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古今中國這樣的“伯樂”不計其數,國外也不乏其人。美國南北戰爭初期,林肯曾選用過三四位將領,之所以選擇這幾位將領,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犯過重大的過錯。大家都覺得這幾位將領雖無大功,卻也沒有什麼大過,四平八穩的,應該還算比較妥當。可是在接下來的戰役中,這幾位將領並沒有顯示突出的軍事領導才能,又加上分頭作戰,實力就更顯得薄弱,以至於他們所率領的軍隊都被南方的將領率兵各個擊敗,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林肯接受了這一次的教訓,決定起用嗜酒貪杯卻能運籌帷幄的格蘭特擔任總司令。當時就有人出來極力勸阻。林肯卻說:“如果我知道他喜歡什麼酒,我倒應該送他幾桶,讓大家一起共享。”格蘭特果然不負眾望,在戰役中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智勇雙全,把南方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多次取得關鍵性戰役的勝利。正是由於林肯對格蘭特的任命,才使南北戰爭發生了根本的轉折。
從曆史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國的領導者們堅持牽牛就牽牛鼻子,麵對著不同秉性的下屬,總是先摸透他們的性格,因為隻有這樣,以後才可能輕鬆自如地在談笑間“揮斥方遒”。正是因為中國的領導者們都努力讓自己具有更強的辨才能力,睜大眼睛,把“千裏馬”挑出來,然後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給他們任務,形成“靠人才打天下”的格局,所以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沒有人才的單位,必然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又怎麼會有前途呢?企業要發展就要靠人才,人才在哪?就在領導者的辨才眼力中!
中國的管理者始終相信:人才都是逼出來的,越多的挑戰,越能加速一個人成為有用的人才。但是就好像小樹苗一樣,開始的時候總要小心嗬護,中國的領導者在授權的過程中逐步訓練下屬。開始的時候授小權,漸漸地讓人才得到磨煉,一旦時機成熟,就把權力在最關鍵的時候授給他,讓他在危機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以此來磨煉他們,以便使他們更快速的成長起來,早日成為可用之才。
曾國藩在給下屬授權的同時,就注意給他們一點一點地增加壓力,促其奮進。1859年,李鴻章投奔曾國藩,以圖發展。師生相見,曾國藩十分高興,兩人暢談國家大事,多有相同之處。曾國藩曾多次當眾誇獎李鴻章天資聰明,文才出眾,且胸有大誌,非常人可比。但剛開始的時候,曾國藩卻並沒有給李鴻章分配重要的職務,隻是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文書,並給他派下大量瑣碎繁重的工作,而且一天重似一天。李鴻章原本就心高氣傲,恃才傲物,時間一久,就漸漸顯得不耐煩了。
一次,曾國藩把李鴻章叫到身邊說:“你來到我這做事,我有話要告訴你,我這裏隻崇尚一個‘誠’字。”說完就揚長而去。李鴻章細細琢磨了之後,終於理解了老師的用意。曾國藩就是要打消他的傲氣,幫他改掉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毛病,通過增加壓力,逼他奮進,腳踏實地地為人處世,以完善自己。從此,李鴻章不再抱怨文書之職卑賤,並開始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曾國藩這樣給下屬壓擔子,逼其改掉缺點的做法,使李鴻章逐漸老成起來,心浮氣躁的毛病改掉了,而成為一個思考謹慎、富有條理的賢才,不斷顯示出他的才華。
1860年,太平軍在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營後,又迅速占領了江蘇,上海岌岌可危。上海一旦失守,整個形勢就極為不利了,此時急需有人去保衛上海。這件事事關重大,究竟派誰去呢?曾國藩毫不猶豫地起用了李鴻章。李鴻章一時覺得很意外,自己一下子從不起眼的文職轉為至關重要的將職,責任又如此重大,自己能勝任嗎?其實李鴻章在不斷地磨煉中早已能獨當一麵,曾國藩就是要把這副擔子壓在他的身上。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立刻率領精兵五千,奔赴上海,一切事宜均由他裁斷,但是隻許勝,不許敗。李鴻章心裏也沒底,但是已沒有退路,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務。李鴻章果然沒有辜負曾國藩的良苦用心,他對軍隊了如指掌,對將帥的特點也如數家珍,他的才能在作戰的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不久,就帶兵攻打下蘇州府,擴充了軍隊實力。李鴻章最後官至中堂,並因“興辦洋務”在曆史上留名,這和曾國藩悉心栽培、苦壓重擔、逼其成才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領導者給下屬臨危授命、壓擔子是發揮下屬潛力的重要方式。曾國藩在壓力中委以李鴻章重任,不僅挽回了大局,也使李鴻章最終成為了朝廷的棟梁之才。拿破侖也說過:“最難的倒不是選拔人才,問題在於選拔之後,怎樣使他發揮才能到極限。”
1804年初,拿破侖的警察總監不經意中抓到了兩個保王黨的匪徒。一審問,兩個家夥又不經意地泄漏了一個天大的機密:“長官,畢修克利大人和卡特溫塔大人,不,兩個兔崽子要暗殺第一執政!”
“對,長官,我揭發那兩個混蛋的罪惡,他們製定了絕密又周詳的計劃,雇請了很多很多有名的神槍手……”
整個王宮一下子混亂起來,衛隊人馬進進出出,像路易十五時代一樣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崗哨,王宮附近的幾條大街上,也派了不少警察日夜不停地巡邏。更有不少的秘密警察和反暗殺別動隊的士兵上街,四處搜尋嫌疑分子,不住地抓人和拷問。
結果呢?好幾個監獄都快裝滿各種保王黨人和保王黨嫌疑犯,以及一些地痞、流氓,可是真正的凶手卻連毛都沒找到一根。拿破侖手下的無數將領心裏都忐忑不安起來:凶手在哪裏?暗殺計劃是怎樣的呢?拿破侖會不會被殺死?波拿巴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雖說加強了戒備,可腦袋裏的那根弦卻一天比一天繃得更緊。但是,拿破侖似乎並不在意,他仍然要參加各種活動,如宴會、舞會、閱兵等,他甚至還要到公眾中間去發表演說。警察總監富歇在一旁可忙壞了,又驚恐不安,生怕執政官發生了不測,自己難以交差。
這一天,拿破侖決定到廣場去,他要舉行例行的閱兵式。富歇又嚇壞了,聞訊極力勸諫:“也許有暗殺計劃,這樣太冒險了!”
拿破侖雙眼一瞪,又把訓斥的樣子擺了出來,堅定地說:“我有我的工作,你有你的天職,閱兵絕對要如期舉行,你和警察們也要絕對地負責我的安全。”
閱兵還是順利舉行了。富歇派人清查了受閱部隊裏的一切有過不良表現的人,對於參觀的公眾和官員隨從也進行了嚴格的審查。除此以外,警察們還想出許許多多的防衛措施。拿破侖卻一點也沒有過問,他照常趾高氣揚地發表演說,接見要員和普通市民,好像對暗殺計劃一無所知似的。
就在閱兵式結束的那天晚上,富歇獲得了特大喜訊,保王黨匪徒被捕了!在巴黎的聖東安區,幾名秘密警察搜尋到正在密謀的保王黨人。一經逮住,幾十名暗殺計劃的策劃者及實施者就全部歸案了。幾次審問,終於弄清楚了:這些家夥先是準備在第一執政的馬車底部安炸彈,後來又試圖炮擊拿破侖住所的原法王王宮,還緊鑼密鼓地籌劃槍殺在議會演說的拿破侖。
事隔幾年後,拿破侖回想起這次暗殺計劃時不無感觸地對身邊人員談道:“我不是很緊張,但是我深知警察們會有辦法的,如果像老謀深算的富歇這樣的人都沒有辦法的話,誰又能行呢?但是既然我把權力交給了他們,他們就必須承擔責任,壓力越大,他們就越能在最大限度內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才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我總是在努力讓各個部門的人充分發揮才能,讓他們永遠忘我地投入工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古訓道明一條真理:如果人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外界壓力,那麼他的生命力就必然會萎縮。同樣,對於員工來說,一旦工作沒有什麼壓力,生活安穩,他們就會滿足於這種安逸的生活而不思進取。這既影響了下屬原有潛力的發揮,使之失去成為最優秀人才的機會,同時更影響集體事業最大程度的發展。一般講,工作難度比承擔工作者平時表現出的個人能力大些,使其產生壓力感,他們完成工作後才會有成就感。中國的管理者,總是讓自己的下屬擔起責任,防止他們得過且過心理的產生,采用給下屬壓擔子的方法給他們增加壓力,以促進其積極進取、不斷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很明顯,人的潛力有多大,就看壓力有多大了。
中國的管理者既獨攬大權,又善於放權,更重要的是,他們要麼不放,但一旦找到了合適的放權對象,他們就會一放到底,不加幹涉,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國的統治者們常會將尚方寶劍或者私人信物賜予欽差大臣,見物如見君,讓他們全權代表自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便他們大膽行事,更可以臨機專斷,不必事事請示。選擇適當的人,大膽放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由自己越俎代庖,這是許多領導者成功的秘訣。
雖然漢元帝的功績遠不如唐宗宋祖,但是在他統治的時期,仍然有不少佳績值得後人稱讚。支持下屬秉公執法、不越權管理就是其中之一。正因如此,曆史上才出現了一位可與號稱“百世吏師”的嚴翁相提並論的地方官,那就是以剛直護法、不徇私情為名的何並。
何並官為長陵縣令,以他這樣小的官職,恐怕很難與皇親國戚一爭高下。但何並並不畏懼,他在漢元帝的支持下勇打豺狼,懲治王林卿,斬殺了鍾威、趙季、李款三人。
王林卿是漢元帝王皇後本家人,平時深得王皇後寵愛,因此倚權仗勢,招徠大批門客,結交稱霸地方的不法之徒,一時間聲勢之大,震動京城。一次,王林卿來長陵上墳,但並不規矩,大擺宴席待客。何並看到勢頭不對,知道他素來張狂,肯定會出事,於是親自上門,勸告王林卿辦完事後及時返京。但王林卿怎肯將一個小小縣令放在眼裏?口頭雖然答應,但並未打算立刻回京。何並知道王林卿來頭很大,但為了維護地方上的安定,他並沒有打退堂鼓,仍給王林卿下了逐客令。這當然惹怒了王林卿,他離境時,派人將縣衙門口的大鼓砍壞,以發泄心中不滿。早有防備的何並立即率領部下追趕王林卿,並最終斬殺了假扮王林卿的家奴。王林卿隻得改名換姓,潛逃在外。王皇後聽到王林卿已死的消息,十分傷心。且不說她如何地寵愛王林卿,堂堂一個皇後的本家,卻被一個小小的縣令所殺,她的顏麵何存啊!於是皇後便嗔怒於何並,並將此事告訴了漢元帝,想吹吹枕邊風,從而將何並置之死地。
漢元帝作為領導者,麵對一方是剛直不屈、秉公執法的下屬,一方是驕橫無禮的皇親國戚,該站在哪一方呢?若聽從王皇後的話,懲治何並,則天下不服。百姓一定會為皇帝濫殺清官而心中不滿,其他的官員以後自然也不會盡責效忠,秉公斷事。這種越權管理的代價太大了!因此漢元帝對何並的處理大加讚賞,提拔他為隴西太守,後來又升其為潁川郡太守。
漢元帝是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他支持何並秉公斷案,保證了下屬的權威,一來取得下屬一片忠心,為民除害,勤於政事;二來取得百姓民心,獲得明君美名;三則樹立了法律權威,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為日益沒落的西漢王朝延長了壽命,爭取了一絲喘息機會。
企業管理和國家管理的道理是一致的。既然把權力交給了下屬,就要放手讓他們去做,而不是讓他們戴著腳鐐跳舞。台灣地區中部著名的鞋業大王蔡長汀先生對這一點就看得十分透徹。
蔡長汀,台灣地區環隆企業集團的創始人,他的事業能不斷蒸蒸日上,環隆企業能不斷壯大,與他把權力下放給年輕人、讓年輕人自由發揮才幹的做法是分不開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蔡長汀初創事業、轉戰南北之時,他的麾下就已聚集了一批年輕有為、精明強幹的企業管理人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分公司不斷建立,他大批任用有能力的青年企業家分管各地企業,除了“環隆電氣公司”和“美國國際開發公司”是由自己的兒子和女婿管理外,其餘都由“外人”管理,有人說他太過理想化,把自己辛苦創下的事業拱手送給外人經營,不料他卻說:“交給後生小子啦,我樂得當太上皇不管事啦。”可見他並不在乎人才的親疏遠近,隻要對公司的發展有利的人才都用,而且用就放手用,絕不縮手縮腳。
從蔡長汀的話中,我們也可清晰地看出他的管理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秘訣乃四訣八字:一曰知人,二曰善用,三曰放權,四曰無私。”可見,他的思路是:在知曉下屬能力的基礎上,委以重任,分以權柄,並予以充分信任,讓其自由發揮,這就是他管理的精華。管理龐大的企業,自己卻很少過問每筆生意的成敗,每日養精蓄銳,在自己喜歡的花園中耕耘,真可謂瀟灑人生。
他看重人才的作用和價值,根據人的能力,充分放權。就是在企業最興旺時,他每年都要花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奔波,尋找信息,開發市場,聯係國外業務,保證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在這期間,他基本上不會幹涉下屬的工作。事實證明,他的放權並沒導致自己權力的失靈與企業內聚力的減弱,相反,環隆集團事業蒸蒸日上,年輕企業家不斷實踐,經驗不斷豐富,成為環隆的骨幹,支持著企業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