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受大眾至少是團隊內部成員的關注程度肯定會高於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對情況不怎麼了解又喜歡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頭上,這時候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後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旁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對沒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時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嗎?
中國有句老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至之,天下順之”。我們的老祖先吃透了這個道理,總是不放過任何收攬人心的機會。可是什麼才是最有效的辦法呢?大多數領導者都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隻要充分發揮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的個人魅力,得到下屬及百姓們的擁護,那麼離得天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在新野之戰中曹操吃了虧,感覺自己威嚴掃地,麵子上掛不住,於是抱怨不已:“諸葛孔明這個老匹夫,他還真有膽,居然敢跟我唱對台戲,看我怎麼收拾他。”當即就要發兵攻打樊城。氣歸氣,可是曹操不會意氣用事,打一場毫無準備的仗,他決定先和劉備打一場心理戰。曹操先派去了使者嚇唬劉備,說自己的軍隊如何如何的強大,捏死他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勸他還是趁早投降為妙。
曹操想從精神上瓦解劉備的意誌,誰知劉備根本不買賬。劉備從來不逞一時之氣,心裏盤算著自己能打就打,打不贏就跑,就是不投降,你曹操能奈我何?但是就在劉備決定撤退的時候,突然想到:如果我劉備跑了,百姓怎麼辦?曹操這個人沒什麼人性,萬一來個屠城,我怎麼對得起這些百姓啊。不行,要走大家一起走,絕不能留下百姓,我可以沒有城池,但是不能沒有百姓,於是劉備決定帶上百姓們一起撤退。
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時間就是生命,許多下屬和百姓都勸劉備早些離開危險之地,主將們更是堅決反對劉備的主張。和百姓一起撤退,很快就會被曹操的軍隊趕上,這無異於拿主帥的生命開玩笑啊。可是劉備卻力排眾議,誓與百姓同生死。將士們看見主帥如此不顧個人生死,與百姓共同進退,都被深深地感動了――主帥尚能如此,自己的生死又有何妨!於是,劉備冒著被曹操追上的危險和百姓一起撤退。最終,劉備贏得了下屬和百姓的擁護,也為自己贏得了勝利。
中國民間向來就有“擁劉反曹”的傾向,究其原因,雖然和傳統文化中劉備是皇家血統有聯係,但更多的應該是源於劉備這種與百姓共呼吸同命運的個人魅力。
史瓦茲柯夫將軍說:“下令要下屬上戰場算不得英雄,身先士卒上戰場才是英雄好漢。”在戰場上,最能鼓舞士氣的莫過於將領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在商場和職場,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的年輕人都很聰明,如果上頭光會喊口號,卻沒有一點帶頭往前衝的個人魅力,牛皮很快就會被戳破的。單靠著權力來帶人,是最下等的領導;最高明的領導則是身先士卒,通過自身散發出達到願望與目標的熱情。郭台銘就是這樣一個隨時站在第一線上的領導者。
從生產黑白電視的旋鈕起家,到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民間製造業者,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個人魅力是讓員工心服口服的主要原因。
10多年前,鴻海剛引進連接器衝壓技術時,郭台銘每天都到工廠,親自帶領同仁一起磨煉技術。郭台銘幹得比員工早,收得比員工晚,餓了隨便吃點餅幹,困了找個地方將就睡會兒,把休息的機會都讓給下屬,自己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似的。下屬們受到了郭台銘的感染,以廠為家,努力磨煉,終於在和大家一起連續運作了6個月後,將鴻海的衝壓技術提升到了國際水準。
2003年,危及全國,到處都籠罩上了的恐怖,尤其是廣東,作為的傳播源頭,更成為了紅色警報區。可就在這時,深圳基地出現了一些問題急需解決,郭台銘想都沒想就決定飛往深圳。他的下屬及家人都一致反對,可是郭台銘依然堅持飛回深圳龍華基地。他對大家說:“哪裏最危險,我就在哪裏!”正是在他這種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散發出來的個人魅力的感染下,全體員工上下一心,共同將鴻海打造成為世界品牌。
要激發團隊的鬥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帶頭往下跳”,自己不率先顯現出一種氣魄,又怎能去感染人?中國的管理者十分重視這一點,總是以身作則,顯現出與常人不同的氣質,用個人的魅力去感染人,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理解和交流,這比任何命令都來得有效。
麵子,按照字麵的意思看來就是放在表麵的東西,既然是表麵的東西就不必太在意。對於尷尬的事,西方人通常以一個微笑或一個聳肩就一筆帶過了,而中國人卻把麵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其實這不就是一個麵子問題嘛。中國的管理者早就懂得,要想讓下屬對自己死心塌地,就必須尊重下屬,使下屬真正具有尊嚴感。因此,他們總是盡可能地維護下屬的麵子,給他們以充分的尊重,這樣才能讓下屬死心塌地地為自己賣命。
康熙帝對待人才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方法,他既不像曹操那樣用“術”,也不完全像劉備那樣用“寬”、“仁”,而是用信任與真情厚待他們,尊重他們,極其富有人情味。看看那些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命的大臣如魏東亭等,大多是對他有著深厚感情的人。康熙帝知人、用人、尊重人,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手下人自然願為他效力了。何以見得呢?且讓我們看看下麵的一則小故事。
康熙帝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微服出巡,探查民隱。皇帝出巡自然少不了要有保鏢護駕,而保鏢之中,最靠得住的便是魏東亭。
康熙帝本人最講究科學和實際的考察。有一次,因為要治理黃河,他親自前去巡視河道。在巡視的時候,看到地方老百姓和地方小官發生糾紛,康熙帝自然走到人群中想看個究竟。在觀看中,康熙帝見地方小吏仗勢欺人,便想為老百姓做主,一下子就得罪了那幫惡人。那夥人罵罵咧咧,便要動手打康熙帝。那康熙堂堂皇帝,哪遇到過這種屈辱!康熙帝本想拔出天子寶劍怒斬惡人,替天行道,但因為微服出巡,忘了帶配劍。又轉頭一看,那個魏東亭正呆頭呆腦地望著,不知如何應付這種突發事件。康熙帝大怒,便揚起手,“啪”的就是一記耳光打向魏東亭,斥責道:“主辱臣死,你懂嗎?難道要朕親自動手?”一句話提醒了魏東亭,立即出手解圍。
當晚,在客棧休息的時候,康熙帝要了一杯茶,又要了一些點心,但不知為什麼,總是心神不定,不想吃也沒有興趣做什麼,隻好拿來一本書閱讀,讀了幾頁又放下。來回走了幾步後,想到自己一直標榜仁慈厚待大臣,今天自己卻又當眾打了魏東亭一巴掌,他肯定心中有委屈,處理不好的話,有可能就寒了這個從小玩到大的夥伴的心。
於是,康熙帝對在外站崗的魏東亭招了招手,說:“東亭!你過來一下!”魏東亭不知有什麼事,心裏忐忑不安,有點戰戰兢兢。因為今時不同往日,以前和康熙帝一同長大,真是親密無間,但現今皇帝一天天長大,開始有自己的威嚴,再加上今天的一巴掌,使他愈發感到自己和康熙帝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朋友關係了。
當魏東亭走近的時候,沒想到康熙帝卻微笑地說:“讓我瞧瞧你的臉!”康熙帝一邊看他的臉,一邊說:“朕一向以仁慈對待下屬,今日卻無端打了你……”
魏東亭聽了,突然間倍感親切,一股熱氣湧上心頭,臉不禁漲紅了,連忙下跪,說:“主辱臣死,是奴才的過失!”
康熙帝又說,“今天委屈你了!有委屈就哭出來吧!哭過就會舒服一些!”
魏東亭受寵若驚地說:“不不不……沒有委屈!奴才怎會有委屈?”他控製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接著說:“都是奴才手腳慢,見他們冒犯皇上,奴才居然呆著不知如何應付,真是罪該萬死……”隻見他一邊說,一邊流下眼淚。康熙帝笑著說:“事發突然,不怪你,是朕錯打了你……”魏東亭更忍不住了,不禁涕淚俱下。
康熙帝說:“還說沒有委屈,眼淚都控製不了。”
魏東亭叩頭頓地,誠惶誠恐地說:“沒有委屈!沒有委屈!奴才隻是感到受主上隆恩,感激萬分,不知如何肝腦塗地報答聖上……”
“你說的是實話嗎?”康熙帝一手扶起了魏東亭,頓了頓,說:“你不覺得朕委屈了你,近來對你好像刻薄了一些嗎?”魏東亭立即說:“奴才沒有這樣想過,主子也未曾薄待過奴才!”康熙帝笑著說:“你越來越幹練了,嘴也油了不少!”魏東亭惶恐地說:“奴才豈敢講大話!主上的恩寵,無論是雷霆雨露都是君恩,莫說主子沒有疏遠奴才,就算有,奴才也要自我反省,奴才要自己學乖學好進步!”
康熙帝讓魏東亭不要拘禮,坐下來陪自己隨意地聊聊天。
康熙帝對他說:“你曾說要棄武就文,目的當然是要在日後找一條好的出路,這是對的,如果封你一個官職,隻是朕一句話就可以了,但這樣不能培養你成材。朕要有意鍛煉你一下。你還需要多一點曆練,所以朕對你是嚴格了一些。你知道嗎?索額圖是皇親,有時胡來,隻要不太過分,朕也會忍他一忍,給他一點麵子。將來你的前途,肯定在明珠、索額圖等人之上,但要好好曆練……”
魏東亭聽了,更加感激,說:“主子明訓,令奴才茅塞頓開……”康熙又說:“朕再三籌劃,才不得不把你留在身邊。你要吃得起這個虧呀!”
康熙一番肺腑之言,說得情真意切,魏東亭平常本來有很多怨氣,但經過今天一掌之後,得到皇帝如此交心地講明白,真是心服口服,更加忠心地做好分內的工作了。
管理之道,就是這麼簡單,隻要注意和下屬溝通、尊重下屬,就事半功倍了。很多人以為給予物質獎賞就萬事大吉了,然而這是不夠的,因為你要給下屬最寶貴的東西,才可收買人心。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你尊重他的姿態,是你寶貴的時間――你肯抽時間和他誠懇地交流談心,比給他什麼都有用。
“為報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千金不能得死士,一言可以酬知己”,即所謂知人交心得死士也。其中關鍵,就在於給人以真正的尊嚴和尊重,這是中國式管理的一個典型特點。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懂,難懂的是如何才能知人、用人、尊重人,這就要看這個領導者的德才學識和天分抱負了。
領導者的才幹,就是知人善用。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擇將,三人而已,這就是領導的奧妙。“伯樂”與“千裏馬”的關係,可謂人人皆知,但不見得人人都能用。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過:“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高明的領導者無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長處運用為機會,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並能用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能不失時機地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中國管理者們由古至今一直在學習汲取並不斷實踐的用人之道。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統兵攻曹,當時曹守軍隻有7000人,而吳軍卻有10萬之眾。出人意料的是曹軍守將不僅把合肥守得固若金湯,而且還取得了反圍城的重大勝利。曹軍勝利的關鍵就在於曹操不僅知人,而且善用。曹操在這場戰役中派出了張遼、樂進、李典這三員大將,讓他們三人聯合固守合肥,進行抵抗。
曹操親自為這三員大將定下了作戰方略,要求三人務必依計行事。這個戰略就是:如果孫權來了,那麼張李二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保護城池,不得與之交戰。三位將軍嚴格施行了曹操的作戰方略,果然取得了勝利。曹操為什麼這麼安排呢,原因就在於他對手下的大將十分了解。曹操知道,張遼“武力過人”;李典“有雄氣”,善於和別人協同作戰,卻不與別的將領爭功;而樂進雖然個頭矮小,但卻十分有膽略,他與張遼、李典“統禦師旅,撫眾則合,奉令無犯,當敵製決,靡有遺火”。曹操根據他們各自的長處委以重任,對誰應戰、誰守城進行了合理的安排。通過對將領的合理安排,最終以少勝多。可見,取勝的關鍵並不是兵力的多少,而是在於將領精不精,有沒有把他們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們充分發揮出各自的才能,讓一加一永遠大於二。
一個人往往在某一方麵有突出的才幹,最適合於某項特定的工作,揚其所長,用其所能,則他可以成為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那他就隻能是一個庸才。一個領導者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反而使用其短處,就是對人才的摧殘與毀滅,同時也是對國家事業的摧殘和毀滅,是最大的不仁、不道。由此可見,善於識才用才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人才大略者;反之,他就是一個無才無略者。一個人的最大長處可能隻有一個,但其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大得無可估量。曹操就是充分發揮了各人的長處,把每個人安排得恰到好處,因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