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能對下屬封賞官爵,適度分權。
韓信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總想著稱侯拜將,建立功名。可是在項羽帳下做事卻被項羽不屑一顧,隻是派給了一個小官,使得韓信鬱鬱不得誌。蕭何一再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本來也沒放在心上,不覺得韓信是什麼奇才,隻是將韓信招來,問韓信:“你想要多少兵馬?”韓信答道:“多多益善。”於是劉邦就命人拿來一張紙,對韓信說:“你在上麵能畫多少士兵,我就派給你多少。”劉邦本也就想敷衍了事,誰知一看韓信遞上來的畫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韓信隻畫了一個城門,從城門裏露出一麵將旗,上麵寫著一個大大的“韓”字。劉邦看出韓信並非一般之人,於是最終將其提升為大將軍,授予軍權,委以重任,而且建立拜將台,禮儀規格古來罕見。
古今中外不少企業家白手起家,逐步建成了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但卻往往逃脫不了中途衰落的命運。這其中的原因有一點就是這些企業家自恃經驗豐富,能力過人,因此他們的統治欲極強,喜歡包打天下,就跟項羽似的不懂得應適當分權給下屬。他們總是認為下屬們不如他能力強,老是不信任下屬能把事情辦好,企業裏芝麻大的一點事他也要過問,而且還要“一抓到底”,最後隻能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授權既可以籠絡人心,又可以成就大業,何樂而不為?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即使領導“日理萬機”,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顧過來,都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集權而不專權,放權而不放任,這才是使用權力的最好選擇。
翻開中國的曆史書籍,時有獻媚的事例充斥其間。諂媚之術的基本特征,就在於它的功利性、無恥性和技巧性。孔子在論述諂媚小人時說他們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些人之所以用“無所不至”的諂媚手段,完全是出於個人患得患失的功利目的。許多人為了得到某些實際利益,寧願扭曲人格去逢迎有權有勢者,隻要達到了自己的實用性目的,就會另換一副嘴臉。
麵對這些獻媚之徒,中國古代成功的領導者往往采用隱藏好惡的方法來對付。“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如果領導不吃這一套,那麼下屬也就不敢行獻媚之術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領導者要從自身做起,掩蓋自己的所好,不給下屬逢迎的機會,從而將下屬引到良性競爭的機製上,從正常渠道發展自己,這樣的集體才能發展壯大。
齊桓公的隱好就給後人帶來了諸多的啟示。
齊桓公對服飾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上朝或會客常穿紫色的衣服。大臣們察覺到齊桓公這一愛好後,為討好逢迎桓公,便也紛紛穿上紫衣,這樣,沒多久全國上下就到處變成了一片紫色。
由於當時紫衣造價較高,一匹紫布價格差不多是素布的五倍,全國都穿紫衣,過於奢侈,因此,齊桓公便想製止這一風氣的蔓延,可是一直苦於沒有良策。管仲看出齊桓公的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於是瞅準了機會對齊桓公說:“大王,隻要您明天朝見群臣時,故意表現出對穿紫衣的人十分討厭就行了”。齊桓公很奇怪,不明白管仲的用意何在。可是,他仍然決定按管仲的計策行事。
第二天,齊桓公上了朝,看見幾個穿紫衣朝服的大臣們仍正在孤芳自賞,煞是得意,於是就皺起眉頭說:“你們天天穿紫衣煩不煩啊,你們穿不膩,我可看膩了。我最討厭紫色衣服散發出來的氣味,你們別靠近我。”眾大臣一聽,立刻以為皇帝不喜歡紫色的衣服,從此,朝中再也沒人穿紫衣了,民間紫衣之風也漸漸散去。至此,齊桓公才真正明白了管仲的用意,自己無意間成了國人著衣的風向標了。
其實,皇上一發話,眾人便紛紛改裝,這從根本上仍是一種投上司所好的表現。畢竟,投其所好、避其所不好反映著同一本質,眾大臣都想通過種種方式討得皇上歡心,防止他厭惡自己,從而保證自己日後獲得提升的機會。領導者隻要善於把握,還是可以利用下屬的這種心理來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不過最明智的做法還是像齊桓公這樣,隱藏自己的愛好,讓下屬無可乘之機。
趨利避禍乃人之本性,因為獻媚有時可以相當容易地得到利益,所以自古而今,獻媚之術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古今中外亦同。這些人類的弱點為獻媚術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溫床,也為獻媚的綿延提供了條件。領導者要避免獻媚,通常的辦法是硬頂,抓住幾個獻媚之徒進行嚴懲,使其他人知難而退。當然,這雖不失為一個可靠的辦法,但也要看到,有時這種辦法會傷害到一些本性不壞、隻是為流俗所染,而不自覺地喜歡獻媚的人。所以,更高明的辦法是隱藏自己的好惡、情感及立場,讓吹牛拍馬者無處下手。
中國的領導者隱去好惡的方法,並不是一味地板著麵孔,對下屬的喜怒哀樂無動於衷。在很多場合,中國的領導者都是以下屬之憂為憂,以下屬之榮為榮的,也就是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情感。但是與此同時,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又會巧妙地隱藏起自己的好惡,盡量不讓下屬鑽了自己的空子。
古人常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審時而度勢,即審察時機,忖度形勢。對於中國的領導者來說,這審時度勢與用人息息相關。他們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能夠任勢擇人,根據不同的形勢,選用不同的將才,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00多年前,中國秦末劉邦、項羽起伏的演義,可謂典範。項羽因戰起家,異常驍勇,卻不善戰。劉邦上馬不能征戰,下馬不能撫民,卻最終取天下,皆因其有獨門法寶。
劉邦最為清楚:“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傑,皆人傑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所能駕馭的,也就是一己的勇猛,不善於充分調動廣泛的資源為我所用。劉邦清醒地知道自己之所短,他人之所長,故善於充分調動所有資源為己所用,並建立千秋帝業。
2500多年前,《孫子兵法》對劉邦的法寶有更為經典的概括。兵聖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戰爭中“情勢”瞬息萬變,誰善於製造情勢、把握情勢、駕馭情勢,誰就能統領“勝勢”。隻有這樣,才能“治眾如治寡”,才會“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隻怪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對兵法也是略知其意。對兵聖孫子簡單而深刻的智慧充耳不聞,至死不明敗在哪裏。
善於識察人的長處,擇人任勢,就能不失時機地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今天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正在汲取的用人之道。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當深陷危機、瀕臨破產時聘請了李?艾科卡,希望他能夠力挽狂瀾。艾科卡接受了聘請,自此開始了“通往頂峰之路”的艱難跋涉,充分展示了扭轉乾坤的非凡謀略。
經營大師們也熟諳“擇人任勢”之道。巴菲特和韋爾奇等大師,善於選擇恰當的人上場揮棒,而同時其敏銳的神經,經由專一的思考和廣博的視野,更能把握企業運作的情勢,把棒球交給商界最優秀的棒球手,因而就更能成為企業卓越運營所必需。
研究當今大師卓越之所在,便於領會孫子“擇人任勢”的要義。每個人所受教育、經曆、心路曆程各不相同,因而就會形成不同的風格。擇人任勢,是一種獨特的感覺,一種內在的評價,而不是一種理論,更不是一套體係。如果硬要建立體係,就本末倒置了。
擇人任勢,不能靠思辨去闡釋,而隻能在實踐中去體悟。實踐應當實事求是,千萬不能心存僥幸,為了討好權威或保全麵子而抹殺真實。商戰需要事實的肯定,而不需要敷衍其事。事實並不就是被動的,而是參與者的一種交互關係,這種交互關係是可以塑造、駕馭的。有的人有治亂的本領,有的人有守成的專長,有的人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有的人有潤物細無聲的功力。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亮點,適應於哪一個崗位,都需要合於依勢的判斷。
一個有活力的企業,任職機製一定是能上能下的。一些重要的位置不是隻有在現任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時,才能換人。而是在當局者不能駕馭企業的局勢向著積極方向發展時,就應該果斷換人。崗位的合理流動,有助於保持思維的清新與鮮活。
思維的清新與鮮活,需要溝通通道暢通。凡能提供有價值的情報的通道就是好通道。企業可以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兩類通道,在不同類型的通道上說話的方式可以有變化,但判斷的價值標準卻不能變化。
可以有秘密通道,但不能迷信秘密通道。取舍的尺度應該是能夠最大限度鼓勵人人參與的原則。在以客戶為本的時代,企業急需建立以客戶為本的工作程序和人人參與的管理平台。誰能接近客戶、發現問題,誰就是企業中責任的發起者,而不是一味地從上到下刻板執行。責任發起者的轉換,標誌著企業受統一的價值觀的左右,而不再聽憑於脫離現實的長官意誌。
企業要營造“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的情勢,必須有整體的目標導向,還要明確一係列行為的因果關係。這也就是要建立左右上下行為選擇的企業價值之榜。企業的價值之榜,不能隻停留在精神層麵,在物質層麵必須有具體的落實。不如此,任何企業文化建設都是徒勞的。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擇人任勢,擇人任勢隻能夠靠實踐去豐富。
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有才能的企業家總是能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善於發現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且能擇人而任勢,從而使企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
縱觀稻花香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稻花香所走的正是一條“擇人任勢,創立精品名牌”之路。稻花香的前身是一個鎮辦的作坊式小工廠,生產過醬油、汽水、高粱酒,由於產品與市場不對路,生產的越多虧的越多,吃盡了沒有自己當家產品的苦頭。當時宜昌的酒類市場被川酒一統天下。廠領導和員工達成共識:川酒好賣,何不借橋過河?1992年4月,他們五上四川五糧液酒廠學習取經,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求師,終於以對釀酒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贏得了具有600年釀酒曆史的五糧液酒廠的理解與支持,從該廠引進全部生產工藝,請來了高級釀酒工程師陳朗宣,並委以重任,聘陳朗宣為科技副廠長、總工程師,參與管理與決策,指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在名師陳朗宣的指導下,經過全廠的技術攻關,創造出了具有五糧液香型的高檔酒。與此同時,為了使稻花香酒的質量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產品質量,向長城(天津)質量保證中心申請質量認證。在陳朗宣的指導下,對稻花香產品的質量檢測、生產線等方麵進行了全麵的改造。
在稻花香品牌剛剛問世時,稻花香集團就投資40萬元,購進了一套當時最先進的質量檢測設備。很快就把一個鄉鎮企業裝備成了宜昌市最具權威的白酒檢測中心,並於1997年通過了湖北省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1997年12月,他們又投資60萬元,與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聯合,研製出了電腦集散控製係統,這一填補國內行業空白的現代化裝備,提高工效5.7倍,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之後又先後投資50多萬元,引進12條先進罐裝生產線,其自動化程度達到80%以上,實現了流水生產線管理。1997年12月份稻花香集團最終順利通過審核,獲得長城(天津)質量保證中心頒發的ISO9002質量體係認證證書,為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辦理了通行證。
正是能運用“擇人任勢”的兵法營銷策略,稻花香係列白酒也因此獲得“中國名牌”、“中國優質食品”、“湖北名酒”等榮譽稱號,之後還榮獲湖北省“十強鄉鎮企業”、“管理樣板企業”、“消費者滿意企業”等榮譽稱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中國卓越的領導者們都應將主導思想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於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將吏,如此他們就能從全局態勢的變化出發,選擇適於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現代企業的領導者也應該不僅看中招攬人才,更要善於對人才因勢利導,能夠依勢擇人。
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常常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對於有些管理者來說,躲過商戰上的明槍暗箭容易,壓製自己心中的怒火卻很難。
曆史上,怒火燒掉了不少輝煌燦爛的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場見,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多少人為此死無葬身之地,大批珍貴的物質財富化為灰燼。據統計,怒火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比全世界燒掉的煤炭還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曾國藩曾講過:“好問者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能明而斷謂之英斷,不明而斷謂之武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