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業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社會,社會活動的中心就是由經濟人轉移到智能人。這種人,講究思維效率,追求智力財富,視知識為價值尺度,從而脫離了動物式的生存競爭。而且智能人的特點是具有知識價值觀,重視開發智源,既開發自然智源,又開發人工智源,並在開發智源過程中發展自己的知識。

在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領域,我們都能感受到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性。在1920年,一輛汽車成本的85%以上是付給從事常規生產的工人和投資者;到了1990年,這兩種人得到的份額不到60%,其餘部分則分給了設計人員、工程師、戰略家、金融專家、經理人員、律師、廣告商和銷售商等~大群善於識別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者。而今天,財富分配的規則很顯然已經真正以知識為軸心,例如在半導體芯片的價格中,3%歸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歸擁有設備和設施的人,6%歸常規工人,85%以上則歸從事專門設計、工程服務或擁有相關專利和版權的人。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能經濟逐漸取代了物質經濟統治世界。我們正在逐步脫離工業文明時代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推動社會發展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的力量,也不是資本的力量,而是知識。“發展依靠創新,創新依賴知識”,今日已成共識。我們要生存,要發展,要致富,就必須擁有知識,運用知識!

很久以前,我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但真正有機會實現知識就是金錢的夢想,卻在今天這個時代!一批科技富豪的誕生,猶如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著我們傳統的經商觀念、教育體製、分配製度等。過去,我們推崇“勤勞致富”的觀念,因為勤勞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致富,是靠本身、靠實在、靠勤奮、靠誠實,因而值得宣揚和推崇。在經濟日益知識化、技術化、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今天,知識、創新已超過勤勞成為致富的首要條件。

據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高級人才應聘的年薪心理價位和招聘單位的崗位薪資走勢終於明朗,而且相互之間的價位很接近,高級人才對應聘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資依次為:副總經理11.6萬元,計算機工程師11.5萬元、地區銷售經理10.1萬元、投資經理8.7萬元、財務經理8.2萬元、生產經理7.1萬元、物流主管6.6萬元、項目經理6.2萬元、行政管理6.1萬元。招聘單位的崗位平均年薪走勢為:副總經理11.5萬元、軟件工程師11萬元、銷售經理7.5萬元、財務經理7萬元、項目經理6.6萬元、市場經理6.6萬元、客戶經理6萬元、質控經理5.4萬元、人事經理4.8萬元、企劃專員3.8萬元。

一邊是大量的工人下崗找不到工作,一邊卻是高級人才的薪資越來越高。顯然,知識與才能已開始把握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財富。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已歸結為知識的競爭。有知識者有財富,將成為普遍的規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聯想集團實行股份製改革以來,隨著其認股權證的分配實施,使一些員工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此外,在以往“聯想”內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勵機製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批百萬富翁。兩者相加,“聯想”這架高科技財富機器“製造”出來的百萬富翁數量已有數百人之多。這些百萬富翁普遍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如今企業已經漸漸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承載主體,隨著各種形式股份製的推行,有知識才能的年輕人將會成為富翁的主流。

清華同方也不甘落後,其總裁陸致成放出豪言:最短3年,最長5年,這家清華大學下屬的高科技企業要造就100名千萬富翁、1000名百萬富翁。這使得那些心存鴻鵠之誌、懷揣科研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有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暴富”機會。

孫家廣就是一位受益者。這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曾因發明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中國迄今惟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工程技術而聞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按照國家政策,該企業允許個人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形式折價入股、參與分配,包括孫家廣在內的骨幹人員因此占有該公司5000萬股份中的8%。即400萬股。雖然孫家廣隻說這400萬股是由四個代表人認購,上市後再分配給企業員工,對他個人占多少股份不願意置評,但作為該軟件公司核心技術的發明人,哪怕隻擁有1%的股份,上市後孫家廣也會輕而易舉,一躍而成“千萬富翁”。

其實,像孫家廣這樣以技術入股,通過上市身價過億的中國科學家已有先例,如水稻雜交專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萬股,占總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大股東的位置上。按目前的價位計算,股票市值超過8000萬元。

也許有人認為那些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就隻有給人家打工的份。其實不然。我們在這裏所指的知識,並不都是要在大學裏專門學習的公式、定律、規則之類,而是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按托夫勒的定義包括“信息、數據、圖像、想像、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社會象征性產物。”實際上,對於致富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專門知識,相當一部分是要在“社會大學”裏才能學到的。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並不等同於沒有知識。況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市場巨大,對於那些在意識和經驗上有準備的人,機會也一樣存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班車上,隻要我們認真地掌握知識,關鍵是有效利用知識,就能走上致富之路。

祟尚責任感與知識創富的“商海怪傑”

吳良定,浙江中寶實業集團董事長。崇尚責任感與知識創富的“商海怪傑”,從1992年起家,中寶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紡織機械生產廠家之一。中寶的摩托車輪約占國內市場的40%。2000年集團銷售收入達12億元。

有人向吳良定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當前社會中最缺乏什麼?”吳良定脫口而說:“責任感!”領導對職工負責,職工對企業負責,企業對社會負責,這就是中寶奉行的“三一律”。沒有責任感的人,生產偽劣產品的企業,是一種社會公害。崇尚社會責任,是最重要的財富。這是中寶騰飛的基石。

吳良定不屬於那種事必躬親、殷勤忙碌的人,也不是那種名重識淺、隨俗浮沉的企業家。他滿腦袋裝的是思想,又喜歡以著代述,或述之有著。他喜歡一個人關在房間裏,精騖八極,神遊萬裏,馳騁自己的思想,讓腦袋裏不斷冒泡的思維變成滿紙文章,又變成一個個治廠的大略。一個沒有文書的董事長,一個喜歡著述的企業家。

有人稱吳良定為“商海怪傑”,有人把他大疊大疊的文字戲稱為《吳氏論語》。一部《論語》治天下不足資信,《吳氏論語》卻正是中寶日趨發展的綱領和方略。《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管理出效益》、《科學技術的價值》、《質量是生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些文章不是空發議論,不是為寫作而寫作,或以寫作以自娛,而是針對市場經濟新形勢,針對公司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出思路、出對策、製訂戰略戰術。以《管理出效益》為例,他借鑒美國經濟理論學家泰勒的論點,依據公司自身特點,精辟闡述科學管理與提高效益之關係,全篇以實例說理,讓公司全體員工懂得這個道理:人人從我做起。

有資本者,致富之路就會平坦一些。在這個年代裏,資本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資本不僅僅是資金,它由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兩方麵組成,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金、人才、技術、信譽及知名度等。中寶不僅在有形資產經營上用心良苦,在培育無形資產方麵也誌存高遠,投入頗巨。近年來,吳良定從全國各地招募大中專畢業生和各種專業技術人員29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已占職工總數的38%。

又一張新的藍圖在中寶人手中描繪:不久的將來以占1000畝,總投入50億元,建設一個中國紡機城,它集製造紡織機械、器材,經營電子產品,建立加工中心,兼營科技成果轉讓於一城。至2010年,實現銷售500億元,利潤50億元。

可以說,中寶的前程一片光明,而吳良定起了決定作用。

眼光十六

抓住機會

瞪大眼睛找機會

有心人說遍地都是錢,隻要彎腰去撿,不動腦子的人說,錢都讓人撿完了,自己的命真不好。這就是區別,如果看不到賺錢的機會。就隻能能貧窮下去,隻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發現潛在的致富機會。

機不可失,當機含斷

機遇兩個令人神往的字眼。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

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能在時機來臨之前就識別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那麼,你還怕自己的事業沒前途?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被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