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可看到這種情況,一些領導者對錯誤地反對了自己的人,有時能予以諒解,加以團結;而對正確地反對了自己的人卻往往難以容忍。這是因為,在某些領導者看來,別人的錯誤恰恰顯示了自己的正確與高明,從而可使自尊的欲望和需求得到相對的滿足;而別人的正確則反襯出自己的荒謬和低能,由此內心便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者把別人正確的不同意見,視做自己內心所欲抵達某種目的的障礙,是和自己過不去。因此,出於維護“尊嚴”、保全麵子或其他目的,對正確地反對自己的人,特別懷恨在心,甚至竭盡打擊壓製之能事。

嚴格地說,一個領導者不能寬容地對待反對自己的人,不僅是一種氣度上的狹小,而且是政治上的近視。與自己主張相左的正確意見,雖然聽起來逆耳,甚至有“損”尊嚴,但領導者若能“逆來順受”、兼容並蓄,對事業則往往是十分有利的。事業興旺,政績顯赫,領導者的威信、魅力則自然會“水漲船高”。

一個精通中國人性的優秀領導者,不僅要善於使用下屬,更要善於通過替下屬排憂解難來喚起他內在的工作主動性,要替他解決後顧之憂,讓他的生活安穩下來,心靈安靜下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

中國式管理認為,為下屬解決後顧之憂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其一,要摸清下屬的基本情況。領導者要時常與下屬談心,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對下屬尤其是生活較為困難的個人和其家庭情況要心中有數,要隨時跟蹤把握下屬後顧之憂的核心所在,以便對症下藥。

其二,對下屬的關心必須出於一片真心。領導者必須從事業出發,實實在在,誠心誠意,設身處地地為下屬著想,要體貼下屬,關懷下屬,真正地為他們排憂解難。不要因為下屬的一些小缺點就影響對他們的態度,也不要在下屬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就對他橫加指責。因為一旦領導對某個下屬的態度有所改變,其他的下屬就會以為有機可乘,就會一擁而上對他進行圍攻,就會落井下石,這樣一來就會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使組織內部變得一片混亂,引起內耗從而消耗自己的精力。

其三,要給有錯誤的下屬補過的機會。《漢書》上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泯小過,勿求各於一人之義也。”對於下屬的過失不可責之過切。領導者在工作中不能處處較真兒,過於明細。在某些場合“裝癡作聾”,來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反而會有較為理想的結果出現。

中國式管理十分強調讓下屬安心這一點,認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寬容大度,如果過於精明,斤斤計較,眼睛裏容不得一點沙粒,則無異於“為叢驅雀,為淵驅魚”,不可能擁有眾多的追隨者。俗語雲:寬一分是福。隻有心田似海,不計較下屬犯錯的領導者,才具有強烈的個人魅力,並能在關鍵時刻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我國著名管理大師曾仕強曾分析說,西方管理以“事”為中心,所以“控製”的重點在於“計劃的執行過程和結果”,大多對“事”而言。而中國管理則以“人”為中心,對“人”的控製往往重於對“事”的控製。因為事在人為,一切事都離不開人。隻要把“人”控製得好,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也就比較有把握地加以控製了。認為是人在做事,所以人比較重要,因此,中國式管理側重於對人的控製。

一家公司彙集了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作為領導者,你想過沒有:這些性情各異、習俗不同的人為何會聚集在你的周圍,聽你指揮,為你效勞?孟子雲:“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所以,中國式管理強調“攻心為上”的控製之術。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國南中(今雲貴川交界處)一帶擁兵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征,憑計謀,兵不血刃,平定了南中之亂。接著,諸葛亮繼續南征,討伐孟獲。

孟獲是南中一帶的部落酋長,有萬夫不當之勇,豪俠仗義,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獲,千萬不要傷害他,要抓活的。諸葛亮又聽從參軍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但服其心足矣”。終七擒孟獲,收服人心,穩定了後方,使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北伐曹魏。

第一次戰鬥,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逮住了孟獲。當兵士押孟獲進營帳時,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還叫人擺酒席款待他。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參觀結束時,諸葛亮問孟獲:“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不僅不讚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我一定能戰勝你們。”諸葛亮笑著,把孟獲放走了。幾天以後,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認輸,諸葛亮又放了他。

就這樣,孟獲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諸葛亮還要放走他,他跪地哭道:“我真心誠意地歸附你們,不再反抗了。”諸葛亮對部將說:“靠武力往往壓而不服,這樣自願歸附才是心悅誠服。”後來,諸葛亮任命孟獲為蜀漢官吏,不留漢官,讓孟獲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孟獲以後忠於蜀漢,南方一帶徹底安定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目的在於攻心,終於令孟獲垂淚誠心降服,誓不再反,平定了南方。兵學泰鬥孫子也強調“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都顯示了一個共同的道理,唯有打開下屬的心扉,用心領導,才可令他們對自己心悅誠服,形成凝聚力,用心工作。

在現代企業中,如果你是企業管理者,你一定希望擁有孫悟空這樣的員工,因為他能為你披荊斬棘,讓你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技高一籌。然而,如果孫悟空真的在你身邊,你又不得不擔心,因為他桀驁不馴,很難與其他員工和諧相處,又過於情緒化,偶爾再踢翻個煉丹爐,弄出一座火焰山,倒成了你前進的阻礙。像孫悟空這樣同時具有驚人創造力與驚人破壞力的員工即“不安分員工”。既然舍不得不用他,那麼如何“降伏”他,把他的創造力最大化、破壞力最小化,便成為每個企業管理者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其中,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所用的招數“攻心為上”,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法寶。

所以,在如何降伏“不安分”員工這個問題上,老板們最大的認同就是要充分全麵了解他們,然後有針對性地找他們談話,充分表揚他們的優點,對他們的弱點也要重重打擊,再輔之以情感上的關懷和生活上的關愛。

因此,中國式管理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唯有與下屬以心交心,打開他們的心扉,摸清其內心的願望和需求,並予以適當的滿足,才可能讓眾人追隨你,公司事業的發展才能穩步前進。

中國之古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們把此作為處世之原則,處處小心防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直接後果,即人們之間都互相防備著,很難以真心相待,以誠心相對。人們都壓抑著自己的熱情,不肯輕易發出友好的信號。麵對如此下屬,如果領導者也處處設防,不肯交心,那麼很難設想工作如何開展下去。

其實,隻要領導者拿出真心,以誠相待,那麼下屬也會敞開心扉,與你交流,因為他們也需要理解,也需要關懷,而你正是那個應該去撫慰下屬的人。

麵對曆史沉澱下來的中國人常有的防範之心,要想讓下屬交心,領導就要放下官架子,亮出誠心;對下屬待之以誠,示之以信,這樣下屬才會作出積極反響,對領導傾心相隨。

三國東吳的孫策,也是稱雄一世的豪傑,他在用人中,講究“赤誠待人”。他通過赤誠對待太史慈,從而獲得了太史慈的全心效忠。

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攻擊太史慈,太史慈兵敗,被孫策俘虜。孫策知道太史慈是賢能之才,因此並未計較三年前雙方在神亭一仗自己被他打敗之恥,而是親自為太史慈解去繩縛,執手慰問,並坦誠地表達自己求賢心情:“今日幸得君,願與足下共圖大事。久聞卿有烈義,為解孔融之危,冒死求救於劉備,深為敬佩。卿誠為天下誌士也。但投靠未得其人。我願做足下知己,請不要擔心在我處不如意。”

孫策以誠相待太史慈,傾吐肺腑之言。然後任命他為帳下都督,在收兵班師時,又讓太史慈充當先導。這樣一番感情攻勢之後,太史慈終於被孫策的誠心打動,答應在孫策帳下效力。

當時,刺史劉繇病死豫章,所部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這對孫策來說是一個絕好時機,若能爭取到這些人馬,那麼自己的實力將會迅速增強。那麼,讓誰去完成這項任務呢?劉繇生前與太史慈是好友,因此所派人選非太史慈莫屬。太史慈見孫策如此信任自己,決心不負眾望,前去豫章招安,並說:“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指齊桓公、晉文公),當盡死心報德。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足矣。”同時約定兩月之內一定回來,於是整理行裝,打點人馬而去。

孫策在任用人才上可謂具有相當的遠見卓識,常人都料定太史慈此去肯定不會回來,結果隻能是自己又多了一個敵人。而孫策力排眾議,他首先明白太史慈的為人,認定他是“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是內心“秉道義,重言諾”之人;其次,他知道以自己的情感攻勢作用於這樣的人,必會以誠換誠,得到太史慈的忠心。

果然不出孫策所料,太史慈按期返回,不辱使命,安撫了劉繇的部下,充實了孫策的實力。孫策也因此更加重用太史慈,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共謀大業。

可見,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關係說起來深不可測,難以處理,其實它也遵循人世間一條極其普通的法則:投之以赤,報之以誠。隻要以誠相待,那麼下屬之心定會被你感化,為你出色完成任務。赤誠之法不僅適用於領導與原有下屬之間,對於自己的敵人或自己欲求的人才,隻要以誠相待,一樣奏效,因為這是從人性角度出發總結的人與人之間的一條普遍適用的法則。

太史慈原為孫策的戰俘,而孫策親解其縛,並在信任的基礎上委以重任,終於使太史慈為之動情,舍死去豫章招安。所以以誠待人是取得人心的捷徑之一。

中國古代經常以言定罪,一言不合就可能惹來殺身之禍,所以人們都害怕禍從口出,都變得謹言慎行,生怕因口舌而惹禍。大家的戒備心理很強,都相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所以許多人都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彼此之間不肯交心,就是不講掏心話。

一般人之間的談話主要不是用來溝通,而是用來表達一種象征意義,看這兩個人能不能“說得上話”,“有話可說”,至於具體說了些什麼,那倒是次要的。麵對不肯輕易交心的人,領導應當怎麼辦呢?

《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化”。隻要有至誠之德,萬物都可以被感化,何況於人呢?“至誠如神”,隻要以至誠行天下,就會如有神助,以之育物,則萬物興盛;以之取人,則人人盡其精誠,傾其智力來輔佐。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領導隻要有至誠之心,即便是頑石也點頭,人心都是肉長的,下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又怎能不對領導傾心相待呢?

所以對待不肯交心的下屬,領導不能有情緒,更不能歧視,而要了解到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還對自己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所以領導一定要采取主動,示之以誠,用誠心去感化下屬。隻要領導對下屬肝膽相照,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交給下屬,與下屬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急其之難,救其之危,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那就一定能感動下屬的肺腑,拂動下屬的心弦,使他們願意真心地為事業效力,心甘情願地向領導敞開心扉。“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得人莫大於得心,得心莫靈於赤待,以赤誠之心待人,這種方法的影響力最大。

因為中國人最講究誠,講究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領導者若能以真誠待我,那我又怎能對他耍手腕呢?孔子說:“以怨報怨,以德報德”,對方怎麼待我,我就要如何待他。孟子說:“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若是領導示我以信任,我又怎能辜負他的信任呢?領導隻有待下屬以誠,才能做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讓下屬傾心以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