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中有法的事例在現代企業中也不乏其例。

在中國溫州有一家初具規模的服裝廠,一度曾有員工500人,無論從產值、規模,還是職工數量上來說,都是當地服裝界一家小有名氣的服裝廠。

但是由於管理不善,屢屢出現質量問題,致使這家服裝廠陷入重重困境。廠裏製作的服裝居然有8%過不了本廠的質檢關,必須再進行加工處理。銷出的衣服由於質量不佳,顧客怨聲載道,造成服裝大量積壓。

服裝廠的財務狀況難以為繼。不得已廠方隻能大量裁員,職工人數減少了3/4,隻剩下100多人。此舉一出,人心大亂,工人們更是無心工作,服裝廠到了幾乎倒閉的地步。為了扭轉不利局麵,廠方聘請了一位有經驗的管理者出任總經理。

新的管理層沒有先采取什麼嚴厲的措施,相反,他們首先邀請廠裏的所有員工聚會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後,又發給每個員工一套精美的針織用品。這時,管理人員對大家說,廠裏灰塵滿地、髒亂不堪,大家怎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產呢?於是,由管理人員帶頭,大家一起動手清掃廠房,把整個工廠粉刷得煥然一新。

幾個月後,服裝廠的生產狀況逐步改善,對工人的需求又開始增加了。廠方決定不去社會上公開招選年輕力壯的青年工人,而是去聘用那些以前曾在本廠工作過,而眼下仍失業的工人。隻要工作態度好,技術上沒問題,而且順應潮流的人,廠方都歡迎他們回來應聘。

服裝廠的管理人員充分照顧了工人們的情緒,生產上強調質量,強調清潔衛生。管理部門還征求工人們的意見,大家一起商量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和工作條件。

三年之後,這家服裝廠的服裝98%的產品質量合格,可直接投放市場。廠裏的經營狀況大大改善。這說明,當常規的管理方法難以奏效時,那種看似不是辦法的辦法卻發揮了奇效。

因此,所謂中國式管理的細節之一“無法中有法”,也就是說在管理和決策時,管理者強調的重點和使用的方法,在表象或常人看來,可能根本就不能稱其為法,但它的作用和功效卻是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的。我們從上述事例的細節當中不難發現這些特征。

領導在工作中怎樣與下屬不即不離,親疏有度呢?大家知道,戀人必須保持一點距離,這樣,才能使魅力永恒。距離產生魅力,距離維持魅力,這個“相對真理”在領導藝術中也同樣適用,特別是與下屬相處時,更應記住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若距離太遠,“可望而不可即”,讓人“敬而遠之,望而生畏”,“神聖得不可接近”,似乎也沒有人買賬。

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說過一句話:“臨之以莊,則敬。”這句話意思是說,領導者不要和下屬過分親近,要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給下屬一個莊重的麵孔,這樣就可以獲得他們的尊敬。

領導與下屬保持距離,具有許多獨到的駕馭功能。第一,可以避免下屬之間的嫉妒和緊張。如果領導者與某些下屬過分親近,勢必在下屬之間引起嫉妒、緊張的情緒,從而人為地造成不安定因素。

第二,與下屬保持一定距離,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

第三,與下屬過分親近,可能使領導者對自己所喜歡的下屬的認識失之公正,幹擾用人原則。

第四,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樹立並維護領導者的權威,因為“近則庸,疏則威”。

作為一名領導者,要善於把握與下屬之間的遠近親疏,使自己的領導職能得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領導想把所有的下屬團結成一家人似的,這個想法是很可笑的,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現在正在做這方麵的努力,勸你還是趕快放棄。

退一步說,即使你的每一個下屬都與你有八拜之交,親如同胞兄弟,但是,你想過沒有,你既然是本部門、單位的領導,那麼,你與下屬除去有親兄弟般的關係以外,還有一層上下級的關係。當部門、單位的利益與你的親如兄弟的下屬利益發生衝突、矛盾時,你又該如何處理呢?

所以說,與下屬建立過於親近的關係,並不利於你的工作,反而會帶來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

在你做出某項決定要通過下屬貫徹執行時,恰巧這個下屬與你平常交情甚厚,不分彼此,你的決定很可能會影響到這個下屬的利益,他如果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為了支持你的工作,會放棄自己暫時的利益去執行你的決定,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但是,如果他是一個不曉事理的人,他就會立即找上門來,依靠他與你之間的關係,請求你收回決定,這無疑是給你出了一個大難題。你如果要收回決定的話,必然會受到他人的非議,引起其他下屬的不滿,工作也無法開展。不收回,就會使你與這位下屬的關係惡化,他也許會說你是一個不講情麵的人,從而遠離你。

與下屬關係過於密切,往往會帶來許多麻煩,導致領導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影響領導形象。大多數領導都希望和下屬建立良好的關係,與下屬的關係非常近,但凡事都有個限度,做領導的也要掌握好與下屬間的距離,太遠了不好,會讓下屬覺得你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這樣,下屬之間有什麼事情你就不會知道了,這時想要和他們建立什麼良好的關係是不可能的。太近了也不好,和下屬距離太近時,他們對你就沒有敬畏感了,你對他們好,他們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有時還會得寸進尺,向你提出很多過分的要求。這樣的領導,豈不是很失敗。因此,領導要把握好與下屬的距離。在非正式場合,可以和他們打成一片,營造比較親密的關係,這有利於聽取下屬的各種意見和了解他們的情緒。在正式場合,就要拉開一定的距離,讓他們感覺到你是領導,公事還要公辦。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鞏固邊疆,擴大國土為中華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明朝初定之時,西南少數民族並不完全歸服,一來天高皇帝遠,中央勢力鞭長莫及;二則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素有隔閡,因此,對這些邊遠之地維持有效的統治並非易事。

而朱元璋卻能處理好與雲南各部的關係,使之歸順中央,從而鞏固政權,穩定邊疆,這與其從雲南各部的民族特性著手統治密不可分。麵對少數民族各邦,朱元璋處理問題考慮周到。因為這裏不僅涉及上下級之間的政治關係,更關係到民族團結與統一的問題,所以,最適合的辦法就是又打又拉,恩威並施。

雲南、貴州曆來是少數民族的聚居之地,偏西南一隅,從三國起接受中央冊封。朱元璋初立帝號之時,雲南、貴州尚未歸順。1381年,明太祖占領雲南,設貴州都指揮使司後,仍不能完全控製三省,因此邊疆仍不保。

如何使中央權力統一,成了明太祖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時的形勢下,恩威並施之所以是最佳選擇,是因為,如果隻施恩惠,給予其自治大權,允許邦主自主政事,縱其貪欲,必然會使他憑借天高地遠更加無所顧忌,不但不能起到安定邊疆的效果,而且容易形成危及國家安定的不穩定因素;如果隻加威力,對少數民族各邦嚴加統治,那麼,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到那時,剛打下來的江山便又風雨飄搖,朱元璋欲成帝王大業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朱元璋既與其保持距離,又稍加拉攏,略施恩惠,使雲南各邦得以馴服。當時朝廷駐貴州鎮守的部督馬燁趁水東、水西兩邦改換首領之機,想“改土歸流”,廢掉水西、水東土司,改置郡縣,因此,他將水西的女土司奢香抓來,鞭撻淩辱,欲以此挑起雲南水西、水東諸邦怒氣,來製造出兵借口。

此事一出,水西四十八部彝民都紛紛欲反,這使明太祖認識到武力並不能解決問題,對待雲南各部還要采取撫慰政策。這樣,一來可借機讓土司交出部分權力,去除各部與內地交通之屏障;二來可成就仁君之美名,收買人心,得到百姓擁戴。

盡管馬燁也一片忠心,但這回不得不成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犧牲品。

明太祖接待了水東土司劉淑貞,聽其細說馬燁之劣跡和世代守土之功。馬皇後也召見了劉淑貞,並又傳喚奢香進京入朝,予以撫慰。

這使劉淑貞和奢香備受感動。明太祖進一步問:“汝誠苦馬都督,吾為汝除之,然何以報我?”明太祖已打算用馬燁之性命換取二位土司王的歸順。奢香說:“願世世皆諸羅,令不敢為亂。”

太祖對此並不滿意,他需要的是奢香對長治久安負責。終於,奢香說道:“貴州東北有河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願刊山通道,以給驛使往來。”

這樣,雲南諸部便可借助川貴之路與內地交通解除貴州與內地的封閉,中央與雲南各部的聯係大大增加了,對其統治也加強了,邊防進一步得以鞏固,國內政局更加穩定。

明太祖斬殺馬燁的同時,冊封奢香為順德夫人,劉淑貞被封為明德夫人。馬皇後又特地賜宴於謹身殿,對奢香、劉淑貞賞賜甚厚,可謂極盡恩賜之能事。

但明太祖心中有數,過於親近厚待必定會使其得意忘形,不服管教,並以為朝廷過於懦弱。因此,朱元璋仍留了一手。當奢香、劉淑貞離京回歸時,明太祖命令沿途官府在兩路陳設兵力,盡展武備設施,以震懾二女,讓其明白朝廷並非軟弱可欺,而是具備相當實力,若舉兵反叛,下場將不會很好。

明太祖的做法效果極佳。對其冊封厚待,使二位邦主領略了中央愛民之仁德;對其耀武陳兵,又使她們明白朝廷之威德。奢香等人回去後,將朝廷兵力告知各部,於是眾部心中頓生敬畏之情,歸順之心日強;奢香又開通赤水、烏撒之道,立龍場等九驛,可一直通到四川。邊疆得以鞏固,與內地之融通日益緊密。奢香、劉淑貞入朝也被傳為佳話,太祖體恤民情,除暴安良,愛戴下屬也為其自身增添了威名,樹了口碑。

所以,明太祖的恩威並施收到了多重效果,充分證明在管理下屬時,應洞悉國民“遠之則怨,近之則狎”的特性,對此特性進行領導,既保持距離,又不忘施恩籠絡人心,這才是周全之計。

朱元璋對二位邦主冊封加賞,充分顯示了仁德之心;而在“威”的方麵,隻是炫耀兵力,可見“恩”的成分大些。但這樣達到了最佳效果,即二位邦主的歸順。若“威”再增一分,必會使她們心中不安,伺機謀反,再少一分,則心無畏懼仍舊不馴服聽令。所以領導者要掌握二者結合的尺度。

領導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保護自己的權威,既不能使下屬避若瘟神,也不能讓下屬胡作非為。要做到這點,領導就必須恩威並施,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

與下屬打成一片的領導是好領導嗎?這個問題一直縈繞於眾領導腦際,不得其解。這當然要依不同企業、下屬的不同性格以及集體的不同性質而定,但通常來講,與下屬保持適度距離的領導更易於實行有效管理。

其原因就在於下屬通常有“遠之則怨,近之則狎”的特性,隻有保持適度距離,才能保證單位的業務事項在“公”的範圍內得以迅速解決。領導者與下屬保持適度距離的有效手段便是“獎”與“罰”的妙用,二者雙管齊下,互為補充,才能確保領導與下屬之間的正常關係,最終實現企業的有效管理。

中國人最懂得造勢的作用,可以說一抓住機會,便要造勢。隻要造勢成功,到了勢大力大的時候,予取予奪,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有時候為形勢所迫,“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班超出使西域就是這樣的例子。

《後漢書?班超傳》記載,公元73年,東漢明帝的高級侍從官竇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在這次征伐中,班超立了戰功,深受竇固賞識。不久,竇固派他和軍中的高級參謀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也很周到,但沒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與手下判斷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於是把接待他們的胡人叫來,詐騙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此刻在哪裏?”那胡人很惶恐,招認了實際情況,證明了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班超把這胡人禁閉起來,然後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來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班超激怒大家說:“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貴。現在匈奴使者來到這裏才幾天,國王對我們的禮節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們,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連屍骨都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這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