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一個企業的成功,30%靠策略,40%要靠執行。顯然,執行要比策略更重要,你可以不去挖空心思地進行流程再造、搞模式創新,隻需要像絕大多數企業那樣采用尾燈戰略步人後塵,但是,你不能缺乏企業為完成戰略目標所應具備的執行力!即使你靠某種獨創的經營模式,拉開了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距離,但若執行力不夠,就一定會被模仿者追上!
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麵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總裁魯?郭士納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特征:明確的業務核心、卓越的執行力和優秀的領導能力。”可見僅有戰略,並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隻有執行力才能使企業創造出實質的價值。失去執行力,就失去了企業長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為了利己而損人,使自己處益之極,最終會導致自益者損的轉化,使利己走向其反麵“損己”,這就是曆史的辯證法。
損人利己是世人所痛恨的自私,它利用智巧或地位來犧牲他人,甚至是犧牲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幸福,而成就個人的私利。由此,在執行過程中,管理者應采取措施令員工明白,損人利己行為往往導致“兩敗俱傷”。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令其身處其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使其不至於自己去挖自己的牆腳。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苟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水渠。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時候,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還把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漲,這些農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條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體鱗傷,麵目全非,因決口而經常發生水災,變水利為水害了。
麵對這種情形,曆代苟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軍隊去修築堤壩,堵塞漏洞。後來宋代李若穀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告示說,今後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隻抽調沿渠的百姓,讓他們自己把決口的堤壩修好。這布告貼出以後,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卻值得我們做管理者的深思。如果在執行一項政策之前就把這當中的利害關係對執行者講清楚,他們也許就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損害團隊利益的事情了,當然這隻是對素質高的團隊來說。
有的企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員工的素質都不太高,遇到這種情況即使你說明了利害,他們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偷偷地去做一些損公肥私的事情,怎麼辦?此時,嚴格有效的監督控製機製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說,不管具體用什麼方法來執行,製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內部控製製度是非常必要的。
以人管理,總有漏洞可循,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的。而製度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當製度都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就隻有利用使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這種方法了。當他發現這樣做得到的好處還不如他損失的多時,他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了。
了解一些人的行為及思維方式,一針見血抓住問題症結所在,管理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有了好的決策或計劃,若不執行,仍舊達不到預定的目標和效果。唯有兩相結合,方可事半功倍。且讓我們看看劉備是如何全盤考慮,執行諸葛亮的計劃,明心跡,收人心,順利地讓張鬆心甘情願地獻出西川四十一州版圖的。
三國時,漢中張魯起兵攻擊益州劉璋。劉璋部下張鬆向劉璋獻計,說可以去向曹操發兵求助。劉璋就派張鬆為使者,張鬆“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許昌”。(可見張鬆不願輔佐懦弱無能的劉璋,早已懷有二心。)這一切早有人報入荊州,於是,諸葛亮便使人入許都打探消息。
曹操高傲,他的下屬也很狂妄,但張鬆雖五短身材,卻毫不卑讓,麵對侮辱,反唇相譏,頂撞挖苦曹操及其下屬極盡能事。最後,張鬆被亂棍打出。曹操一世英明,求賢若渴,卻在此時利令智昏,走錯一步。不然,冷靜思考,熱誠對待張鬆,就可輕易得到西川,也許就不會再有天下三分的局勢,而能夠統一全國了。一時失誤,把唾手可得的西川四十一州版圖拱手讓給了劉備。
張鬆被曹操亂棍打出後,不好意思回去見劉璋,聽說劉備仁義之名,就想去證實一下,再作主張。於是乘馬帶領手下向荊州而來,剛到郢州界口,就見一隊人馬,約有五百餘騎,為首一員大將勒馬向前問道:“來者莫非是張別駕乎?”張鬆回答說是,那人慌忙下馬,說道:“趙雲等候多時。”張鬆也下馬回禮說:“您莫非是常山趙子龍?”趙雲說:“是,我奉主公劉玄德之命,因您遠路跋涉,特令我備上酒食款待。”說完,士卒就跪奉酒食,向張鬆敬酒。張鬆暗自思索:“人都說劉備寬仁愛客,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遂與趙雲飲了數杯酒,上馬同行,前往荊州。
到了荊州後,天色已晚,於是先前往館驛。張鬆見驛門外有百餘人侍立,擊鼓相迎,沒想到赫赫有名的關羽竟會親自等候自己,慌忙下馬,與關羽、趙雲同入館舍,講禮敘坐。擺上酒宴後,關、趙二人殷勤勸酒。喝到半夜,方罷席歇息。第二天吃完早膳,上馬前行不到三五裏,隻見一簇人騎馬迎麵而來。原來是劉備帶著軍師諸葛亮、龐統親自來接,遙見張鬆,早先下馬等候,張鬆亦慌忙下馬相見。劉備說:“久聞大夫高名,如雷貫耳,恨雲山遙遠,不得聽教。今聞回都,專此相接。若蒙不棄,請暫到荒州歇息片刻,以敘仰慕之思,實為萬幸。”張鬆大喜,遂上馬一起入城。
自此一連留張鬆飲宴三日,並不提川中之事。張鬆告辭時,劉備於十裏長亭設宴送行。劉備舉酒敬張鬆說:“蒙大夫不棄,留敘三日,今日相別,不知何時再得聽教。”說完,潸然淚下。張鬆自思:“劉備寬仁愛士,如此明主舍棄不投,太不明智了!不如告訴他,令他奪得西川。”於是,張鬆勸說劉備攻取西川,並獻上所繪地圖。至此,劉備漂泊一生,方得自己一地,站穩腳跟。
在這一事例中,劉備充分領悟諸葛亮的用心,在執行的過程中,處處留心對張鬆表明自己尊重人才之意,並抓住張鬆的心理,以禮相待,處處打動張鬆之心,直到其心甘情願被收服為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中國人好麵子,希望他人尤其是領導者能尊重自己。所以說,身為領導者,要收攬人才和下屬的心,首要一條,莫過於讓人明了你的心跡,坦蕩誠懇,光明磊落,從而可以感人,可以服人,進而使員工被你的誠心所打動,這樣才會盡心竭力地為企業工作。
另外,作為一名管理者,在行使權力時對被管理者所產生的驅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僅僅是靠其權力的能量,而更重要的是要靠其個人的品行、能力、為人、績效和政治素質的影響。這種影響力的產生是自然的,沒有絲毫的強迫性。它會在潛移默化中使被管理者對權力的屈從逐步轉化為對管理者的崇拜,從而使下級心悅誠服,愉快地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的管理者應該具備超人的智慧、氣魄和胸懷。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喜歡管人,卻不喜歡被人管。但是,有時候卻例外,如果我是真心的佩服你,那麼你想怎麼管都成,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絲毫不會怠慢。那管理者怎麼才能讓手下心服口服呢?西方人總是向外尋找方式,製定種種的規章製度,以此來約束人;而中國的管理者總是從自身尋找辦法,那就是正人先正己,十分注重個人的修養,時刻嚴於律己。
一個企業要想騰飛,企業的領導者就要凡事從自己做起。
劉誌華是河南省京華實業公司的總經理,在這位巾幗英雄的領導之下,京華公司從創建之後就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擁有3200萬元固定資產的一家實力雄厚的企業。京華公司今天的成績與他們的領導者始終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
一次,企業要上一個新項目,劉誌華親自領導新產品的開發研製,但由於經驗不足,還是初次接觸一個新領域,因此在指揮上產生失誤,導致開發的失敗,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其實,試製新產品是允許失敗的,但劉誌華並不允許以這為借口為自己開脫,因為自己一旦鬆了口,那麼以後下屬失職也就無法追究了。這樣一來,整個企業就必然會法紀不嚴,秩序大亂,無從生產,自己就更沒有權威去對別人發號施令了。因此,她堅持“殺一儆百”的做法,隻不過這個“一”就是她自己。
首先,工廠中貼出了一份公告,上麵寫著:“經理劉誌華盲目指揮,給生產造成損失,罰款100元,以示警戒。”
其次,她又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做了檢查,檢討自己指揮上的錯誤,並表明決心找到新的辦法。
雖然100元並不是什麼大的數目,做檢討也不是那麼複雜的事,但是劉誌華首先從自己這裏找問題,做出了一個表率,其他人不僅會加深對她的尊重,而且都會以她為行動的典範。
還有一次,劉誌華的兒子曉峰上班遲到半小時,經調查,是因中午與一群小青年去飯店喝酒,而延誤了時間。劉誌華對此事極為重視,她認為對自己兒子的錯誤絲毫不能袒護,否則自己更沒理由批評其他犯錯的員工,這個先例開不得。
於是,她再一次拿出嚴厲作風,叫兒子停職檢查,並在廣播中點名批評,號召大家引以為戒。曉峰承認了錯誤,連寫5份檢查,但要求嚴格的劉誌華仍不滿意。於是又決定讓曉峰為工廠清理衛生,令其改過。
劉誌華的兒子從某種角度來說就代表了劉誌華,兒子犯錯就等於自己犯錯,寬恕兒子就是寬恕自己,多少雙眼睛都在盯著呢。劉誌華對兒子犯的錯誤不但沒有輕饒,反而從嚴處理,起到了極大的威懾作用。從此廠裏平日有懶散習慣的年輕人都不再敢遲到。逐漸養成了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同時,劉誌華的威信也得到進一步提高,保證了企業在統一指揮下,不斷發展壯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辦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別人做得到?想要別人做得好,首先得自己做得好。要管理好下屬,一部分靠權,以權管理,名正言順,這屬於“硬件”,而另一部分就得靠己,這屬於軟件。一個領導者隻有正人之前先正己,才能上行下效,使大家心甘情願地聽你指揮。
由於來自兩千年封建社會等級製度的影響,中國人的依賴心理特別重,下級依賴上級,總覺著“反正天塌下來有上麵的頂著,怪不到我頭上”。對於中國的領導者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他們恰恰能利用這種心理來建立起自己的權威,不妨就給他們一棵可以乘涼的大樹,讓他們依賴於你,那麼自己的權威也就穩固了。怎樣才能讓下屬覺得領導者就是他們真正的靠山呢?善於將過錯攬到自己頭上,而不是諉過於下屬,是中國領導者常用的方法。
秦穆公主動攬孟明之過,深責自己,三年後,君臣齊心協力雪洗恥辱,正是領導者主動攬過的好例子。
公元前628年冬,秦國駐鄭國的大夫杞子,突然派人回國,秘密向秦穆公報告說:“鄭國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門的鑰匙交給我保管,這是我國用兵的大好機會。如果您派一支軍隊來突襲鄭國,我們裏應外合,一定可以占領鄭國,借此擴大疆土,建功立業。”秦穆公聽了喜出望外,對領土的貪婪一時間充斥著他的頭腦,爭霸中原的野心使他再也按捺不住。於是秦穆公立即決定調動大軍,襲擊鄭國。
然而作戰經驗豐富的老臣蹇叔畢竟老謀深算,他權衡利弊後,堅決反對出師鄭國。秦鄭兩國路途遙遠,調動大軍長途跋涉,必然精疲力竭,元氣大傷。而鄭國則可按兵不動,精心準備。精力充沛、援應豐足之師待疲憊之師,自然就會占上風。再說,如此大的行動,浩浩蕩蕩地軍隊千裏行進,鄭國怎麼會不知道呢?其他諸侯國也不會坐而視之。一旦兵敗,不僅國內人民心中不滿,其他諸侯國也會小看秦國。因此,蹇叔力勸秦穆公不要發兵。
但求功心切的秦穆公對蹇叔的話不以為然,堅持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攻打鄭國。蹇叔老淚縱橫,對孟明視說:“我隻能看到大軍出發,再也看不到你們回來了。”事實果然被蹇叔言中。
次年二月,秦軍到滑國後,鄭國人弦高販牛途經滑國,料定秦軍將襲鄭,遂假托奉鄭君之命,犒勞秦軍,一邊派人回國報信。孟明視等人認為鄭國早有防範,遂放棄攻鄭,滅滑後撤軍。但對秦攻鄭之舉,晉襄公及其謀臣先軫認為是對晉國霸主地位的挑戰。為維護晉之霸業,晉襄公決定待秦軍疲憊會師之時,在?山伏擊,並遣使聯絡附近的薑戎配合晉軍作戰。四月初,晉襄公整頓人馬,親自出征,在?山一帶大敗秦軍,俘獲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幸好秦穆公之女文嬴巧施計策,勸晉襄公放回了孟明視三人,秦國才免於三員將帥之損。
秦軍大敗的消息傳到秦國,秦穆公立即認識到自己貪心過重,急於求成,不但勞頓三軍,更險些折損三將。此時,若秦穆公為顧忌臉麵,死不認罪,而給三軍之罪的話,麵子自然可以保住,但從此必會民心不服,也沒有哪個將士願為自己賣命了,如此怎可坐穩江山?相反,如果勇於承擔責任,攬過於己,不但可獲明君之稱,更可收買人心,增強士氣,重整旗鼓。因此秦穆公身穿素服,來到郊外迎接三人,見麵時放聲大哭:“我不聽蹇叔的話,使三位受到如此侮辱,這都是我的罪過啊!”孟明視等人叩頭請罪,秦穆公說:“這是我決策失誤,你們何罪之有?我又怎麼能用一次過失掩蓋你們平時的功績呢?”之後他對群臣又說:“都是我貪心過重,才使你們遭受此禍啊!”秦穆公承擔下全部責任,感動了群臣,三帥更是力圖回報,欲雪國恥,從此整頓軍隊,嚴明紀律,加緊訓練,為再次出征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