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角度來說,多聽聽反麵意見可以團結持有不同意見的下屬,為他們的意見找到一定的渠道宣泄,這有利於化解組織內部的矛盾。對於能幹的下屬來說,領導樂於聽取他們的意見,有自己的納諫之門,他們就會更積極、更大膽地獻計獻策,會更勇敢地糾正領導的過錯,更自覺地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
反之,如果領導一聽到反麵意見就大皺眉頭,不接受下屬的建議或批評,不參照他們的正確意見、方法、策略,甚至對獻策的人假以辭色,乃至打擊報複,下屬的積極性就會受到限製。
總之,偏聽偏信,固執己見是做領導的大忌。
商王武丁鼓勵大臣傅說毫無保留地進忠言時,對他說:“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這樣重視大臣的意見,傅說會不效死命以報之嗎?
兼聽各方讓自己耳聰目明還要注意:領導者廣泛納諫,多聽取反麵意見十分必要,但聽後一定要采取實際行動對自己的失誤之舉加以改正。秦始皇錯下逐客令,但聽到李斯的進言後,不但沒有因其尖刻的指責惱羞成怒,反而立刻收回成命,挽留人才,並廣招天下人才,爭取到天下誌士的忠心,幫助他實現了秦國的統一。所以,對反麵意見要聽,但更重要的是對錯誤決定要改。
現代社會人才流動十分頻繁,“跳槽”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領導不能聽取不同意見,下屬就會認為他在組織裏不受重視,他們中能耐大的人就會“跳槽”。而人才的損失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損失,一個組織中的人才都走掉了,那這個組織也就沒有希望了。
沒有人全知全能,也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片麵成立,凡自以為天資英明的國君,都免不了要受臣子的蒙蔽,終難逃失敗的下場。讓一個人聰明,不如讓整個組織聰明;整個組織要聰明,要靠整個組織中每個人的能量串聯;整個組織中每個人的能量串聯,要靠暢通的意見管道。真正的兼聽,就是良好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正是現代企事業單位競爭的基本條件。這正可以用魏征的話來概括:“國君之所以能賢明,是因為他能兼聽;之所以會昏愚,是因為他偏聽偏信。”
在麵臨重大抉擇時,能排除庸人之議,勇於獨斷的領導當然是明智的領導。而能防患於未然,事事都能想在別人前麵的領導更是明智的領導。
當初,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可見,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把這個道理引申一下,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一個領導者必須要具備洞察先機的能力。如果一個領導者不具備這種能力,那麼他的團隊是岌岌可危的。
數年前,當互聯網先鋒Netscape推出跨時代的互聯網瀏覽器時,比爾?蓋茨並沒有重視,認為互聯網瀏覽器隻不過是一個上網的工具。在互聯網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Netscape竟然占有80%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所有人通向互聯網的門戶。並且,Netscape展開了其通過瀏覽器來掌管操作係統和應用軟件的宏大戰略。這時,蓋茨方才醒悟,大呼不好,急忙調整戰略,動用人力財力,盡快推出了微軟瀏覽器。終於,仗著財大氣粗,經過幾年的奮戰,微軟瀏覽器搶下市場80%的份額,從而將Netscape一舉擊敗,並將微軟戰略重心就此轉到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平台。
如果微軟當年沒能贏得瀏覽器之爭,今天的軟件業界也許就是另一番格局。蓋茨應該慶幸當年醒悟得還算及時。但是,因為蓋茨的疏忽,微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巨大的開發費用和在試用免費的瀏覽器上失去的收入。從此,蓋茨“先發製人”的戰略出台,多年來,許多潛在的競爭對手均被蓋茨用“先發製人”的戰略扼殺在搖籃之中。當然,這也成就了今日的微軟大帝國。
在現代企業競爭當中,企業要想得到真正的長遠發展就必須有獨特的可持續的競爭能力做保障。同時,作為企業領導者必須具有超前的預見能力和前瞻性。但我們必須適當把握它的度,否則不免自傷。這也就是說在企業的具體運作中,不但要求管理者要有洞察力,能夠對市場的發展作出很好的預測,同時對自己也要有相當清楚的認知。所以,事前控製也要在你羽翼豐滿,能夠控製局麵的情況下進行。如果力量薄弱,準備得不夠充分,魯莽的行動則很可能導致滅頂之災。明初,建文帝朱允文未即位時便感覺到了諸王的重大威脅,所以他一登上王位立即先發製人,緊急削藩。可是終因力量不夠雄厚,反而被叔叔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奪去了王位。
當然,能夠先市場而行的管理者都是有相當魄力的管理者。兵法有雲“兵貴神速”,作戰時誰的軍隊速度快,搶得先發製人的有利地位,誰就能占上風,就會贏得勝利。用現代的管理術語來講,這就是一個搶占市場先機的問題。當年格蘭仕從羽絨改行做微波爐,就因其違背了“不熟不做”的創業規矩而招致眾多非議。但他們高瞻遠矚,看到了微波爐在中國的巨大市場潛力。堅持走下去,才成就了今天全球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基地。並通過強力宣傳微波爐對食品加熱的方便與快捷,引導消費者使用,才出現了當前國內如此高的微波爐普及率。
孫子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誰能最先洞察先機,出奇製勝,誰就是成功者。欲乘上中國經濟之快帆船者,就要充分認識市場,順應市場經濟發展之大勢,洞察需求,以此為“正道”做好管理工作。
在中國,麵子問題是極為重要的問題。一個人有沒有麵子,有多大的麵子,取決於他社會地位的高低和其影響力的大小。因此中國人愛惜自己的麵子,實際上是在愛惜自己的地位,中國人時時刻刻不忘掙到盡可能多的麵子,其實就是要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地位,要擴大和加強自己的影響力。所以,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總是繃著一根愛麵子的弦,不論對上級、對同行,還是對下屬,他都要考慮麵子問題。
既然國人都愛惜麵子,那麼他們就都會為麵子而打拚。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信奉“不爭饅頭爭口氣”的道理,到了一些場合,寧願咬牙出血,慷平日裏慷不起的慨。作為領導者,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下屬的這種性格特點,就可以把很多棘手的事情消解於無形中。
麵子這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某些管理情境下卻是一張王牌!針對大多數人要麵子的特點,管理者可以多給下屬戴高帽子,讓他感覺地位提高了,那麼他的工作幹勁當然也就更大了。
然而,這種戴高帽法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見效,但在一些風口浪尖的關鍵場合卻不奏效了,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如果做一件事責任重大,下屬心裏一掂量,受到上司的誇獎,搞到了一頂高帽固然風光,但把這個重要事情辦砸了使他丟的麵子會大得多,所以雖然受了精神鼓勵,他還是不願意去幹。
當風險極大的事情出現時,管理者一般會同時鼓勵多個下屬共同完成這件事,但這時如若人們相互推托,精神鼓勵的正麵效應就被抵消掉了。
當重大事件來臨時,扶不起的下屬受了再多的鼓勵也成不了事;而有辦事能力的下屬卻容易產生幸災樂禍的心理,希望看到同事完不成事而丟臉,因此這時即使鼓勵他,他也不會挺身而出。
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就應當反其道而行之,使用激將法,故意表現出自己認為某個下屬不能勝任這件事。這時這個下屬就會感到自己的麵子受到損害,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這樣自尊心就會促使他自告奮勇地站出來完成這件事以證明他的辦事能力,保住他的麵子。
所謂激將法,就是利用人們的自尊心積極的一麵,從相反的角度,以“刺激”的方式對人們寄予良好的期望以激起對方“不服氣”情緒,使其產生一種奮發進取的“內驅力”,將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收到不同尋常的工作效果。運用激將法能否達到預期的激勵目的,主要取決於“刺激”中暗含的期望目標是否適宜以及對“激將”方式和時機的把握是否恰當。
激將法的運用關鍵在於事先了解對方心理的特征,然後對症下藥,刺激對方的自尊心,挑起他的怒氣,火冒三丈是激將法即將成功的主要標誌。
激將法與戴高帽法的區別是,當他作用於同一個人時,前一種方法會使人感到麵子減少了,而後一種方法會使人感到麵子增加了。當人們感到做一件事是挽回麵子時,他就不得不做它;但如果那樣做隻是增加臉麵,又有極大的風險時,他很可能選擇維持現狀。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戴高帽法相當於錦上添花,而激將法相當於雪中送炭,因此在事情責任重大時,請將不如激將。就好像諸葛亮激老將黃忠的做法。
話說建安二十三年秋天,魏蜀之間戰爭又起,曹操命愛將張?、夏侯淵率兵十萬攻蜀。先鋒張?是一員名將,在他的奮力攻打下,蜀國葭萌關告急。
諸葛亮當時手中兵力有限,數得上的幾員大將都用上了,張?和夏侯淵還沒有人去對付。
諸葛亮左盤算右盤算最後不得不打起七十歲老將黃忠的主意了。但是黃忠年歲已高,輕易不會願意出戰,就算是勉強領命出陣,鬆鬆垮垮的也會被年富力強的張、夏二將手刃了。
於是諸葛亮拿出了激將法:他先把所有留守將領都召集開會,會上要大家討論如何把鎮守閬中的張飛盡快召回來禦敵。
諸葛亮先說:“葭萌關是蜀國北麵的屏障,戰略位置十分緊要,絕不能出現閃失,因此咱們非得把張飛調回來鎮守。”
法正在旁邊提醒說:“張飛鎮守的閬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因此最好不要把他調回來。不如就在帳內眾將領中選一個人去破張?就行了。”
諸葛亮對法正的建議付之一笑:“張?是魏國的一代名將,絕非等閑之輩。我看除了張飛外,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了他。”
老將黃忠聽了這些之後臉上掛不住了,他衝出行列厲聲質問:“軍師怎麼這樣小看我們大家呢?黃某雖然不才,但是願意領命去斬下張?的首級!”
孔明見黃忠終於挺身而出,心中不禁大喜,但是又不願表露出來,他又激黃忠:“黃將軍的確十分勇猛,但是您年紀老了,眼也花了,手也沒力了,武藝也生疏了,恐怕不是張?的對手,還是別去了吧?”
黃忠一聽這話,氣得白發倒豎,吼道:“軍師怎能這樣說話?我年紀是老了,但是兩臂還能引開三百斤的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張?那小子算什麼?”
諸葛亮還故作不信,又問道:“黃將軍呀,您已年近七十,怎麼能說不老呢?人不服老不行呀!”
老黃忠被他氣得說不出話來,他拽開大步走到堂外校場上,從兵器架上取下大刀,舞得呼呼生風,又從壁上取下彎弓,一連拉斷了兩張,問:“軍師認為我去怎麼樣?”
諸葛亮正好順水推舟,就讓黃忠去了。
黃忠使用驕兵之計打退了張?,敲鑼打鼓得勝回營。
劉備見形勢大好,就與諸葛亮商議進兵漢中,但第一關就遇到了夏侯淵鎮守的定軍山。在諸葛亮心目中,黃忠無疑是最佳人選,因為他有勇有謀,又年數已高,容易使夏侯淵麻痹,但他又擔心直接派黃忠去會使黃忠心裏的警戒放鬆,這無疑會導致失敗。於是他又一次用起了激將法。
這一次是劉備來扮紅臉,他首先重獎了黃忠和他的副將嚴顏,又問道:“大家都說將軍老了,隻有軍師不信,他知道黃將軍還很有能力,現在您果然立下了奇功。但是現在敵人勢力還很強大,夏侯淵在定軍山屯兵阻擋我軍。要是我們能拿下定軍山,那漢中就好打了。黃將軍您還敢不敢攻打定軍山呢?”
黃忠戴了這些高帽十分舒心,一口答應就要領兵前去。
這時諸葛亮卻站出來製止:“主公,這樣做不妥。黃老將軍雖然英勇,但隻有在打張?時我才會讓他去。現在我們的對手夏侯淵絕不是張?可比的。夏侯淵精通韜略,洞悉兵機,曹操把他視為西涼的屏障,他以前屯兵長安,與馬超對陣不分勝負,現在他又屯兵漢中,充分證明他是個難得的帥才,很受曹操重用。張?隻是其副將,所以黃將軍雖勝張?,不見得能勝夏侯淵。我想還是派別人去荊州,把關羽將軍替回來,他年富力強,威名遠揚,隻有他才能打敗夏侯淵。”
黃忠一聽又急了眼,嚷道:“過去廉頗八十歲還能替趙國鎮守邊關,讓諸侯心驚膽寒,我黃忠年僅七十,怎麼能叫老呢?軍師既然說我老,我副將也不用了,就帶三千兵去,保證斬夏侯淵於馬下!”
孔明就是不答應。黃忠苦苦諫求之後,諸葛亮這才鬆口:“既然將軍一定要去,我再派個監軍和你一起去。”於是他派法正為監軍與黃忠一同前往。
由於老黃忠好勝心陡起,一心殺敵,又有法正相助,經過一番較智較力,黃忠終於殺了夏侯淵,替蜀國除了一名大敵。
這裏,諸葛亮就是用激將法,利用人們的麵子觀,充分調動人才隊伍中的“閑置資源”,讓自己營中的一員老邁將領出馬斬殺了曹操的心腹愛將。
這一事例充分證明,激將法在管理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但運用激將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激將法隻適應於有辦事能力的下屬。黃忠原來就是一員虎將,隻是年事已高,所以在受激的情況下才會打勝仗,如果是一個偏將、邪將,激了他隻會使他更快地戰死,而無法扭轉戰局。
第二,激將法隻能一次對一個人運用。人員多了,大家麵子都降了一等,相互扯平,也就沒有人出頭來承擔責任了,激將法自然沒有效果了。
崇功立威是中國曆代君王自認為高明的保國良策。他們相信正人先要正己,立威就要崇功。有人說,君子不重不威,就是說,不莊重的人沒有威嚴,這話其實不一定準確,威嚴的根本在於功勳卓著,能讓人信服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