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著“守信”的深厚傳統,把講究信義當做人生的基本行為規範之一。所以,領導必須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自己的信譽,切忌不可亂開空頭支票。
常有些人喜歡順口答應別人的事情,而事實上都無法做到。有些剛上任的領導,總想新官上任三把火,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很輕易地就會答應那些下屬:“……我可以幫你這樣做。”最後卻往往做不到,這樣就很容易在下屬心中留下一個“不守信”的印象。
一般說來,當領導聽到下屬的請求時,不要認為事情容易實現,就一口應承,而應當詳細地考慮各種情況。這樣,即使後來由於情況變化或本身判斷錯誤,以致發生執行上的困難時,也不至於失信於部屬。這樣也就保持了自己的信譽,讓下屬覺得自己可以信賴。
企業的領導人如能以信為本,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就會很快贏得員工的愛戴和支持,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反之,如果領導首先不講信用,說過的話不算數,那企業的凝聚力就會日漸渙散,企業績效就無法搞好。在講信用方麵,企業領導人應該帶頭起表率作用,千萬不能“說了不算”。
現代的企業領導者一定要記住:諾言是必須信守的,不管諾言是在何種情況下許下的都一定要信守。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許下的諾言,也不能隻當作權宜之計,因為別人隻會看重你是否對自己說過的話持有負責的態度這一點。隻有以信待人,與下屬坦誠相見,任之以專,信之以堅,不為讒言所惑,才能抓住下屬的心,力求在現代激烈的競爭中遊刃有餘,成就一番事業。
放眼長遠,預見未來,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明者遠見未萌”。高明的領導者有遠見卓識,知迂直之計,善於在變化中捕捉機遇。
所謂知迂直之計,就是要懂得以迂為直的辦法,也就是“迂回曲折,避實就虛”的辦法。這個計謀表麵上看是走了迂回曲折的道路,實際上是為獲得機遇,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取得成功創造了條件。
中國兵法也強調“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逸待勞”,因此領導者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也要學會避實就虛,以迂回曲折的方法達成最終的目標。“迂回曲折,避實就虛”,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分析要深刻,判斷要準確,在長期的觀察後,“吹糠見米”,伺機而動。
現代的經營之路依然是一條曲直平凹的路,它的前麵既有鮮花、陽光、幸運和成功,又有荊棘、陰雲、挫折和失敗。現代企業家隻有善解迂直之理,才能開闊自己的戰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意誌力,從而做到長遠地看待問題,正確地預見未來,勇敢地對待困難,清醒地對待成績。既做順境中的好漢,在大好形勢下莫陶醉;又做逆境中的英雄,在壓力危機下不動搖,以迂為直。
高明的企業家不僅要曲中見直,直中見曲,善解迂回曲折、避實就虛之理,而且還要登堂入室,能夠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豐富自己的管理本領。
具體地講,“迂回曲折,避實就虛”在時間上的運用,就是以持久代替速勝。在時機、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講究兵貴神速,速戰速勝;在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時,要從長計議,在持久中保存實力,在持久中積蓄力量,在持久中等待戰機。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不看條件和時機而一味求快,常常招致不必要的損失,延緩成長、壯大、取勝的進程。劉備當年寄寓許昌,為防曹操加害,就曾施展“韜晦”之計,藏而不露,在自家的後院種起白菜來。企業家借鑒這一典故,就要學會放眼未來,抓緊當前,把長遠計劃與短期安排很好地銜接起來。
“迂回曲折,避實就虛”在空間上的表現,就是以退為進,兜著圈子走路。司馬懿在失利之後,“教大軍盡回本寨,堅守不出”。諸葛亮為尋找戰機,思得一計,傳令全部退兵。為消除司馬懿的疑慮,他故意用緩兵之計,每十天退三十裏,造成“真退兵”的假象。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到底還是上當了,同意張?、戴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遭到嚴重損失。有些企業領導,對企業整頓甚不理解。其實,整頓有利於更好地前進,一次整頓往往登上一個台階。還有的企業,采取分光花光的政策,不熱心技術改造,靠拚設備往上上,這樣即使一時上去了,也還會掉下來,走更大的彎路。隻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技術改造,才能取得持續的高速度。也有的企業,隻注意生產,不注意環境保護,結果不僅危及社會,而且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必然要重蹈發達工業國的企業“先汙染,後治理”那樣一條少、慢、差、費的道路。可見,在許多情況下,某些行為表麵是迂回、費事,其實是近直、快捷;看起來是後退,其實是為了贏得更大的前進。
“迂回曲折,避實就虛”在手段上的運用,是欲取故予,欲揚故抑。諸葛亮之對孟獲,曾經七擒七縱,表麵看來延長了戰鬥時間,消耗了更多的力量,實際上使孟獲心悅誠服,誓不複反,取得了長久的勝利,最大的戰果。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古代商賈和現代企業家,都總結出不少“迂回曲折,避實就虛”的經驗和智慧。比如,“與人分利,予己得利”,“薄利招客,暴利逐客”,“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占了顧客便宜,坑了整個生意”等商諺,都從正麵或反麵,反映了“迂回曲折,避實就虛”的辯證哲理。
在《孫子?虛實》中有這麼一句話,說“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意思是“水的流動方式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方式是避開敵人的實處而攻擊敵人的虛處”,講的就是“迂回曲折,避實就虛”的方法。
中國古代兵書《三十六計》中,其中的一計“圍魏救趙”也指出,如果敵人正麵力量過於強大,應當避實就虛,擊其薄弱之處。“迂回曲折,避實就虛”更是平安地渡過困境的一個有效方法,是揚長避短,找到對方的弱點並予以致命一擊的不二法寶。當公司處於弱勢的時候,不要氣餒,可以實行避實就虛、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以圖東山再起。諸葛亮七出祁山,就是在作戰中善於虛晃一招,避實就虛的方法。諸葛亮采用了避開敵人的主力所在,攻擊其防禦薄弱之處的戰術,所以盡管實力比之曹魏相差甚遠,但並沒有給蜀漢政權造成大的損失,並且每次都讓曹魏集團雞飛狗跳,緊張至極。
可見,在對立的雙方,因實力不同,有強弱之分的時候。如果弱方不知進退,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就有可能輸得一敗塗地;相反,如果能夠避實就虛,躲開對方的鋒芒,攻其弱點,就有可能扭轉局勢。在著名戰役“官渡之戰”中,曹操沒有直接和袁紹展開大戰,而是先派兵截擊了袁紹守衛薄弱的糧草,使袁紹軍心大亂,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身為領導者,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做人的說服工作,更需要知己知彼、圓融通達。人的思想是最複雜的,每一個人的思路都是千差萬別的,人與人之間在認識上是很難一致的,所以此刻,直言不諱地批評就要不得。隻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迂回做工作,才有可能達到效果。
總之,知“迂回曲折,避實就虛”之計者勝。身為領導者在複雜的事物麵前,倘能做到“權輕重”、“計迂直”,認識矛盾,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步步緊扣目標,調用聰明才智,變迂曲為近直,就一定可以走向成功。
中國的統治者們大多都善於放權,能夠讓下屬各司其職,而且通常是權責明確,不加幹涉。孫子雖然認為“將受命於君”,但也主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是“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放權的積極意義確實是不少的。一方麵可以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使下屬放開手腳幹工作;另一方麵還可以克服下屬對領導的依賴思想,激發其創造精神,提高獨立工作的能力;此外,還可以減少請示報告等工作程序,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環境中,如果你層層請示、報告,很可能就貽誤了最佳的決策時機。因此,孫子在《九變篇》裏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建安十六年,偏將軍馬超等人謀反,殺了涼州刺史韋康。建安十九年,韋康舊部趙衢、尹奉、薑敘等人起兵征討馬超。薑敘在鹵城,馬超在冀城,趙衢等人誘使馬超出城攻薑敘,使冀城空虛,趙衢等人乘機攻入冀城,將馬超的妻子殺死。馬超攻鹵城不下,又回不了冀城,他隻好逃奔漢中。薑敘等人兵少,不敢貿然去追。
薑敘派人找夏侯淵求援。夏侯淵與手下諸將商議此事,諸將都說沒有曹操的命令不便行動。夏侯淵卻認為,將在外,應當審時度勢,怎麼有利就怎麼幹。他說:“將軍在鄴城,從這裏往返一趟就有四千裏地,等命令來時,薑敘他們早就被馬超打敗了,非趕快去救援不可。”
於是,夏侯淵命令部將張?率五千步騎兵,從陳倉一條小路上去追擊馬超,他自己在後麵押運糧草督陣。馬超兵弱不敵便跑了,丟下的大批軍用物資,成了張?的戰利品。夏侯淵趕到時,支持馬超謀反的各縣,都已獻城投降。和馬超一起叛亂的韓遂,此時正在不遠處的顯親,夏侯淵想襲擊顯親,斬殺韓遂。韓遂得到消息後,連夜逃走。夏侯淵與部將們商議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有的說應立即攻擊韓遂,有的說應去攻打興國。
夏侯淵認為,韓遂有精兵強將,興國的城池很牢固,攻擊哪一個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先去攻打長離的諸羌子弟。其中羌屯中有很多子弟是在韓遂的部隊中當兵,如果韓遂舍棄長離,羌人子弟就無家可歸;如果韓遂去救長離,就把韓遂誘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戰,則韓遂必敗。眾將官認為主帥說得有理,遂按計劃行動。
夏侯淵親率輕兵步騎去長離,攻燒羌屯,斬殺和抓獲了很多羌人。在韓遂軍中的羌人將士,紛紛奔回自己的部落。韓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長離,被夏侯淵攔在半路。夏侯淵手下的部將見韓遂的兵馬很多,建議挖壕溝打持久戰。夏侯淵卻說:“我們圍戰千裏,現在挖溝紮營,士兵們會很疲憊的,不能堅持多久。韓遂兵馬雖多,我看很容易打敗他。”於是夏侯淵下令擂起戰鼓,手下將士神威大振,高喊著衝向韓遂的陣地,韓遂的將士人心已散,毫無鬥誌,頓時亂了陣腳,四散奔逃。
曹操派來傳令的節度使,到仗打完了才拿著曹操的命令趕來,如果夏侯淵開始的時候堅持等曹操的命令來了才肯發兵,那肯定會貽誤戰機,到那時候形勢就完全不同了,他們不是去增援薑敘,而是去求援薑敘了。在之後的行動中,夏侯淵根據戰局的具體變化采取具體的措施,正是由於他不墨守成規,所以才能趕馬超,追韓遂,破興國,平高平,連戰皆捷。夏侯淵的自主性其實也是對孫子在《謀攻篇》所說的“將能而君不禦者,勝”這句話的最好注釋。
夏侯淵之所以能在戰場上指揮自若,就是因為他在戰場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調兵遣將完全由自己做主。
將能君不禦,雖然說的是戰事,但是企業管理也是這個理。現代企業管理學是這麼說的:企業領導者為了發揮下屬的積極性,就要把一部分經營權分給下屬,讓下屬自己管,而不要禦之太甚。一位企業家說得好,高明的管理者,不要隻滿足於自己有權威,而是要手下的員工也要有權威,要舍得往下放權。在現代管理中,一個大企業的領導者,所經營的事是十分繁重的,有經營決策之事,領導指揮之事,假如一切事情都要企業領導者來管,而不是把一部分權交給能者去辦,他縱有三頭六臂也是難以勝任的。
在中國曆史上,統治者放權最徹底的表現就是授予尚方寶劍。一把寶劍、一股浩然正氣,殺貪官、懲惡棍,驚心動魄!相傳尚方寶劍乃是皇帝禦賜欽差大臣之物,不僅具有先斬後奏之權力,同時也是地位、權力的象征。
傳說中,包龍圖包公就有尚方寶劍。他可以用此劍上打昏君,下殺奸臣。總之,在中國,提起包公和他的尚方寶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百姓為他編了很多的包公戲。在每一場包公戲中,主人公被奸臣贓官陷害曆盡千辛萬苦後,包公帶著尚方寶劍出現了,戲中告訴我們,手舉尚方寶劍的包公有先斬後奏的權力,所以他總是能夠在那些有權有勢的貪官汙吏逃脫懲罰之前先斬了他們,好人當然獲得大團圓,全場掌聲雷動。這裏的包公正是由於皇帝的完全授權,從而得以代皇帝行使“絕對權力”,手持尚方寶劍,衝決那些腐朽的、不平的、混亂的官場秩序,用鐵腕殺出一條血路,靠著銳不可當的尚方寶劍締造發展,締造繁榮。
都說“商場如戰場”,現代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舍得放權,有時候也應該舍得授予下屬“尚方寶劍”,讓下屬在市場決策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以免貽誤商機。
有這樣兩件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市場上出現一種專利技術產品,市場看好,一家企業銷售人員想把它買回來組織批量生產,但也有失敗風險,因為它畢竟還是一種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的新技術。這位銷售人員在猶豫了一陣後,決定請示領導,誰知這一請示,錯過了時機,該項技術被另一家企業買走了,結果該技術被某企業運用後賺了大錢。
可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句俗語的透徹之處。
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當然,也有的企業,由於管理者很好地對下屬進行了授權,所以抓住了市場機遇。
某企業的領導在決定了參加某展銷會的人選後外出了,把日常工作交給他的副手主持。事有不巧,展銷會臨召開前夕,原領導確定的參加該會的銷售主管因病去不了了。怎麼辦,展銷會必須參加,想請一位年輕銷售人員去,但多少有點不放心,想請示領導,時間又不允許了。這位主持工作的領導最後還是讓那位年輕人去參加展銷會了。事實是,這位年輕銷售人員,在展銷會上表現得很出色,做成了好幾筆買賣。
所以,為了使企業興旺發達,企業家要運用將能君不禦的原則,給下屬見機行事不待命的權力,使企業把握市場機遇,不斷地發展壯大。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講究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要求人們敬畏權威,對權威的命令無條件地服從。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許多中國人的依賴思想十分嚴重,沒有主見。針對這種心理,領導可以對下屬誅大賞小,從而樹立自己的權威,讓下屬服從指揮。誅大賞小能讓下屬們看到法規的威嚴和領導者堅決執法的至公之心,以及領導明察秋毫的至誠之心。
對員工進行適當的獎勵是很重要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獎勵的作用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麵,精神層麵的獎勵更為重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他人重視,自己的行為被認為有特殊的重大意義時,人的主觀能動性便能夠被充分地激發,潛在的能量才能夠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和運用。“士為知己者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皆是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