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企業決策運行控製與企業的命運息息相關。一項決策在確定後,能否最終取得成功,除了決策本身性質的優劣外,還要依靠對決策運行的控製與調整,包括在決策執行過程中的控製,以及在決策確定過程中各階段的控製。
在企業的經營決策中,既要學會如何“按兵不動”,準確地把握時機;又要學會順應形式,及時正確的調整決策,這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決策素質。至於如何做好調整,就要視每一階段的不同情況來確定了。首先是做好決策,然後在決策的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正是中國式管理決策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講求整體思想,認為在整體之內,各構成分子之間隔相克,這是事實,無從否認。但環環相扣,相依相生,亦是事實。因而如何化除相克、減少相克,發揚相生,以維共存,不致兩敗俱傷,而能達成共贏,是對統籌全局的最佳詮釋。
東漢末年,曹操揮師南下,想一舉連拔吳、蜀兩國,成就自己的統一大業。一路下來,曹操以摧枯拉朽之勢長驅直入,吳國設防形同虛設,不久就陳兵赤壁,與吳軍形成對峙局麵,吳國危在旦夕。唇亡齒寒,孫權與劉備雙方經過政治上的審時度勢,作出了聯合抗曹、決戰勝利的重大決策。但是要麵對無論在兵力還是財力上都占有優勢的曹軍,吳蜀兩國必須精心策劃,方可奪得戰役勝利。為此,周瑜與諸葛亮這兩位絕代雙驕在緊鑼密鼓的氣氛中迭出奇謀,給曹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逐步地扭轉戰場上的形勢,為己方創造了有利戰機,迎來了轉守為攻的局麵。
戰爭伊始,“三江口曹操折兵”,周瑜便打了一個勝仗,不僅重挫了曹軍的銳氣,同時也提高了聯軍的士氣。接著,又在“群英會”上成功地運用反間計,除掉了曹軍“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進一步突出了自己的長處和曹軍的弱點。根據“曹軍水塞,極其嚴整有法,非等閑可攻”的情況,周瑜與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都覺得如今之際,火攻乃上上之策。但此計劃急切之間也難實行:一是曹操絕非等閑之輩,怎麼會輕易讓對手得逞呢?二是季節不對,秋冬之際,何來東風?因此必須做好一係列的準備工作。
於是,赤膽忠心的黃蓋暗獻“苦肉計”,詐降曹操,以便臥底取事,火燒曹軍。但如僅有“苦肉計”,沒有人進曹營獻降書,黃蓋的挨打,也是白白受苦。因而,又有機智大膽的闞澤獨往曹營,獻上降書,終於騙取了曹操的信任。最後,足智多謀的龐統又獻“連環計”,把曹軍的戰船連鎖在一起。至此,實施火攻的條件才初步成熟,在這一係列行動中,周瑜用人得當,計謀周密,環環相扣,計計得中,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指揮才幹。
當東風乍起,赤壁的大火燃燒在即,周瑜運籌帷幄,調兵遣將,采取了一個個有力措施。他兵分六路,有的去燒曹軍糧草,有的去燒曹軍營寨,有的去阻擊曹操接應之兵,有的作為各路接應……再看諸葛亮,下得七星壇,乘趙雲接應的小船直奔夏口,便升帳坐定,調兵遣將:令趙雲到烏林之西設伏,張飛去葫蘆穀設伏,關羽到華容道設伏,糜竺、糜芳、劉封三人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劉琦回武昌,陳兵岸口,捉拿曹操逃兵。可以說,他們處處堵截,層層設伏,各種情況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時時事事皆有縝密安排,為曹軍布下天羅地網,盡可能地擴大戰果。
在軍事上,有“步步為營”的戰術,同樣,在領導管理決策中,也要有環環相扣、逐浪推進的管理藝術。所謂環環相扣、逐浪推進,就是指對某一決策的規劃,需要設計一係列相互關聯的決策小目標,這些小目標因果相應、前後相繼、逐浪推進,為最終實現總的決策目標創造條件。其實總目標的實現,依賴於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
萬裏長征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積跬步以致千裏;重大戰役的勝利,必須是每一個小戰役的勝利,積小勝為大勝。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聯係,每一個“小目標”、“小步”、“小戰鬥”都是“總目標”、“萬裏長征”、“大戰役”的有機的組成部分之一,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個小環節都是與整體息息相關的,因此,必須是環環相扣的。戰役中的規劃是如此,政府部門和企業經營中的規劃也是如此,隻有規劃環環相扣,才能最終實現決策的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領導的決策之所以會半途而廢,不能善始善終,往往是因為他們缺乏成就事業的一個完整而長遠的決策目標,把自己的計劃放在孤立的環境中實施,不深入了解各個小計劃之間的深層聯係。可見,有時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決策不當而失敗。赤壁之戰中的兩位“導演”,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環環相扣,逐浪推進”中國式的決策藝術和典型案例。
古人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因此,對於企業來說,所定的目標,應該是一個目標體係,其中各個目標之間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而每一個目標的變化和調整,都將對整個目標體係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就是中國式管理中既講全局,又講局部的決策細節。
中國人做事喜歡未雨綢繆,一般在決定行動之前都會好好的盤算一下,好對可預見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有條理、有係統的打算。但這並不是說計劃或決策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在決策的推行過程中,如果堅持不做任何變更,那麼這個決策很可能就會被迫停止。因此在不改變決策目標本質的情況下,可以靈活機變一些,可以邊做邊修改邊調整。這是中國式管理的一大特色。
立源亞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將波奉行的就是“靈活機變”的創新原則。
當年以哈佛商學院第一名成績畢業的賀將波,剛剛開始管理投資基金的時候,覺得自己肯定比別人聰明,那時候的投資理念是聰明人才能在投資上賺到錢。但後來,他發現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太多了,大家都會在一個領域投資。因此他開始盡量選擇到聰明人較少關注的地方投資,隻有靈活機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才能賺到錢。
立源基金成立後首先進入的是液晶顯示屏項目。當時,認為液晶顯示屏沒有什麼前景。“人棄我取”,賀將波收購了的液晶顯示屏部門,並把該部門搬到台灣,成立了紅?顯示器公司。兩年後,就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液晶顯示器領域的投資開始變得炙手可熱,眾多生產商蜂擁而上。
“一個產業,如果投資進來的錢太多,成本肯定會比較高,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投資收益。”賀將波知道,自己該放手了。說變就變,他知道絕不能抱著一種產品經營。他隨後就將紅?顯示器公司賣給了明基的子公司友大光電,順利地拿回了投資,還好好地賺了一筆。
正是經營決策中注意細節和靈活變通,使企業避免了損失的危險,轉敗為勝。如果企業長期隻靠一種產品去打天下,勢必潛藏著停產倒閉的危險,因為市場是多變的,人們的需要也是多變的,這就要求企業家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而審時度勢地做出決策。
所以,作為管理者在管理企業時一定不能墨守成規,亦步亦趨,要懂得靈活機變和審時度勢。因為現在的競爭市場瞬息萬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領導者要學會依據隨時可能變動的情況來進行適時的調整和部署,切不可因循守舊,落入窠臼。這樣方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中庸說:“至誠可以前知”。誠,一方麵是完成自己人格的要件;另一方麵也是萬事萬物運行的依據。所以中國式管理不強調“能力本位”,而是強調“擇人而任勢”。因此,中國式管理講求在決策時要誠心待人,要以人為本。
三國時的袁紹爭霸一方,軍事實力是相當雄厚的。他所采用的施政策略是“外寬內忌”。“外寬”倒還可行,但“內忌”卻讓他大失民心。
袁紹手下人才濟濟。田豐是袁紹在軍中的別駕,頗有學識,是一位知名的謀士。袁紹在劉備兵敗投靠他時,將其收納下來。劉備勸諫袁紹伐曹,而田豐聽了,卻認為此計實不可施。便直言諫袁,“操兵方銳,未可輕聽,若不聽良言,出師不利”。
袁紹心胸頗為狹隘,一聽此言,頓時大怒,立即就要處斬田豐。在眾大臣一再求情之下,這才延緩下來,但仍囚於獄中。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軍諸將認為難以戰勝袁紹,曹操卻說:“吾知紹之為人,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遂決定起兵兩萬迎敵。
建安四年八月,曹操率軍進據黃河北岸重鎮黎陽,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帶,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麵襲擊許昌。留於禁率步騎兩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東郡太守劉延守白馬,以防止袁軍渡河南下,此為第一道防線。九月,曹操回許昌,置主力在官渡築壘固守,此為第二道防線。官渡為袁紹進攻許昌的咽喉之地。十二月,曹操複還官渡,親自坐鎮,嚴陣以待袁軍來犯。
正當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對袁作戰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殺曹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下邳,屯兵沛縣,並積極與袁紹聯絡,欲合力夾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誌,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於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率精兵東征劉備,一舉占領沛縣,收複徐州,轉攻下邳,並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僅帶少數兵馬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曹操獲勝後,還軍官渡,以迎戰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親率大軍進軍黎陽,派遣郭圖、淳於瓊、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駐守的白馬,劉延兵勢微弱,被顏良軍圍困,情況緊急。四月,曹操決定率兵救劉延。他采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裝渡河襲擊袁紹的後方,袁紹當即分兵西應。曹操卻乘機率一支精兵向東奔襲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被解出。袁紹又派大將文醜與劉備率五六千騎步兵渡河追擊曹軍。曹軍當時隻有騎兵五百餘騎,危急之中,曹操令眾騎兵解鞍放馬,又將輜重丟棄在袁軍來的路上。不久,文醜兵到,見到曹軍丟棄的馬匹、輜重後,你爭我搶,亂作一團。曹操見此,命其五百多騎兵立即上馬,向袁軍衝殺,袁軍頓時潰敗,大將文醜被斬首。此番曹軍連斬顏良、文醜兩員河北名將,袁軍大為震動。遂袁紹下令退軍陽武。
建安五年八月,袁紹兵臨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數十裏。曹操也分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出擊,但戰鬥不順。當時曹兵不滿一萬,且十有二三為傷兵,隻好退回營壘堅守。袁軍見此,便堆起土山,築高櫓,用箭俯射曹營,使曹軍士兵隻能蒙盾而行。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麵,曹操命工匠連夜趕造霹靂車,向袁軍還以飛石,摧毀了袁軍的櫓樓。袁紹又命士卒挖地道襲擊曹營,曹軍也針鋒相對,在營內掘地壕以對抗。曹操又聞袁紹的幾千車軍糧即將運至官渡大營,他立刻派大將徐晃、史渙截擊,將袁軍糧草全部燒毀。
雙方相峙月餘,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於是曹操尋機與袁紹決戰。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命淳於瓊等五人率兵萬餘人護衛,將糧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四十裏的烏巢。謀臣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趁夜突襲許昌,袁紹不予采納。恰這時許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敵審配扣押。許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並獻計曹操奇襲烏巢。許攸之計正合曹操尋找戰機,出奇製勝的心意。於是曹操當機立斷,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營,自己親率步騎五千人,連夜出發,一路扮著袁軍,騙過袁軍哨卡。到達烏巢後,即圍住糧囤放火,及至天明。淳於瓊見曹軍兵少,於是出壘迎戰。曹操揮軍衝殺,袁軍抵擋不住,被迫退回營壘堅守。
這時,袁紹一麵派騎兵救烏巢,一麵命張?、高覽攻打曹軍官渡大營,企圖使曹操退無所歸。當增援的袁軍騎兵逼近烏巢時,左右報請曹操分兵抵擋,曹操大怒說:“敵兵到了我背後再告訴我!”於是士卒皆殊死拚殺,大破烏巢守軍,擒殺袁將淳於瓊。攻打曹軍大營的張?、高覽二將聞淳於瓊兵敗,又聞袁紹對他們二人起疑心,遂於陣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勢揮軍掩殺,袁軍大潰,袁紹及其兒子袁譚隻帶了八百餘騎,倉皇逃往河北。
袁紹當時是河北的大軍閥,軍事實力最強,在討伐董卓之時是聯軍首領。袁紹被推舉為聯軍首領,除了憑借較強的軍事實力之外,還擁有招才容賢的虛名。當初劉備兵敗投靠,他以不失大義之名,對劉備單純從個人利益出發的意見言聽計從,而對他部下忠勇善斷的謀士田豐等人則嫉恨有加,不僅不聽他們的意見,反而一再地仇視,打擊他們。可見,他的“外寬”,並不是真正的“外寬”,隻不過是做給別人看,圖個虛名罷了。殊不知正是這種虛榮心使得他伐曹大敗,而且也損失了一名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