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企業家的意義在於打破行規(3 / 3)

2013年7月,我再次被中國銀行另一家省級分行邀請講戰略,我依然出了同樣的研討題目,學員們的討論簡直熱烈極了!因為我過去的設想變成了現實,盡管google沒有做,但是現在IT企業都在做互聯網金融,最典型的是阿裏巴巴,京東也正式推出京東互聯網金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將來中國移動手機如果實現完全支付,很多人身邊就沒有銀行卡或信用卡了。互聯網金融是把所有的存款人和所有的借款人,通過互聯網平台直接交易,這是非常具有顛覆性的。

為什麼說是“顛覆性”?因為這些“跨界者”往往襲擊鄰近產業,甚至是毫無關聯的產業,其手法就是直接搗毀對方企業的主要利潤源和利潤池,就像古代打仗直接切斷對方的糧草補給線一樣。

它們往往直接以高補貼甚至是完全免費的戰略來破壞對方的利潤池,就像騰訊用微信直擊中國移動的利潤池一樣。微信是免費的,騰訊不靠微信來賺錢養家,而中國移動卻需要短信和通話來盈利糊口。一旦盈利通道被截斷,利潤池中的水被吸幹,企業隻能繳械投降。在未來5至10年,以跨界打劫為特征的利潤戰爭將會愈演愈烈,看似毫無關聯的企業,可能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一夜之間成為了你強勁的競爭對手。

亞馬遜和誠品書店的產業邊界

在跨界創新和跨界打劫的趨勢下,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過去的戰略是希望大家能夠把產業邊界界定清晰,現在是產業融合的時代,你對於產業邊界可以自己定義。

在一定程度上,行規是大家的假設,行業的邊界也不過是大家思維的產物,並不是大自然客觀界定的。

過去大家習慣把產業分類分得非常細,從汽車行業到轎車行業,再從轎車行業細化到SUV行業等等,產業的研究是一個不斷細化的過程;而現在,產業劃分開始從細化到寬化,做彩色藝術印刷起家的雅昌不把自己定位於印刷業,而是把自己定位於藝術品產業,該公司的業務開始觸及到藝術品門戶網站、雅昌藝術市場指數、藝術品收藏等領域。

過去,大家一講產業邊界,往往就是“圍繞主業劃線”,要不要垂直一體化,現在更多是“圍繞主業劃圈”,打造平台。

可見,以客戶為核心鏈接多邊市場的平台模式,可謂是行者無疆。看待一個企業的戰略價值,需要關注它的商業模式是否具有足夠的延展性,能否不斷兼容和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和利潤區。

雅昌一開始做彩色印刷,未來空間很小,但是它選擇打造藝術品平台,就有了不一樣的未來。目前雅昌管理著近4萬名藝術家的詳盡圖片數據,靳尚誼、劉大為等1000餘位當代知名藝術家在雅昌建設了數字資產管理托管庫、個人官方網站、在線數字美術館和拍賣會防偽預報係統等,雅昌將成為中國最大、資料最全麵的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係統。

在戰略思維中,我們要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傳統的產業概念,產業其實僅僅是思維的產物,也是一種假設,你完全可以沒有產業邊界,自定義或者沒有定義。到如今,你該如何定義亞馬遜處於什麼行業呢?

到了2012年,亞馬遜的會員服務現在有超過1500萬件商品,比在2005年推出這項服務時增長了15倍:流媒體視頻(PrimeInstntVideo)的觀看節目在一年多裏增加了兩倍,擁有超過38000部電影和電視劇;Kindle借閱圖書館(KindleOwners'LendingLirry)的圖書增加了兩倍多,擁有超過30萬本圖書。傑夫·貝佐斯,2012年致股東的信。

隨著亞馬遜不斷拓展自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品類,它的競爭對手名單也越來越可觀:最初是圖書領域的巴諾;隨後是零售領域的沃爾瑪;在雲計算領域它越來越多地和IM、穀歌展開較量。

現在,亞馬遜又站在了原本分處不同領域的蘋果的對立麵。原因在於,蘋果以iTunes與ppStore為平台核心,發展iPhone、iPd、iPod、iMc等硬件,開拓出了一個比Kindle更大的用戶群體。蘋果完全可以對電子書市場采取戰略補貼政策,比如為其用戶免費提供電子書,這樣一下子就截斷了亞馬遜的電子書利潤源。

正是基於這種可能發生的顛覆,近年來亞馬遜一直在拓寬收入來源,例如推出彩色電子閱讀器KindleFire,並開始在Kindle商城售賣音樂、視頻、遊戲、軟件應用等產品,將利潤池多元化,對蘋果的跨界打劫進行戰略防禦。 有位旁觀者寫道:“在我看來,亞馬遜是一家慈善機構,為用戶利益在許多領域進行投資。”

但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卻不這麼認為,他自有他的應對之道。他回顧創業道路時說:“技術發展的速度比我預期快得多,在這個漩渦中,很多公司消失了,而我們活了下來。還做得不錯的原因是,即使在漩渦中,我們也始終低著頭專注於客戶,我們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每年不斷地改進客戶體驗。”

盡管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是非常明顯的競爭關係,但是他們目前所秉承的經營策略卻非常一致。台灣誠品書店用15年虧損,成功經營一個客戶族群:僅2011年誠品的客流量就超過1.2億,相對於台灣2300萬人口。“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這是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名言。

1989年,第一家誠品在台北仁愛路圓環成立,秉持“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理念,每一家誠品書店的空間設計和經營內容,皆充分反映了當地風土民情和文化內涵。如今,誠品已擁有50多家分店,融合商場、餐飲、服裝等業態,成為藝術、文化與品位的象征。據吳清友介紹,誠品的書店其實是不賺錢的,它靠“其他業態”獲利,目前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二者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多數人去誠品,多半是當成一種享受,接觸愉快的空間與氣氛,確實不見得是純粹為了買書才去的。

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誠品書店喚起了年輕人對書店的興趣,這與它營造的特殊氛圍有關係,有粉絲這樣描述誠品:“空間明亮、開闊,對稱而有層次,連貫而又有間隔,書香中混著淡淡的咖啡香味,身處其中很容易沉靜、放鬆下來。書架高度讓大多數人伸手可及,書櫃麵保持15度傾斜以迎合視覺習慣,長條凳、椅子四處放置,讀者有豐富的選擇,可以隨時抱著喜歡的書坐下來細讀。”

我也是誠品書店的粉絲,我曾在台北信義誠品書店待過一整天的時間,居住在香港期間,我也經常去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的誠品書店。我非常喜歡吳清友這句話:“書店是眾生平等的空間,不管你有沒有在這裏消費,你還是可以閱讀,你也許仍然口袋空空或是背包空空,但是能夠心裏滿滿地回去。”一座城市的氣質在於書店。今天的台灣,如果少了誠品,不隻是大陸和香港遊客少了一個朝聖的地方,而是少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