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目標是在6年內,將國內的三百多家零售藥店擴展至900家,5年內,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藥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為國際知名中醫藥企業,並把國內發展成熟的中醫藥推向國際醫藥市場。這與李嘉誠打造香港“國際中醫藥中心”的初衷不謀而合。

同仁堂與李嘉誠的和記黃埔結合,無疑實現了內地與香港中藥的優勢互補。同仁堂也將憑借自身在產品、技術及人才等方麵的資源,背靠著李嘉誠這棵有著豐富的國際市場銷售經驗及雄厚實力的大樹,加快向海外擴張的步伐,以香港為跳板,引領中國的中醫藥走向國際舞台。

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有衝突就要有人解決。西方人通常把精力放在解決人與自然的衝突上,通過不斷的創新發明來戰勝自然,從而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而很多人則好與人鬥,常常要麵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解決的方式不是競爭,而是“和”,以“和”為手段,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武則天在位時,狄仁傑和婁師德同朝為相,二人是武則天的左膀右臂,深得武則天的重用。可是二人宿有矛盾,在武皇麵前倒還和氣,一下了朝就仿佛仇家,常有衝突。武則天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的確,這個問題要是解決不好,自己的左右手打起架來,整個朝廷會因此亂了套。朝廷癱瘓了,還怎麼治理國家啊!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中國人最看中一個“和”字,國家國家,既是國,又是家,自然也是和和順順才是上策。我們一起來看看武則天是怎麼把這個結給理順的。

武則天心裏雖然急,可是並沒有讓自己一下子陷入二人的具體矛盾之中,而是超脫物外,從不評論誰是誰非,暗自琢磨矛盾產生的原因。後來武則天發現,問題的症結在於狄仁傑太恃才傲物,根本看不起婁師德,總是想方設法地排斥他。婁師德雖多番忍讓,旁人都替他打抱不平,他自己心裏自然也是打著結,通暢不了。

一天,武則天把狄仁傑找來,問他:“朕很重用你,任你為相,你知道是為什麼嗎?”狄仁傑不以為然地說:“我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學識來晉取官爵的,不像有的人是依靠阿諛奉承而當官的!”武則天微微一笑,說:“可是朕原來也不了解你的德行和才識啊!你之所以官至宰相,是因為有人向我大力推薦你。”狄仁傑很奇怪,說道:“我從來沒聽說過這件事,不知道是在下的哪位好友如此看中臣,我一定要好好謝謝他,以報知遇之恩!”“當初是婁師德多次向朕鼎力推薦,說你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剛正不阿,堪擔大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朕這才下定決心委你重任的,婁師德不愧是朕的伯樂啊!”說完,武則天命令左右拿來大臣們奏折的箱子,從裏麵找出了十幾本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折給狄仁傑看。

狄仁傑一一仔細閱讀,不禁汗顏。他很後悔自己剛才恃才傲物而說的話,為自己以前對婁師德懷有成見感到非常內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武則天從他的表情中,已看出他慚愧的心思,知道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不禁會心一笑。

此後,狄仁傑見了人就常說:“沒想到婁師德不但不念舊隙,反而推薦我為官,從未對我透露過一點不滿,以前都是我太目中無人了!沒有他,我也不會這麼快就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說起來他應該是我的恩人啊,沒有他這個伯樂,再好的馬也隻是用來馱貨而已!”這些話傳到婁師德那裏,從前的委屈也都全沒了,氣也就自然通順了。從此兩人齊心協力,共同為朝廷出力,為一代聖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人的地方就有物,有物就必然有利,有利就會有衝突。普通人常做的是在衝突之中保存自己,擊垮對手,最大限度地獲利,他們是矛盾的參與者。管理者要做的是及時發現衝突,調和衝突,化解衝突,防止衝突激化而給整體造成損失。衝突解決得不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生存。

中法合資的廣州標誌汽車公司在合資幾年後意外宣告解散,原因既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外雙方在價值觀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以至於矛盾重重,再也合作不下去,最後隻好各奔東西。

還有一家中日合資企業,日方的管理人員與中方管理人員向來不和,經常發生爭執,有一次差點導致了員工罷工!其實並不是為了什麼大事情,僅僅是因為下班鈴響了,日方管理者認為再加班10分鍾,事情就能全部做完了,不明白為什麼今天能做完的事一定要拖到明天去做。而中方員工卻非要下班不可,這樣一來不但惹了日方員工,中國員工也急了。

其實這隻是一點點小事,中華兒女向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怎麼會去計較這10分鍾的工作呢?關鍵在於這種矛盾由來已久,長期得不到解決,最後激化,10分鍾隻不過是個導火索。假使雙方高層管理者都能洞察這種矛盾,經常地溝通,妥善地處理,也不會演化到要罷工的地步,真的罷了工,損失的還是企業。

中國足球隊在隊員基本功沒有大的提高,戰術意識也沒有真正的突破進展的情況下,為什麼能夠破天荒地打進世界杯?眾所周知,國家隊內有兩員大將宿有恩怨,看看人家米盧是怎麼做的。米盧很明確地告訴他們:“你們倆可以不是朋友,但隻要你們倆上了球場,彼此就是合作夥伴,必須把分歧擱在一邊。你們要學會與沒有感情,甚至是感情對立的搭檔合作。”

米盧就好比是一個,中國足球隊隊員就是他企業的員工。或許他沒能徹底地解決這二人的私人恩怨,可是起碼在球場上,足球隊這個企業在運轉時不存在一點點的私人恩怨,所以中國足球成功了。

西方的人際關係相對比較好把握,合則合,不合則不合,即使不合,也隻是私下的恩怨,不會帶到工作中去。但是一旦出現人際關係衝突的問題,往往也容易忽視,從而導致不良的後果。中國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性格多含蓄,有的真合,有的真不合,有的麵合心不合,有的心合麵不合,這些人際關係在工作中有時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好在大多中國的管理者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是善於發現衝突;二是常置身事外,站得比一般人更高一些,然後再以“和”為手段,解決衝突,化幹戈為玉帛,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使得企業能夠正常高效地運轉。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就認同“家天下”,把整個國當成自己的家,國事也是家事,家事也是國事。那讓誰來管理這個國事和家事呢?俗話說得好,“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沒見哪個皇帝能自願把皇位傳給外人的。

在中國人的眼裏,外人終究是靠不住的,隻有血肉相連的親人才能既同甘又共苦。因此,大多數統治者在得到天下之後,總是把自己的親戚安排到關鍵的位置,即使沒有現成的合適位置,也得臨時給他設一個,隻要是自家人就行。皇帝就是樹根,親戚就是枝幹,而宗室子孫就是細枝樹葉,他們一起牢牢地支撐著這個有機體,就好像古人所說的,“宗族堅固,有如磐石”。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荼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搖身一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曆史性過渡。

漢王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麵,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此後,在大大小小一係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姓“劉”。

秦始皇不分封子弟為王,曾被視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劉邦認為封王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把國家牢牢地控製在自己的手中,不讓別人有可乘之機。可是外人又信不過,於是劉邦就大封親戚子弟為王。劉邦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公元前195年他去世時,總共有9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這些同姓諸侯王國,有權自己設置封國內的禦史大夫以下的官吏,可以自己征收租賦,獨立鑄造貨幣,實行自己的曆法紀年,實際上處於一種半獨立狀態。

劉邦臨死前還與群臣殺白馬盟誓:“不是劉氏不封王,不是有功的不封侯。”所以從此以後,漢朝四百年的所有諸侯王都是劉氏,除了獻帝年間,權臣曹操曾逼迫獻帝封自己為魏王。整個西漢王朝,皇王而封為王者,有三十餘人,王子而封為侯者,四百餘人,劉氏宗族就這樣遍布天下了。據史書記載,僅漢初劉氏的皇親國戚,就分播到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多地,這些劉氏家族很快就發展成為當地的望族。劉邦及其繼任者們大封劉氏同姓的做法,使得原本是豐沛鄉村的一支普通劉氏家族的漢朝皇族,從此遍布全國各地。“遍地劉”的格局,大概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基本形成了。

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十分強烈,這也促使了中國的許多家族企業的出現,溫州就是家族企業發展最蓬勃的地方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溫州的家族企業發展不容樂觀,更有專家斷言,溫州經濟必定會停滯。有人甚至預言“溫州經濟增長速度不會超過10%”。然而事實讓他們大跌眼鏡,溫州經濟年增長率為20%,其99%的企業為家族企業和中小企業。

民間有一句評價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差別的話:“蘇南每鎮有一兩個能人,溫州個個是能人。”因為溫州的起家是靠家庭工廠,社會總動員。溫州市委老書記董朝材認為:“溫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賺,第二天就弄台機器先幹起來,機器可以放在家裏或朋友的倉庫裏。行了,再蓋廠房,大了才請管理人員,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論證不下來。”

溫州家庭企業出於對家族成員的信任,決策非常快,承擔風險能力很強。他們做生意完全是有利就做,不看國家計劃與規劃,所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螺絲大王劉大源原先是賣煤油燈的,他發現煤油燈當中的鉚釘利潤更高,就專門做起了鉚釘生意。金鄉一開始做的是學校飯菜票印刷,後來才發現校徽利潤更高,成為“徽章之鄉”。

中國人的家族觀念體現在管理上就是家族式管理。這些家族企業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大部分成員都參與到家族的事業中來,擔任關鍵的職務,大家互相信任,齊心協力,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盡管家族式管理有利有弊,但是隻要運用好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有利關係,避免不利因素,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模式。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現在的離別是將來再聚的開始。地球是圓的,不管朝哪兒走,怎麼走,都有可能再碰麵的。因此聚就開開心心地聚,散就和和氣氣地散,何必要弄得不歡而散呢?中國人講究好聚好散,萬一以後再碰麵,保不準就有需要人家幫忙的時候,即使人家不願做朋友,那起碼也不會成為敵人,省得自己腹背受敵。

曹仁與李典打了敗仗,回到許都,一見曹操就撲通一聲跪到了地上,哭著請罪。曹操卻說:“勝負乃兵家常事,就是不知道是誰為劉備出謀劃策的?”曹仁說這都是徐庶的計策。曹操就問程昱:“徐庶的才能和你相比,誰更勝一籌啊?”程昱老老實實地回答道:“比我要高明十多倍。”曹操十分愛才,聽程昱這麼一說,就十分想招納徐庶,卻又怕他不肯。正在苦於沒有對策的時候,程昱獻上了一計。徐庶十分孝順,於是他們騙來了徐庶的母親,想哄騙老太太把徐庶召回來,誰知老太太誓死不從。曹操沒辦法,隻好讓程昱騙得了老太太的筆跡,模仿著寫了一封假書信給徐庶送了過去。

徐庶一聽母親有家書送到,連忙召見來人,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信,隻見信裏說到:

“前不久你的弟弟不幸去世了,使得我舉目無親,不勝淒涼。哪裏料到就在此時,曹丞相派人把我抓到了許昌,說你謀反,把我關進了監牢。幸虧程昱先生出言相救,他說隻要你歸降,就可以免我一死。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如果還念及養育之恩,你就速來歸降,以盡孝道。我的命全都係在你的身上了,快快救我。”

徐庶看完信後,淚如泉湧,趕緊拿著信去見劉備。劉備看見徐庶涕淚漣漣的樣子,趕忙詢問緣由。徐庶哭訴道:“徐庶乃是逃難之人,承蒙您不嫌棄在下,給予重用,實在是感激不盡。怎奈曹操卻使奸計,把我的老母親騙到了許都,囚禁了起來,想要加害於她。母親親筆書信召我速去,我不得不去啊。請您諒解,我並不是不想為您效力,實在是迫不得已啊。請您放我離去,今後當重重報答。”劉備一聽,頓時大哭,一邊擦眼淚一邊說:“萬事當以孝為先,何況骨肉至親呢?您不要掛念我,等您救了您的母親後,若有機會,一定再向先生您請教。”徐庶聽了感激得說不出話來,不停地拜謝。徐庶想立即上路,劉備挽留道:“夜這麼黑,路不好走,萬一先生再受了風寒,那可如何是好啊。先生不如再多留一宿,等明日為先生餞完行再走不遲。”徐庶雖心急如焚,卻盛情難卻,心裏也不勝感激。

待徐庶走後,孫乾秘密地對劉備說:“徐庶是天下的奇才,在我軍中多日,如果投奔了曹操,一定會受到重用,那我們可就危險了。主公一定要盡力挽留他,千萬不要放他走,隻要他遲遲不到曹營,曹操就一定會殺了他的母親。這樣曹操就成了徐庶的殺母仇人,徐庶必然竭力討伐他啊。”劉備沉默了一會兒,歎了口氣說:“不行啊!我使人殺了人家的母親,卻讓人家的兒子為我效力,這是不仁;強行挽留,不讓他走,不讓他盡孝道,這是不義。我寧肯死也不做這不忠不義之事。”大家聽了劉備的話都十分感動。

劉備雖被人看做“要文不文”,但是在徐庶這個問題上,這一點點的利害關係他不會看不出來的。自己損兵折將,對手如虎添翼,誰會甘心啊,他當然是要盡力挽留的,他這一哭不就是無言勝有言嗎?徐庶要真的被說服了,自己自然會提出舍孝取忠,若是人家順水推舟,那麼再說也是無益。徐庶這一走,眼前看來是百弊而無一利,可是事情無絕對。現在要是好說好散,讓他對自己心存感恩,起碼他不會為脅迫他的曹操太賣力。如果現在能讓他對自己感激不盡,日後肯定會找機會報答我,這不就等於自己在曹營裏埋了一個眼線嘛,哪裏去找這樣好的機會啊!何必弄得魚死網破,逼他死心塌地地投奔曹操。要是真的用了孫乾的計策,萬一以後讓徐庶知道自己借刀殺了他的母親,那他還不為他母親報仇啊,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況且自己這一番仁義之舉,不僅賺得了徐庶的感激,也讓自己手下這一大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還怕以後他們不為我這樣的明主賣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