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立斷”的重要性已為人們深知,機遇來臨時要果斷決策,不能猶豫,否則已有的優勢就會白白浪費掉,但果斷也不是隨意決策,那樣隻是武斷。麵臨戰機,武斷必敗,果斷必勝。

武斷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無法祛除。這也許和人的驕傲心理有關。一個人在武斷時總是理直氣壯,任何人的意見都打動不了他,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才是唯一正確的,而其他意見隻是從他們自己所處的利益角度出發,因而不能采納。但可以肯定地說,凡是任意武斷的人從沒勝利過,大武斷導致大失敗。

據《國語?周語上篇》中《召公諫厲王止謗》一文記載,周厲王很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厲王很生氣,找了個衛國的巫人,讓他監視說厲王壞話的人,巫人把說壞話的人告訴厲王,厲王就一怒之下把他們都殺掉。百姓沒有誰敢說話了,在路上隻能用眼光互相示意。厲王這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製止住壞話了,終於沒人敢吱聲了。”召公說:“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了。堵住百姓的嘴,比阻住大水還要厲害。壅塞住的水一旦潰決泛濫,必定傷害許多人。老百姓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都是開通溝渠使洪水疏通,治理百姓的則開導他們說話。由於人民用口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才能顯現出來。百姓認為好的加以推行,認為壞的加以防範,用以大大增加衣食等財富。百姓發表意見是早在心裏考慮而後說出口,是成熟了才自然流露出來的,怎麼能采取堵塞的作法呢?如果堵住他們的嘴,那能有幾個人擁護呢?”周厲王對此不予理睬,他依舊聽信讒言,武斷專橫,驕奢淫逸,結果是三年之後,國人起兵造反,把周厲王放逐異地,直到死在那裏。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克服武斷,有效的方法就是凡事都能安下心來仔細思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總結別人的教訓。

在遇到問題和麻煩時,最不能生氣動怒和動搖的就是領導者,最不能魯莽的也是領導者,因為你一人的生氣和魯莽會影響大局,亂了下屬的心,使事情陷於更不利的境地,因此,“引而不發,點到為止”是管理過程中重要的執行手段,是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古人雲:“主不可怒以興師,將不可慍以致戰。”因此,當領導者聽到那些使你無法忍受的“惡語”,看見那些令人勃然大怒的事情時,千萬不要放縱自己的憤怒情緒,必須學會控製自己,學會冷靜處理這樣或那樣的事情。

領導者經常需要表態,這種表態對於下屬來說,則可能是指示、要求,也可能被認為是對某種事的定論。因此,領導者的表態絕不可隨心所欲。表態要有根有據,其角色地位決定了領導者必須持重練達,不論講什麼話表什麼態,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則限度,也不能無原則地去肯定或否定某些事情。

現實中有的領導遇到矛盾衝突和棘手之事,能推則推,需要表態時,也是“慢開口”,在合適的情況下,該表的態不表;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不該表的態卻濫表。作為一名領導者,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表態,發揮靈活性,更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雲:“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講的就是火候分寸問題。領導者應掌握“尺度”,講究“分寸”,做到語言準確,態度誠懇。尺度感和分寸感,能夠體現領導者的領導藝術水平。

作為領導,對待任何人或事物,都應客觀分析,不可主觀武斷。也就是對待人或事,應從理性出發,不能僅靠感性認識。否則,對於人或事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或估計。避免自己的主觀武斷,必須消除許多心理上的障礙。對一些人或事,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麵地去看,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理性地分析之後,再作出客觀的判斷也不晚。

了解了下屬的職責和特點,並不代表就能對自己的下屬控製自如,要想在這方麵得心應手,還需要仔細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關心每一個人的細節,甚至要做到對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有清楚的判斷,這樣才能運籌帷幄,百戰百勝,防止內耗現象的發生。

一個明智的領導必須盡力降低內耗,把破壞力轉化成推動力。製止窩裏鬥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大家同心同力,同舟共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

劉邦自碭山舉兵,進軍攻秦,最後又滅項羽,建立西漢,一步步通向成功,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劉邦善於用人,團結下屬的統治之道。

劉邦帳下有三傑,即張良、韓信、蕭何,對此三人,劉邦依其個性進行管理,使三人協調一致,各盡所能,堅決製止內耗的發生,以此保證劉邦奪得天下之後穩坐江山,建立功業,流傳美名。

除此三傑,劉邦帳下人才頗豐。有人形容說“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但人才一旦眾多,且個個出色,那麼就很容易出問題。協調臣將之間的關係,使其共同謀事,共建江山,而不互相排擠,便成了劉邦麵臨的緊要任務。而劉邦憑借其過人的智慧和降人的天分,在製止內耗、把大家統一到一個戰壕裏,徹底清除窩裏鬥方麵可謂遊刃有餘。

一個集體隻有徹底消除互相壓製互不服氣的現象,才能從根本上保持全體向一個大目標統一邁進,劉邦對此使用的妙計之一就是論功行賞。

劉邦打敗項羽、安定天下後,開始評功封位。由於群臣爭功,互不服氣,一年多了還未能評功封位。劉邦認為,眾臣中蕭何功勞最大,封地最多。眾臣不服,說:“臣等身穿盔甲,手持兵器,馳騁疆場,攻城略地,九死一生,多則百餘戰,少則幾十回合,都有或大或小的戰績,而蕭何並沒有沙場立功,隻憑舞文弄墨,發發議論,其封位卻居於臣等之上,這是何道理?”

劉邦便舉了打獵的例子回答眾臣:“以打獵而論,追趕野兔等走獸的是獵狗,而指揮駕馭獵狗的是獵人。而今諸位的功勞隻相當於有功的獵狗,而蕭何的功勞則相當於有功的獵人。而且諸位追隨我,多者也不過族中二三人,而蕭何動員家族中幾十人來追隨我,這種功勞是不可埋沒的。”眾臣聽了,心悅誠服。

所以,劉邦之所以打得天下,就在於用人的成功,而用人中又堅持了十分重要的一條,即製止內耗,論功行賞,公平競爭,統一步調。這樣大家都能站到同一戰壕裏,使係統內部處於有序狀態。適當的競爭隻會增加其係統的活力,對外界作出更靈活的反應。韓信可謂國土無雙的大將之才,統兵百萬,氣勢非凡,更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兵法流芳兵史。然而韓信初出時並未受重視,正是劉邦力排眾議,重用韓信,以此打得天下,建功立名。韓信原來在劉邦帳下隻是個治粟都尉,不得重用,每日歎息懷才不遇。“良金美玉何人曉,高山流水知音少”。因此擇一月夜,縱馬逃走。蕭何知道後,將其追回,保證引薦韓信。經蕭何力薦,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並設立將台,登台拜將,規模浩大,極為隆重。眾將自然有些不服氣。因為,韓信原來隻是一個都尉,如今直接升為大將軍,並無顯赫功績,更無服人之德行。而且,眾將都知道韓信辱於胯下之事,讓這樣一個胯下小兒位居我上,怎能服人。因此樊噲等性烈之人公開叫嚷,以示不滿。

而劉邦並未受此影響,而是盡辦協調,安撫不滿之人,一麵繼續任用韓信,讓其有機會顯示其軍事才能,以服眾議。試想,如果劉邦受窩裏鬥的影響,耳根一軟、撤掉韓信,不僅事業難成,損失一員大將,更因縱容軍內歪風,最後必將使軍隊潰散,分崩離析。

劉邦手下人才眾多,且個個精幹,互不服氣的現象會常有,這時集體能否有效運轉,關鍵在於領導者有否能力協調內部,把下屬統一到一個戰壕裏,一致對外,保證集體的戰鬥力。劉邦就采用了論功行賞、取長補短之策。論功行賞能使下屬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有序競爭,各盡所長,使官位之遷升,賞賜之獲得都有了依據,公開、透明,能服人心,從而更加激勵諸臣通過正常手段獲取功名。同時通過有機組合,把互補型的臣下組合在一起,使之互相配合,減少競爭。如張良、蕭何、韓信,每個人都有發揮專長的空間,從而正麵衝突大大減少,因內耗而損失的能量也限製在極小的範圍,即使有了矛盾,也易協調解決。大家站到同一戰壕裏的直接結果,便是對內凝聚力的增強和對外威懾力和實力的增長。正因如此,劉邦帳內高度團結,三傑互相配合,最後功成名就。

任何一個組織,內耗一旦起作用,其效率就會下降,其合作就會渙散,其聯係就會鬆弛,這樣的組織會有解體的危險!

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要對付內耗,要減少係統內部的損耗。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內耗呢?

要減少組織的內耗,就要用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大家組織起來,讓大家站在同一條戰壕中一致對外,在同一條船上同舟共濟,讓內耗的能量指向外部。對於一個領導來說,要製止下屬的窩裏鬥,他就必須設定一個共同利益所在的目標,讓大家能放棄內爭,心往一塊想,力往一塊使,讓團隊精神發出光彩。首先,領導一定要為組織中的個人劃定一條公平的起跑線,讓大家感到起點的平等,這將使他體會到公平競爭的前提,從而具備了認同公平競爭的基礎。

其次,領導必須創造出一個有利於競爭的社會心理環境。要在競爭麵前人人平等,不允許搞特殊化;要創造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企業環境和輿論環境,要保護、培養、相信、尊敬那些新型的、具有時代開拓精神的、在改革開放中有實際作為的人。

對那些專好窩裏鬥、喜歡腳下使絆、背後造謠中傷的人,不但不能提拔重用,反而要嚴厲懲處,絕不能讓他們靠溜須拍馬、整人騙人、玩弄權術而高升,這樣才能讓辦實事的人開心,讓窩裏鬥的人死心。這種管理導向可以使整個組織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大家都希望在陽光下競爭,獲取真實的勝利。隻有樹立共同目標,懲惡揚善,將大家的行為導向共同奮鬥、公平競爭,窩裏鬥才會收斂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製止內耗、統一下屬,要有自己的原則,明辨是非。互相爭鬥的雙方各持己理,需要領導者明斷。如劉邦給蕭何封位較高,是因其功大,根據論功行賞原則,理應如此。但若劉邦受朝中不滿之言辭所左右,以致撤其封地,那麼必然會失去蕭何的忠心,使其功業受損。劉邦力排眾議,重用韓信,就是他堅持原則、明辨是非的結果。

在一個公司內,窩裏鬥的現象更易發生。能人多,而職位少,激烈的競爭下誰能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呢?肯定要拿出“誓不低頭”的豪氣鬥他到底。

但這種內耗往往給一個公司、一個企業的發展帶來極大阻礙。內部爭奪過於激烈,那麼整體的對外實力就會大大降低,出現後退趨勢,長此以往,必然會喪失競爭力。所以,製止內耗,保持內部協調一致是團隊領導人的首要任務。

中國式管理方法一個特別不能為人接受的特征是它的不具有普遍性,每一個事例都是個例,看似方法相同而結果卻往往會大相徑庭。也就是平時中國人愛自詡的:看似有法,實則無法。但你若說它無法,它卻會在事後給你一個也說得過去的道理或答案,而且結果往往也很有效。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式管理的魅力所在吧。

宋代沈括所著《夢溪筆談?權智》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將曹瑋有一次率軍與吐蕃軍隊作戰,初戰告勝,敵軍潰逃。曹瑋故意命令士兵驅趕著繳獲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隊後麵。

有人向曹瑋建議:“牛羊用處不大,又會影響行軍速度,不如將它們扔下,我們能安全、迅速趕回營地。”曹瑋不接受這一建議,也不作任何解釋,隻是不斷派人去偵察吐蕃軍隊的動靜。吐蕃軍隊狼狽逃竄了幾十裏,聽探子報告說,曹瑋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隊亂哄哄地不成隊形,便掉頭趕回來,準備襲擊曹瑋的部隊。

曹瑋得到這一情報,便讓隊伍走得更慢,當到達一個有利地形時,便整頓人馬,列陣迎敵。當吐蕃軍隊趕到時,曹瑋派人傳話給對方統帥:“你們遠道趕來,一定很累吧。我們不想趁別人勞累時占便宜,請你讓兵馬好好休息,過一會兒再決戰。”吐蕃將士正苦於跑得太累,很樂意地接受了曹瑋的建議。等吐蕃軍隊歇了一會兒,曹瑋又派人對其統帥說,“現在你們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陣打一仗啦!”於是雙方列隊開戰,隻一個回合,就把吐蕃軍隊打得大敗。

這時曹瑋才告訴下屬:“我扔下牛羊,吐蕃軍隊就不會殺回馬槍而消耗體力,這一去一來的,畢竟有百裏之遙啊!這樣就不能全殲他們。我如下令與遠道殺來的吐蕃軍隊立刻交戰,他們會挾奔襲而來的一股銳氣拚死一戰,雙方勝負難定;隻有讓他們在長途行軍疲勞後稍微休息,腿腳麻痹、銳氣盡失後再開戰,才能一舉將其消滅。”敵強時,不急於攻取,須以恭維的言辭和豐厚之禮示弱,使其驕傲,待暴露缺點,有機可乘時再擊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