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用一種覺悟的方式來生活(1 / 1)

我喜歡這種尋求覺悟的生活方式,哪怕我得到的領悟隻有一點點,甚至有些膚淺,但走在這條途徑上,就足以讓我收獲平靜。

有一個春日的晚上,我和幾個朋友坐在北京街頭喝酒聊天。一個朋友說,他住的地方叫“定慧寺”,在那兒住了十幾年,某天翻書,才真正了解了“定慧”二字值得深思的含義:定而不慧,是癡;慧而不定,是狂。

他說,“戒、定、慧”是學佛人的基礎。他不是學佛的人,但是也從這簡單的三個字中,得到些領悟。

戒,就是自律。

定,就是為自己的心安一個家,讓它不再搖擺不定,安靜下來。

慧,就是在戒和定之後,用一種覺悟的方式來生活。

這三個字,也可以用來應對人的三大煩惱:貪、嗔、癡。

今年春天我去峨眉山住了幾天。有一天在山下茶葉店買茶葉,進來幾個浙江人,聊了聊,他們說是專門來峨眉山拜佛的。

“趕快去拜一拜,萬年寺很靈的,我這次是專門來還願的。”一個男人說。

但是,在我看來,這位男士,最多能算是來求佛的,連拜佛都算不上。

拜佛的人,一定是會學佛的。求佛的人,就不一定。大多數人所謂的拜佛,其實並不是真的拜佛,而是跟佛做一個交易。先來燒香,請求佛祖保佑實現願望,然後又來燒香,給香火錢“還願”。臨時抱佛腳,時靈時不靈。求佛,抱著功利心,求的是一時的晉職、升學、康複。而學佛,可能收獲的東西,足以改變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段時間,狀態真是壞到家了。

她和一個男人談了14年的戀愛,然後結婚,但婚姻隻維持了9個月。男人走的時候,十分幹脆,就像突然變了一個人,冷血,無情。

這個女人從此陷入了一種焦慮。

她整夜整夜地無法入睡。每每想起這14年的時光,她就肝腸寸斷。早晨起來,眼圈是黑的,天是暗的,心灰意冷,悲傷灌滿全身。她甚至無法工作,曾經的女強人,原來是如此不堪一擊。

為了幫助她,有一天我去見一位女作家的時候帶上了她。那位作家擅長寫情感勵誌,朋友也讀過她的書。見麵的時候,女作家其實也沒怎麼開導她,隻是說,每個女人,都有這樣的艱難時刻,她自己曾經也有過,但她靠一本小書渡過了難關。

“如果你有空,也可以讀一讀,是真的‘讀’,讀出聲來。在你心煩焦躁的時候,一遍一遍地讀,哪怕剛開始看不懂。當你讀到第100遍的時候,你一定會有所領悟……”

她說的這本小書,就是《金剛經》。

半年以後,這個朋友,真的好了。

她跟我談了讀經的感受。

她說,剛開始,確實有點難,因為看不懂,所以,讀,隻是為了有個動作來應對自己的煩惱。然後,一遍又一遍之後,她開始似懂非懂。由於不得解,她開始主動思考,思考《金剛經》在講什麼。

她總結道,《金剛經》講的東西簡單又深刻,概括起來就是:人生,所有的事物,其實就是一場虛空幻境。隻有人的念頭,生生滅滅,永不停止。

“既然一切都是虛空,你又何苦為此煩惱呢?既然念頭有生就有滅,又何不讓這一陣的痛苦,快點過去呢?”

她說,讀《金剛經》,最大的收獲就是:

有些事情,過去以為會終身難忘,但現在,她已經根本不當一回事了。

她開始調節內心的平衡,開始關注當下的瞬間,她開始發現,一朵雲,一陣風,都富含人生的真意。

她說,當她不再執著地關注自己,而是注意到四季變化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地好了。

“那一天,當我從小區樓下經過,看見一樹玉蘭,白色的花瓣從骨朵中破綻而出,一下打開,我灰暗已久的心頓時充滿陽光。”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都不是佛教徒;但是由於抱著一顆尋求智慧的心,偶爾讀一讀佛學的書,所以,一直在得到佛的幫助。這些朋友,性別、職業、際遇都不相同,但是,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心平氣和”。

我自己,有時也把佛的書當作某種哲學書來讀,它能給我提供某種正確的人生觀念。幫助我穩定情緒,保持清明的頭腦,遇到一些問題時,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處理。

我喜歡這種尋求覺悟的生活方式,哪怕我得到的領悟隻有一點點,甚至有些膚淺,但走在這條途徑上,就足以讓我收獲平靜。

我還隱約有所體會。在學佛的過程裏,偶然會進入一種境界,那是一種相當平和的境界。因為靜,而美妙。這種感覺,是任何一種世俗的享受都無法達到的。

目前,這種境界還不可多得,還得隨緣,還需要多學習。我願意繼續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