差別之外,到了涉及戰略核心內容的時候,卻再也沒有差別了,戰略願景幾乎都是“成為世界一流的××公司”,經營理念無非就是“創造卓越、積極創新”等類似詞彙,重合度非常高,缺乏個性。

為什麼說戰略的本質是創造差異化呢?在過去,人們麵臨的問題是選擇太少;而今天,人們麵臨的問題是選擇太多。如果你不做差異化,你就會被淹沒在競爭的海洋中,被顧客所拋棄,這樣的組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與動力。

戰略中最糟的錯誤是與競爭對手在同一維度上競爭,就像大家都在同一場比賽中,贏家隻有一個。因此,好的戰略往往是“不走尋常路”。魯迅老先生曾給我們留下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這句話用在戰略上卻非常錯誤,在戰略上是這樣,“這個世界本來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沒路了。”

1983年,喬布斯曾經對百事可樂CEO約翰·斯卡利說道“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要來改變世界?”這句話打動了約翰。當企業擁有一個“好戰略”的時候,就是在做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實際上就意味著你和喬布斯一樣在“改變世界”。你在這個領域每往前走一步,就意味著整個世界在這個領域也往前走一步,這種境界、這種氣場會把整個組織內心最深層的力量激發出來。

壞戰略僅是“計劃”,好戰略更有“計謀”

一些企業說我們“有戰略”,有的僅僅是一個“願景”或者“經營目標”。壞戰略提出大量的目標,而沒有談到多少實際的政策和行動,他們甚至認為隻要有“共同願景”的激情和勇氣就能夠達成戰略目標,這多少有點像“成功學”的味道,最後這些戰略願景淪為口號式的標語,刷在牆上,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