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繪製能講故事的戰略地圖(1 / 3)

有了互聯網的思維之後,必須在這個思維下找到一個正確的路徑,也就是戰略。互聯網宗旨其實就是企業的戰略路徑問題。美國的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說,戰略不是一個數,也不是一個口號。比如說,要成為行業的第一,這不是戰略;要實現100億收入,也不是戰略。怎麼樣能夠成為第一和實現100億的路徑才是戰略。

——海爾集團CEO 張瑞敏

不幸的是,許多高層主管恰恰就像沒有地圖的將軍。當他們試圖實施自己的戰略時,往往沒有向員工詳細說明“應該做什麼”和“為什麼要做的事很重要”。由於缺乏更清晰、更詳盡的信息,很多公司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敗走麥城也就不足為奇了。

——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

戰略執行的6大障礙

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講,戰略意圖是一份具有競爭性的雄心,是一種非常明確具體的夢想,也是一種迫切行動的內驅力,好的戰略意圖能夠成為企業的意誌動力,點燃企業的激情和活力。

我發現,目前很多的企業都缺乏戰略激情,每年CEO們也會給大家講5年戰略規劃和3年戰略計劃,但是很多人聽起來都不激動,更別提迫不及待的行動了。一個組織有戰略規劃沒戰略激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的戰略規劃缺乏靈魂,而戰略規劃的靈魂就是戰略意圖。

但是,僅僅有戰略意圖還遠遠不夠,要把戰略意圖往前推進,變成戰略地圖,任何戰略意圖的實現都需要充分的行動來保證。戰略意圖是發動機,戰略地圖是動力傳輸係統,隻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力量和智慧對企業的驅動,將戰略完美地執行下去。

很多企業都非常頭疼“戰略執行”的問題。太多調研都在證明戰略執行的效果是多麼差,有人將戰略執行差歸罪於員工沒有能力,有人將戰略執行差歸罪於資源不足,還有的人將戰略執行差歸罪於戰略製定的不好。

很多企業病急亂投醫,各種關於戰略執行的藥方開始鋪天蓋地,在2010年前後,我就發現關於“執行”這一主題的各類書籍就多達100多種。解決戰略執行問題,絕不是給員工上一堂“執行力”課程這麼簡單,需要一個係統療法。就我的研究而言,導致戰略執行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個層次,這就是“戰略執行的6大障礙”。

公司沒戰略

公司有戰略,但戰略沒有清晰的描述

公司有戰略,也得到了清晰的描述,但不是一個好戰略。公司有好戰略,但沒有充分的行動分解公司的好戰略進行了行動分解,但是缺乏資源和能力公司的好戰略有行動、資源和能力保障,但是沒有反饋激勵機製這6大障礙,我將在《克服戰略執行的6大障礙》一書中詳細論述。

限於篇幅,我在這裏僅僅論述第2個關鍵戰略執行障礙!當你有了戰略以後,剩下的就是要讓戰略和執行戰略的人發生緊密關係:讓人們清晰認識到公司是有“有戰略”的,這需要讓人們能夠輕鬆“理解戰略”,最好是開始“相信戰略”。這一點非常關鍵,但很多CEO 們都忽視了它。

我的研究表明,當關鍵崗位的經理人工作績效比較低的時候,最喜歡歸罪於外的理由就是“公司沒有戰略”、“公司戰略不清晰”,不是他們不想做好或不能做好,是公司的戰略沒有給他們指明清晰的方向。有的時候他們說的是事實,但有的情況下卻是一種托辭,如此這般,戰略執行自然會大打折扣。

作為企業家、創業者或者事業部總經理的你,你必須改變這種被動局麵,讓下屬清晰地知道公司是有戰略的。公司“有戰略”不能停留在董事會層麵,一定要反複宣講,讓人們的大腦裏留下深刻的印記:“公司是有明確的戰略的”!注意,這個“人們”並非僅僅指員工,還包括客戶、投資人、合夥夥伴等等。

“有戰略”和“相信戰略”實在是太重要了,一個小故事深刻揭示了這一點:

故事發生在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的崇山峻嶺中。一個匈牙利上尉派出了一支偵察小組深入冰山雪嶺執行偵察任務。但不料偵察小組遭遇了暴風雪,可怕的雪崩讓他們一時間失去了意識。等他們醒來時,卻發現他們背負的基本裝備都丟失了,連指南針也找不到了,他們的口袋裏僅僅剩下一點點口糧。惡劣的天氣一連持續了兩天,偵察小組還是沒有回來,上尉有一種非常不祥的預感,他非常擔心這些偵察兵的生命安全。可喜的是,到了第三天,偵察小組居然奇跡般地回來了。

該故事源於匈牙利裔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聖捷爾吉·阿爾伯特(Szent-Gyorti lert),被組織行為學專家卡爾·韋克(Krl Weick )多次引用,引自亨利·明茨伯格的《戰略曆程》。

原來,當偵察小組被困在雪山中正準備聽天由命的時候,他們當中有個人突然在口袋裏發現了一張地圖。看著地圖,隊員們開始充滿希望並且打起精神來。大家冷靜下來,找到了自己的方位,圍繞著地圖開始討論下山的道路,開始在地圖上添加更加詳細的路徑。他們依靠這張地圖克服了重重困難,奇跡般地安全返回。這真是一個幸運美滿的故事。

這個故事要是這樣結束的話似乎就不是故事了。當上尉把地圖要過來,仔細辨別後,無比驚訝地發現,這其實並不是阿爾卑斯山的地圖,而是一張比利牛斯山的地圖。

這個故事的寓意非常明顯,當我們迷路時,任何地圖都能幫到我們,至少它會給大家勇氣,從而激勵大家采取行動。組織行為學專家卡爾·韋克繼續解釋道:“地圖在手,無論它多麼粗糙,人們都盡可能把眼前的事物看成地圖上的標誌物。地圖預示了他們的知覺,他們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但是,隨著差異的加劇,他們更加注重切身體驗,從經驗中尋求解決辦法,而不再關注地圖了,手中的地圖則變得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但是,意味深長的是,正是因為最初的地圖提供了前進的方向,人們才會製造出更多新地圖。”日本戰略學家楠木建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他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戰略就是講故事。”這支迷路的偵察小組拿著一張比利牛斯山地圖,在上麵添加了更加詳細的路徑:山脊是這麼延展的,周邊的地形是這樣的,太陽從這裏升起說明這邊是東邊……總之他們在編一個故事,並彼此共享。至少在事前階段,戰略不是“對或錯”的問題,關鍵的是戰略的“有或無”的問題,對於這支偵查小組而言,還有“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

戰略就是講故事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把戰略變成一個好的故事,生動有意思,清晰而富有因果邏輯,還能反應出動態畫麵。研究表明,在理性上富有清晰因果邏輯,在感性上生動深刻且有趣的故事最能夠讓人理解,並讓人相信。

電影《蝙蝠俠》的製片人彼得·古柏(Peter Guer)曾經領導過寶麗金與哥倫比亞影業等知名公司,他在2007年的時候為《哈佛商業評論》寫了一篇文章《講故事的領導力》(Ledership Storytelling)。古柏的本行,就是創造扣人心弦的故事,他必須了解故事怎樣才能打動觀眾:為什麼有些故事一經推出就能締造票房佳績,有些故事卻無法引起共鳴,票房慘淡。古柏擔任領導幾年後,他有了深刻的感悟:對於電影,故事最重要,對於商業經營和領導力,故事也非常重要。身為領導人,如果會說故事,就能激勵部屬、打動合作夥伴、吸引投資人,讓事業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在企業經營的哪一個環節,說故事的能力都會派上用場:優秀的業務員可以利用故事凸顯商品;成功的部門經理可以利用故事說明“短暫犧牲換來長期成功”的道理,激勵團隊成員付出超乎平常的努力;品牌營銷領域也是如此,人們願意花幾萬,甚至數十萬美元買一塊腕表,當然不隻是為了看一下時間,IWC(Interntionl Wtch Compny)全球總裁喬治·科恩(Georges Kern)的一貫理念就是“如果今天想賣出一塊表,但是背後沒有故事,那麼一定是賣不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