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楊元慶稱,聯想需要快速建立起互聯網的業務模式,增強互聯網的銷售通道,產品要建立互聯網應用體驗。回想一下過去,其實聯想是中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先行者,你還記得www.fm365.com嗎?這可是聯想創辦的門戶網站,和新浪、搜狐同時起步,在2000年左右盛極一時,頁麵點擊量達到3400~3700萬人次/天,國內排在第四。
但是,聯想看到fm365這個網站不太盈利,就很快就封殺了聯想的“互聯網基因”,互聯網也徹底把聯想給開除了,如今聯想正在努力再次煥發已經失去的互聯網基因。縱觀這13年的聯想戰略大漂移,我們唯有留下“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限感慨。
那麼,為什麼戰略模仿在中國這麼盛行?以至於有很多CEO們非常推崇“模仿也是創新”這樣的流行語。我想有3大原因:
首先,是文化原因。中國包括亞洲的企業,從員工到職業經理人都害怕犯錯,如果你做的是競爭者正在做的事,沒有人會怪你;但是如果你有獨特戰略,但不幸錯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於是大家寧願一起犯錯,也不願意單獨冒險去嚐試做對的事。
其次,是大家都怕失去什麼,或者是大家想得到的太多!其實,發展戰略的最基本步驟就是設限(limit)。如果想要抓住所有的顧客,提供所有的服務,那根本沒有戰略可言。波特深刻地指出,製定戰略就是要限製你想要做的事情,戰略的精髓就是選擇不做什麼。正如戴爾做直銷就要放棄零售,而康柏做零售就要放棄直銷。
戰略就是要學會有選擇地放棄。波特的戰略思想和中國的一句禪語非常一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是一種大智慧!
最後,是“把運營視為戰略”。我們並不是說運營不重要,運營很重要,但它不是戰略。把運營視為戰略,極易導致戰略“短視症”,因為運營是看今天的,戰略是看未來的。最好的戰略經常會帶來幾年的虧損,特別是在轉型期的革新領域。戰略需要犧牲當前,好的運營數據經常帶來錯誤的戰略決策!聯想的戰略大漂移的主要原因也許就在這裏!
戰略的意義是要讓你遠離競爭,遠離短期的紛擾。正如波特所言,戰略就是要創造出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位置,你要知道:“你在和誰競爭?”如果你真的有戰略的話,那麼答案是:“沒有任何競爭者!”因為你在同業中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抵達了如此境界,你就會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從容淡定。
戰略=“戰+略”
1983年,喬布斯對斯卡利說的那句話至今流傳甚廣。當企業擁有一個好的戰略定位的時候,就是在做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實際上就意味著你和喬布斯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你在這個領域每往前走一步,就意味著整個世界在這個領域也往前走一步,這種境界、這種氣場會把員工內心最深層的力量激發出來。
如何才能找到與眾不同的戰略定位呢?你需要運用“戰+略”矩陣。戰略=“戰+略”。戰就是決定“在哪競爭”,略就是決定“如何競爭”。
思考清楚這兩個問題就可以找到在哪實現差異化,以及如何實現差異化。戰就是要想清楚細分競爭市場,略就是想清楚競爭手段到底是什麼,這兩個維度交叉一起,共同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戰略定位。
《韋氏詞典》對戰略的定義是針對敵人(競爭對手)確立最具優勢的有利位置(position)。“有利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在解放戰爭的遼沈戰役布局中,毛澤東反複指示東北野戰軍要先打“錦州”,因為一旦解放軍占領錦州,就可以截斷國民黨軍隊東北和華北之間的聯係,對東北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在平津戰役中,毛澤東在作戰方針中又指出“隻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兩點攻克了,就全局皆活了。”因為塘沽、新保安是平津戰場上的兩個“要穴”,攻克此兩點,國民黨華北軍的“一字長蛇陣”就被完全破壞了。
在戰爭中,我們通過觀察作戰地圖的“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有利位置”,在商戰中,我們通過觀察“戰”(在哪競爭)、“略”(如何競爭)來確定最佳定位。我們先來看看商戰中的經度和緯度。
縱軸為“戰”,即“在哪競爭”,主要講的是業務範圍,包括三個方麵:客戶、產品和服務、地理位置、垂直整合。這三個方麵明確界定的業務邊界需要高管去做“取舍”:應該專注於什麼?應該放棄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西南航空對自己“在哪競爭”非常清楚:不飛大城市,隻飛小城市,僅僅在美國市場,不走國際化,聚焦的目標客戶就是低收入、價格敏感型的客戶。愛德華瓊斯公司素有華爾街的“沃爾瑪”之稱,是全美金融服務業裏規模最大、盈利最高的零售經紀商,該公司並沒有依據收入高低、職業及消費習慣來細分並尋找他們的目標客戶,他根據銷售的心理取向來定義目標客戶:那些保守的投資者。《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劃定了這樣的業務邊界:“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橫軸為“略”,即“如何競爭”,主要講的是競爭手段和競爭優勢。競爭手段主要有兩大選擇:一是低價格,你的產品或服務比競爭對手便宜很多,你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類似的產品,雖然你價格便宜但是依然能夠獲得更高的盈利;二是高價值,你的價格比競爭對手貴很多,但是客戶依然願意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因為你為你的客戶提供了價格之外的其他價值,比如品牌個性或者個人定製。比如西南航空的競爭手段就是低價格,這家公司想盡各種辦法做到了低成本運營。在卡車領域,帕卡被稱之為“重卡領域的凱迪拉克”,在世界卡車企業排位第二,其卡車基本售價為8萬~12萬美元,在油田中使用的專業卡車售價高達35萬美元,比其他廠商溢價10%,公司生產的肯沃斯(Kenworth )和彼得比爾特(Peterilt)卡車在停車場被認為是地位的象征,這些卡車有豪華的臥艙,買家可以利用軟件從數千種選項中做出選擇,還可以把自己的個性化簽名印在卡車上。
戰:在哪競爭
四處出去(區目標聚焦(區域/產品/顧客)域/產品/顧客)“戰+略”矩陣示意圖“戰+略”矩陣是一個開放式的矩陣,因為你可以圍繞這兩個坐標軸來定義具體的內容。很多企業往往是戰略定位模糊不清晰,為公司經營和日常運營造成了很多困惑。2003年,通用電氣風力發電公司(GE Wind Power)收購了安然公司的(Enron)風力發電業務之後,通用電氣公司進入了這一市場。
當時,風力發電的最大市場在德國,因為德國政府為風力發電提供了大量補貼。主要的競爭手段就是,製造不同規格的風力發電渦輪機,以滿足不同的性能規範。通用電氣公司的最大競爭對手西門子公司(Siemens)為不同的地區提供八九種不同規格的產品。
通用電氣公司的風力發電公司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洞察客戶需求,他們透過客戶的眼睛來觀察這個領域,發現可靠性(機器正常工作時間的百分比)和效率(也就是將風力轉化成電能的性能)才是發電公司賺錢的關鍵所在。
為此,GE決定重新設計了其“戰+略”矩陣:隻製造一種規格的風力發電渦輪機,提高可靠性,並利用通用電氣公司製造噴氣渦輪發動機方麵的專業知識,製造出了性能最優的轉子;同時為客戶提供了確保其渦輪機正常運轉時間達到98%的服務保障。
最好的定位是首位
如果要問,你認為哪個品牌的汽車最安全,我深信很多人依然會認為是沃爾沃。因為沃爾沃在我們腦海裏就代表著“安全”。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呢?
我們來看一些數據,關於汽車安全性有很多指標,比如頭部和胸部的受傷係數等等,根據2010年的測試結果,最安全的汽車是寶馬的5係,第二名是奧迪,第三名是雷克薩斯,第四名是英菲尼迪,沃爾沃沒有進入前四。
從這個對比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這就是特勞特在《什麼是戰略》一書中,告訴我們的:商業競爭的本質不是產品之爭,而是認知之爭。基於此,我把戰略定位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基於行業空間的業務定位;第二種是基於頭腦空間的品牌定位。有了頭腦空間就有了市場空間,這兩種定位如果能夠完美契合在一起,就能碰撞出戰略奇跡。
在課程上,我有時會讓學員做這樣的練習:拿出一張4紙,我們來寫一張購物清單,把你所知道的感冒藥品牌全部寫下來。這個小練習很有意思,你會發現,大部分學員都寫不到7個品牌,往往隻能寫到5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