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幾天工夫便把趙國的國都邯鄲團團圍住。趙王一麵命令將士堅守城池,一麵派平原君到楚國請求救兵。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國之行的成敗與趙國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於是決定從數千名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門客一道去楚國求救,並討論合縱抗秦之策。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已經三年了,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平原君在門客中挑選去楚國的人,可是挑來挑去,選了又選,隻挑選出十九人,還差一人,怎麼也選不出來。這時,隻見毛遂主動站了出來說:“我願隨平原君前往楚國,哪怕隻是湊個數!”

平原君一看,原來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為然,隻是婉轉地說:“你到我門下已經三年了,卻從未聽到有人在我麵前稱讚過你,可見你並無什麼過人之處。一個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裏,錐尖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鑽出來,人們很快就能發現他。而你一直未能出頭露麵顯示你的本事,我怎麼能夠帶上沒有本事的人去楚國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並不生氣,他心平氣和地據理力爭:“您說的並不全對。我之所以沒有像錐子一樣從口袋裏鑽出錐尖,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像錐子一樣被放進您的口袋裏呀。如果早就將我這把錐子放進口袋,我敢說,我不僅是錐尖鑽出口袋,連整個錐子都像麥穗子一樣全部露出來。”

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很有道理且氣度不凡,便答應讓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

到了楚國,已是清晨,平原君立即去拜見楚王,跟他商討出兵救趙的事情。可是這次商談很不順利,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絲毫進展。麵對這種情況,隨同前往的二十個人中有十九個隻知道幹著急,在台下跺腳、搖頭或埋怨。唯有毛遂心裏清楚時間不等人,機會不可錯過。隻見毛遂一手提劍,大踏步跨到台上,麵對盛氣淩人的楚王,毫不膽怯。毛遂兩眼逼視楚王,慷慨陳詞,申明大義,從趙楚兩國的關係談到這次救援趙國的意義,對楚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毛遂的凜然正氣使楚王驚歎佩服,他對兩國利害關係的分析深深打動了楚王的心。楚王終於被說服了,當天下午便與平原君締結了盟約。很快,楚王就派軍隊去支援趙國,最終替趙國解了圍。

事後,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說:“毛遂原來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真抵得過百萬大軍呀!可是以前我竟沒發現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沒一個人才呢!”

毛遂自薦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等著別人去推薦,隻要有才幹,不妨自己主動站出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所以中國式的管理溝通同時也強調充分地肯定和展現自己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去交流和溝通。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情誼,講交情。即使在中國式管理溝通當中,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而且還成為了中國式管理有別於其他管理方式的一個鮮明特征。

管仲,又名夷吾,也稱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落,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被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如果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隻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裏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隻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即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出,因為他認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國君知道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又以為他沒有才能,才讓他輔佐小白。而管仲卻不以為然,當他了解內情後,勸導鮑叔牙說:“國內諸人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於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公子小白雖然沒有公子糾聰明,而且還很性急,但卻有遠慮。除了我管仲,無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糾即使日後廢兄立君,也將一事無成。到時不是你鮑叔牙來安定國家,還有誰呢?”這樣,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侍奉小白。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終於爆發。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齊國在公孫無知死後,商議擁立新君的各派勢力中,正卿高溪勢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個大夫國氏勾結,暗中派人急去莒國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接信後又和鮑叔牙仔細分析了國內形勢,然後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地趕回國。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也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兵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管仲的人馬在剛過即墨三十餘裏的地方,正好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著,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隻聽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了。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鉤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裝死倒下。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裏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於是公子小白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鮑叔牙誠懇地對齊桓公說:“臣是個平庸之輩,現在國君施惠於我,使我如此享受厚遇,那是國君的恩賜。若想把齊國治理富強,我的能力是不夠的,還得請管仲幫忙。”齊桓公驚訝地問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回答道:“客觀地說,管仲是天下奇才。他英名蓋世,才能超眾。”齊桓公又問鮑叔牙:“管仲與你比較又如何?”鮑叔牙沉著地指出:“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製定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鮑叔牙進一步諫請齊桓公釋掉舊怨,化仇為友,並指出當時管仲射國君是因為公子糾命令他幹的,現在如果赦免他的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會像忠於公子糾一樣為齊國效忠。

齊桓公聽後,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

而此時的管仲正抱著“定國家,霸諸侯”的遠大理想被裝入囚車,隨使臣回國。在回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改變主意,為了讓役夫加快趕路,就心生一計,即興編製了一首悠揚激昂的黃鵠之詞,用唱歌給他們解除疲勞為名,教他們唱歌。他們邊走邊唱,越唱越起勁,越唱走得越快,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一天半就趕到了。魯莊公果然後悔了,他想到管仲乃天下奇才,若大用於齊,齊桓公無疑會如虎添翼,還不如先除掉此患。可是等魯莊公醒悟過來派兵追趕時,早已來不及了。

管仲平安到了齊國,鮑叔牙正在齊國邊境堂阜迎接他。老友相逢,格外親切。鮑叔牙馬上命令打開囚車,去掉刑具,又讓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他能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稍事休息後,管仲對鮑叔牙說:“我侍奉公子糾,既沒有輔佐他登上君位,又沒有為他死節盡忠,實在慚愧。現在又去侍奉仇人,天下人會恥笑我的!”鮑叔牙誠懇地對管仲說:“你是個明白人,怎麼倒說起糊塗話來。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節,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諒解。你有治國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遠大誌願,如你能輔佐他,日後一定功高天下,德揚四海。”

因此,在中國式管理溝通細節中,中國人自古以來講求的交友之道與為人之道成就了管鮑之交,也成就了善於溝通的鮑叔牙和最終稱霸的齊桓公。

中國人做事,喜歡“謀定而後動”。在計劃之前,首先是謀劃好如何做,即先做出決策,然後再依計而行。這樣既切合了組織目標,又使計劃顯得現實與具體。當然,這也需要決策者自身必須具備相應的素質,這樣才能在正確的決策下,執行計劃。

商朝最後一個君主紂王是曆史上有名的殘酷暴虐、荒淫無度的昏君。他肆意殺害宗室大臣,毒刑整人,以殘害百姓為樂。有的忠君大臣多次勸諫,紂王終不悔悟,反而惱羞成怒,殺的殺,趕的趕。有的大臣沒辦法隻好棄官憤然出走。

周武王決心發兵滅商,推翻紂王的殘暴統治。他先暗中派人到商,察看國情,了解情況。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說:“商朝國勢危殆,民心動亂。”武王卻認為伐商的時機還未到。後來,武王又接到報告說:“商,現在是壞人當道,宗室離心離德,一場大的暴動正在醞釀著。”武王還是按兵不動。

最後,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說:“商朝的百姓是內心憤怒,閉口不敢說話,卻咬牙切齒。”這時武王覺得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聯合八方諸侯國,向商朝發起總攻。昏庸的紂王自以為自己兵多士眾,派出十七萬大軍迎戰。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兩軍相遇後,商朝前軍的奴隸兵突然陣前暴動起義,倒戈反擊,殺得商兵全軍潰敗。紂王也逃奔鹿台自焚。

由戰爭的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周武王無論在戰爭的決策和時機的把握上,都是很成功的。所以說,正確的決策加上合適的時機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棋界有句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著占先,全盤皆活”。它喻示著同樣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成功與失敗取決於決策的正確與否。科學的經營決策能使企業充滿活力,興旺發達,而錯誤的經營決策會使企業陷入被動,瀕臨險境。

1985年,由馬來西亞國營重工業公司和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合資2.8億美元生產的新款汽車“沙格型”隆重推向市場。馬來西亞政府視之為馬來西亞工業的“光榮產品”,但當產品推出後,銷售量卻出人意料地很快跌至穀底。經濟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沙格型”汽車的一切配件都是從日本運來的,由於日元升值,使它的生產成本急漲,再加上馬來西亞本身的經濟不景氣,所以汽車的銷售量很少。

此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在決定引進這種車型時,主要考慮的是滿足國內的需要,因此在技術上未達到先進國家的標準,無法出口。由於在目標市場決策中出現失誤,“沙格型”汽車為馬來西亞工業帶來的好夢,隻是曇花一現而已。

這說明,確定決策目標是評價和監測整個決策行動的準則,它不斷地影響、調整和控製著決策活動的過程,一旦目標錯了,就會導致決策失敗。

同樣,在1962年,英法航空公司開始合作研製“協和”式超音速民航客機,其特點是快速、豪華、舒適。經過十幾年時間,耗資上億英鎊,終於在1975年研製成功。但十幾年時間的流逝,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能源危機、生態危機威脅著西方世界,乘客和許多航空公司都因此而改變了對在航客機的要求。乘客的要求是票價不要太貴,航空公司的要求是節省能源,多載乘客,噪音小。

但“協和”式飛機卻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這些要求。首先是噪音大,飛行時會產生極大的聲響,有時甚至會震碎建築物上的玻璃。再就是由於燃料價格增長快,運行費用也相應大大提高。這些情況表明,消費者對這種飛機需求量不會很大。因此,不能大批量投入生產。

但是,由於公司沒有決策運行控製計劃,也沒有重新進行評審,而且,飛機是由兩國合作研製的,雇用了大量人員參加這項工作,如果中途下馬,就要大量解雇人員。上述情況使得飛機的研製生產決策不宜中斷,後來兩國對是否要繼續協作研製生產這種飛機發生了爭論,但由於缺乏決策運行控製機製,隻能勉強將決策繼續實施下去。結果,飛機生產出來後賣不出去,原來的寵兒變成了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