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外寬”,在外人看來是很英明的。劉備兵敗猶如喪家之犬時,是他收容了劉備。但應該看到,“外寬”隻是個手段,而不是目的。“外”是為了“內”,為了把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好,而不是要許多虛有的名譽掛在自己頭上。這不僅不是好事,反而會使自己看不清真相,被虛榮的光環迷昏了頭腦。“內忌”則會使自己漸漸地失去人心,使忠誠有謀之士日益遠離自己。再完善的機構也經不起這樣的挫折。袁紹沒有看到這一點,田豐等人的忠誠報國之心被他當成了別有用心。到兵敗之時,劉備跑了,他身邊的忠臣都讓他殺光了,他最終為曹操所滅。

外寬內合,用人以信,這是領導者的用人策略。領導者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領導係統,在選拔好了人才以後,應該做好如何用人的決策。如果用得不當,則不會取得預期效果;如果用的得當,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為領導者要以至誠待人,要以人為本進行管理,中國式管理特別強調這一點。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應該具備哪些器具,才能善其事呢?這可能是更重要的課題。要想執行有力,執行到位,也應如此。

齊國有一個喜歡打獵的人,花費許多時間去打獵,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回家之後覺得愧對家人,出門又覺得對不起鄰裏好友,他仔細琢磨為何自己老是獵不到獵物,最後才明白是因為獵狗不好。可是因為家裏窮,沒辦法得到好的獵狗,於是他想回到自己的田裏努力耕種,有收獲之後便可買一隻好的獵犬,等到有一隻好獵犬時,便容易捕獲野獸,達到自己成為一個好獵人的心願。

很多企業,員工每天辛辛苦苦忙到晚,領導者也是天天加班又加點,可惜效益就是上不去,為什麼?基礎建設沒打好,員工技能低,管理製度不完善等,都可能是根源所在。

全心投入經營的企業家唯有不斷反複思考,在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上下工夫,而不是一味地搞人海戰術和疲勞戰術,這樣才可能成功。為了達到目標,就要做好能夠實現目標的奠基工作,這才是領導者管理智慧的體現。

小到一個市場,大到一家企業,其發展的速度要加快,發展的質量要提高,發展的規模要擴大,生存和發展的壽命要延長,除了企業的決策層要不斷善於捕捉發展機遇外,還要有好的戰略、好的班子、好的品牌、好的管理、好的資金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實施這一戰略的執行能力,因為企業的發展有20%靠企業的策劃和決策,60%靠企業各層管理者的執行力。

“執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業的整體素質,也反映了管理層領導的觀念、素質和心態,因而企業“執行力”的培養不能隻停留在管理者知識技能的層麵上,更應著重於管理者的素質、心態和觀念的塑造。企業要改善執行部門的執行力,應把工作重點放在這個部門的管理者身上,一個好的“執行部門”能夠彌補“戰略部門”的不足,而一個再完美的“戰略部門”也會死在滯後的“執行部門”手中,因而,執行力是企業管理成敗的關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提高執行力,就要從下麵幾個因素去考慮:

第一,領導以身作則,是提高執行力的先決條件。

企業領導在管理過程中要獲得好的執行力,必須堅持以身作則,杜絕宗派主義和小團體意識的出現,自己帶頭搞好團結合作,否則管理成員會無所適從,不能形成一種合力,嚴重影響領導在員工中的形象,影響執行力的發揮。

企業領導成員要充分調動每個班子成員的積極性,讓班子成員的力量遠遠大於班子裏每個成員的力量,不要作“一把手為主,其他人陪襯”的“孤家寡人”,要做團隊的奠基石,這對管理執行力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隻有有效地發揮每個人的作用,才能培養有效的管理執行力,才能使企業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實現“三心合一”,即:普通員工的責任心,中層員工的上進心,高層員工的事業心,達到“三心”的最佳組合。

另外,還要注意克服“個人主義”和“老板英雄主義”,製止“報喜不報憂”、“辦公室政治”等“危險文化”的滋生和發展。

第二,好的管理團隊,是提高執行力的重要基礎。

企業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人才,更需要發展企業的支撐點,這個支撐點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以某一個人為核心的團隊。這個團隊是否協調,發揮作用好壞,首先取決於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其次取決於這一團隊的價值取向和整體素質。團隊作用的好與壞,都將對這一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乃至企業的發展速度、規模和質量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如何培養團隊,發揮團隊的整體優勢,營造有效的管理執行能力,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麵做出努力。從客觀上講,要努力營造一種“團隊協作”的整體氛圍,強調工作中的“三辦事”原則,即:按程序辦事,按製度辦事,按客觀規律辦事。執行程序的人要對“事”負責,而不是對“人”負責,淡化個人的作用,強調遵守同一條規則,直接完成工作的終端。

在這個問題上,團隊的核心人物尤為重要。管理者不要打破已製定的規則和程序,更不能違反客觀規律,從而實現有序管理。同時,被領導者不要迎合事物發展的態勢,要遵守業務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團隊成員都要增強大局觀念和整體意識,不要強調“自我為中心”,而是強調“整體利益為先導”,當發生不協調時,應該“求大同存小異”,多找出共同點。在工作中應發揚“有人負責我服從,無人負責我負責”的精神,但不主張盲目而越位負責,特別是本職工作做不好而盲目越位負責的人,會嚴重影響管理的執行力。

第三,明確管理層的責、權、利,是提高執行力的重要因素。

管理層責、權、利是否明晰對執行力的影響較大,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應擁有不同的權力和利益,這些權利和利益應與其承擔的責任密切相關。責、權、利不清會使管理者出現大量的越位行為。部分管理者為迎合領導個人和監督理念,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不惜時間和精力去挖掘其主管領導身上存在的問題,以求得對個別領導個人的忠誠和迎合時尚。長此以往,“歪嘴”的人員就會增多,領導若不加以調查分析,很多管理者就會成為領導的“刀下之鬼”。即使一時躲過,但由於監督者有“眾口鑠金”的功能,領導也會對使用者產生質疑。監督者這種越級彙報、越級反映的不恰當做法使得主管領導無法安心工作,執行力減弱,誤解增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企業領導有必要界定一下所有管理者應盡的責任,也很有必要提倡各級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對有能力的人要及時發現,及時提拔,告誡經常越位而搬弄是非的人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多與群體融合,明確分工合作,共擔風險和責任,形成堅忍不拔的團隊。

第四,科學的管理機製,是提高執行力的重要保障。

隨著企業的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領導人再用類似車間主任管理車間的那種方式來管理企業已經徹底行不通了。企業領導人應該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機製上下工夫,夯實製度管理的基礎。在企業持續發展階段缺少“人本管理”並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貫徹始終的製度管理是可怕的,它會導致管理流程混亂。因此,企業隻有通過嚴格的製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舊框架,實行“製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將管理職能化、製度化,明確管理者的責、權、利,從而避免“多頭領導”,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執行力。

製度製定後關鍵是執行,再好的製度,沒有人去執行或執行能力不到位也是沒有用的。管理上切忌隻喊口號不做事,製度製定後並不等於達到了管理的目的,關鍵是通過製度管理實現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並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相關的製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員工會以製度為準繩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標,以強化各級管理人員的執行力,真正做到“日清日結”。

企業有好的管理模式,好的管理機製,好的帶頭人,明晰的責、權、利關係,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會得到最大的發揮,管理的執行力就會強化,管理的“平台”就會被突破,這是企業提高管理效率,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

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製度,統治者強調的是一種特權,一種淩駕於法律、規章製度之上的特權,也就是俗話說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權意識,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心動搖,不能令出必行,執行力大大減弱。但如果能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搞特權,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那麼,就會大大提高執行力。

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一定要依章辦事,嚴明號令,依據規則處理一切事務,強調製度麵前人人平等,而不要搞任何特權或例外。隻有這樣你的團隊才能夠上下一心,賞罰分明。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搞越權管理,而應逐層放權,一切均依據製度規定行事。

漢文帝後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騎兵分兩路侵犯邊境,一路侵入上郡,一路侵入雲中。匈奴六萬多騎兵,來勢迅猛,沿途擄掠。防守邊境的將士已有好多年不習軍事,沒有打過仗了,突然聽到匈奴騎兵南侵,完全沒有思想準備,頓時慌了手腳,忙舉起烽火,向遠近各處報警。就這樣一處舉烽,各處並舉,火光衝天,一直傳到甘泉宮。

漢文帝聽到警報,急忙調集三路人馬,同時派將統率三路兵馬,駐紮在長安附近,準備以逸待勞,迎擊前來進犯的匈奴軍隊。河內太守周亞夫率領一支大軍駐紮在長安西南的向都;徐厲、劉禮率領一支人馬駐紮在長安東邊三十裏的霸上;祝茲侯徐厲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長安北邊的棘門。三路大軍成鼎足之勢,守衛長安。

為了鼓舞將士的士氣,過了幾天,漢文帝乘車親自到各處慰問。他先到霸上,再到棘門,都是徑直進入軍營。劉禮、徐厲兩位將軍,深居帳內,直至為漢文帝出行清道、禁止行人來往的衛隊已經進入營裏之後,才急匆匆出來迎接。因此,臉上都帶著驚慌的神情,顯得緊張不安。漢文帝雖然看在眼裏,但也不加責備,簡單慰問了幾句就走了。兩營將士送出轅門,拜辭車駕,然後才回到營中。

但文帝來到細柳軍營,情況就大不一樣。當漢文帝的車駕來到向都軍營時,遠遠地就望見營門外麵甲士森列,或持刀,或執戟,或張弓挾矢,如臨大敵,一派戰爭氣氛,真是戒備森嚴。漢文帝從沒見過這樣軍容整齊、鬥誌旺盛的隊伍,不禁暗自稱奇,便叫打前站的隨從前去通報。

不料守營兵士卻端立不動,喝令停車,並正氣凜然地拒絕說:“我等隻聽將軍令,不聽天子詔!”打前站的隨從隻好返回報告漢文帝。漢文帝便親自駕車來到營門前麵,結果也被守營兵士阻攔住,不讓進去。漢文帝沒有辦法,隻得取出符節,令隨從人員持節入營通報。“我要進軍營慰勞將士。”

周亞夫這才接見來使,傳令開門。守營兵士接到周亞夫的命令後,方將營門打開,放入車駕。進去的時候,守衛營門的軍官鄭重地對文帝的隨從人員傳達軍令說:“將軍有令,軍中不得奔跑!”

漢文帝聽了,也隻好拉著韁繩慢慢地走。到了營門裏麵,才見周亞夫披甲佩劍,從容出迎。周亞夫作了一個長揖,說:“甲胄之士不拜,臣照軍禮施行。請陛下見諒!”文帝聽了,大為震動,在車上嚴肅地進行答禮,並讓人宣詔說:“皇帝敬勞將軍。”周亞夫帶著將士,肅立兩旁,鞠躬稱謝。

慰勞完畢,文帝離開軍營。漢文帝一退出,周亞夫仍將營門關閉,隊伍嚴整如故。隨從的官員都感到十分驚訝,認為周亞夫目無君主,實在是膽大妄為。漢文帝卻讚歎說:“這才稱得上真將軍!那霸上棘門的將士,如同兒戲,若被敵人襲擊,恐怕連主將也要被擒,哪裏比得上周亞夫那樣嚴謹,無隙可擊呢!”一個月之後,便命周亞夫為中尉。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重,把太子劉啟叫到床前叮囑說:“國家如果有危難,周亞夫可以信任,命其將兵。”文帝死後,周亞夫被命為車騎將軍。漢景帝劉啟即位後第三年,即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帶兵叛漢,爆發了七國之亂,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漢景帝想起了漢文帝臨終的囑咐,便命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

周亞夫率精兵大破吳、楚軍隊,斬了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自殺。之後,周亞夫又率軍去援助攻打另外反王的漢朝軍隊,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息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

在平定七國的叛亂當中,周亞夫出奇製勝,立了汗馬功勞。而這,除了漢文帝巡營向都,慧眼識“真將軍”,重用其能的結果外,周亞夫自己嚴明軍紀,執行到位,令出必行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