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還是拿定主意去不動產公司就業。數日後,他毛遂自薦前去“大藏不動產公司”見董事長,請求雇用他。
“你年紀不輕了,我們現在不想增加人員呀!”
董事長冷淡地說,聲音裏帶著少許的輕蔑和嘲諷。
渡邊幾天前才看到該公司在大登“征求辦事人員”的新聞廣告。頓時他感覺到失望和一陣刺痛,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就業不成,那隻有求他無薪錄用,隻有這條路可走啦!”他在心裏想。於是他就抑製住失望的悲哀,假裝出平靜的口氣懇求:“我並不要薪金,請讓我進貴公司學習學習,最多一年就行了,可以嗎?”
董事長想不出拒絕的理由,好在是個不必付薪水的,就把渡邊留了下來。
渡邊的不動產旅程由此開始了。
霧下一片無人要的土地
免費服務一年後,他就照約定離開大藏公司,在東京新宿區買下40多平方米麵積的平房,自行開設一家小得不可再小的“不動產公司”。
有一天,有人來向渡邊推銷土地:“那須有幾百萬平方米的高原,價錢非常便宜,一平方米隻賣60多日元,您有意買嗎?”
這是一塊山間的土地,很多人對東京所有的不動產業者提過,但沒有一個人對它感興趣,表示有興趣的隻有渡邊。
“那須!那個地方是皇室禦用邸(別墅)的所在呀!”他心動了,情不自禁地叫道。
當時的那須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道路,沒有水電等公共設施。不動產的價值完全等於零。他想:“雖然是一片廣闊無邊的高原,但跟天皇禦用地鄰接,這會令人感覺到置身在與帝王一樣的環境裏,能提高身份,能滿足自尊心和虛榮。尤其是“人飽和”的這個時代,把山間改造成為人住的時代一定不遠。這時不買,還等何時?再過幾年價錢一定翻番。如果把它買下來,動些腦筋,好好宣傳,一定大有錢賺。”他胸中早有把高原迅速變成一片別墅地帶的希望和信心了。
不久,渡邊就毫不躊躇,拿全部財產當賭注,又傾其全力地大量舉債,把數百萬平方米的土地,不顧一切地訂下來。
當他訂約後,業者們都嘲笑他是一個大傻瓜。“世間也有這種傻瓜,買那樣一文不值的山間土地!”
自有堅定信念
“日本大眾也富起來了。土地不一定要好好利用或是立即可利用才有價值,持有一塊土地就能滿足人家的富有感和優越感。我的土地一定有人買的。天皇禦用邸的鄰接地,哪有賣不出去的理由!不出幾年我就把那兒造成一個新的高級別墅地帶。”
人家嘲笑他,他就這麼自我描寫美好的遠景和自我安慰。
付完訂金,他就積極地投身自己的事業中去。把土地細分為道路、公園、農園、建築用地,又與建設公司合作準備先蓋200戶別墅和大型的出租民房。準備妥當後,他就開始大賣分段劃分的農園用土地和別墅地,以應付未付的土地款。
“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當人類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生活套上一定模式後,就又開始擺脫這種模式。由於厭惡噪音和汙染的都市生活的人很多,他們非常喜歡奔向優美的大自然,享受清新幽香而醉人的空氣,聞一聞山間大地的土香。這兒被青山白雲圍繞,風景優美,四周一片寧靜,又可親自種菜、種花、種果樹”。
這些優越的條件,渡邊以醒目、生動而吸引人的宣傳文字,刊登報紙廣告,對都市人展開大攻勢。
傻膽自有傻福
蒼天不負有心人,渡邊的努力沒白費。東京以及其他都市的人都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前來訂購。富有的人訂購別墅,稱不上富有的人訂購一塊果園或菜園地。因為不訂購別墅也有出租民房可住,因此訂購農園地的人多得驚人。
一年後,他就把土地賣出了4/5,一眨眼就淨賺50多億日元。不僅如此,剩下的土地的價值,估價最少也值他所付出的土地款的3倍,而且還在不斷上漲呢!
半年後,開山機開始開路、整地了,出租民房和頭一批200戶別墅也動工了。三年後那須已變成繁華的別墅地帶了。有的人住進造型優美的別墅,在天皇禦用邸附近過著帝王般的生活。有的人一年來幾個月,住進出租民房,每天去屬於自己的農園一麵種菜、種花,一麵欣賞滿園一片翠綠、百花盛開的風景,過過清閑舒適的日子。林間學校、劇場等較大建築物也正在建造中,那須的未來燦爛奪目。
機遇不會在那裏等你,當它從你身邊走過的時候,你一定要抓住她。而渡邊就是這方麵的一個成功者。有傻膽自有傻福。處在這個事事必須爭先的競爭激烈無比的時代,遲一步就會失去希望了。
渡邊說:“很多人認為穩賺的生意,能賺錢的商品,做起來就不穩賺了。這是競爭的對手過多所致。別人認為千萬做不得的生意,或是不屑為的生意,往往隱藏著大可賺錢的機會。因為沒有人跟你競爭,所以做起來就穩如泰山,鈔票滾滾而來。要緊的是,你要有創造機會、把機會化成為財富的腦筋。其次是你有了信心就不該躊躇,應該有一顆傻膽幹下去。這樣先發製人,搶先下手做,就自然有美好的成就了。”
農民也能賺大錢
隻要有魄力,有見地,懂得抓住機遇,乞丐也能變富翁。
猶太人曾說過:人一生中,有三種東西不能使用過多,作麵包的酵母、鹽、猶豫。酵母放多了麵包會酸,鹽放多了菜會苦,猶豫過多則會喪失賺錢和揚名的機會。因為機遇來得突然,走得迅速,可以說是稍縱即逝。因此,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中,看準了機遇就要牢牢把握,不能有任何的猶豫,任何的遲疑。
年僅36歲的周成建,是一家3000名員工、資產過億的企業老板。誰能想像得到,這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10多年前,還隻是一名普通農民!
周成建出生於浙江溫州青田縣一個名叫石坑嶺的村子裏。為了擺脫祖祖輩輩貧窮的命運,他從小就學會了裁縫手藝。1986年,剛滿20歲的周成建到溫州謀生。他什麼髒活、重活都幹,火車上三天三夜站過,一天隻吃一頓飯熬過。經過幾年含辛茹苦,一分錢一分錢地積蓄了點錢,就進入當地妙果寺服裝專業市場,幹起了老本行,白天賣服裝,夜晚做服裝,一天勞動16小時以上。對於周成建來說,讓資本擴大的機遇終於在1992年來臨。那年,來自福建石獅的風雪衣、夾克衫,像股旋風席卷溫州市場,周成建緊跟市場行情製作起這些衣服。一次,一個東北老板向他訂製300件,這對於小作坊來說,無疑是個大數目,由於產品質量不錯,客戶一個接一個,訂貨量從300件又增到幾千件,一年下來,賺了幾百萬元。就這樣,有了自己的第一筆資金。
有了幾百萬,周成建並沒感到滿足。幾年來在市場上摸爬滾打,讓他有了經商經驗,也培養出敏銳的眼光。那時,溫州服裝行業大多生產西裝,款式大同小異,而國外少數幾個休閑服品牌在溫州剛剛露麵,周成建感到休閑服將有很大市場潛力,便用手頭的錢成立了製衣廠,正式生產休閑服裝,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幫威,產品麵向工薪階層,實行薄利多銷。
在之後的短短5年間,周成建的資產很快從百萬增長至上億元,這其中有致富竅門。用他自己的話總結,是用了借雞生蛋、借網捕魚的虛擬經營方法。
當時建廠之後,周成建能支配的資金很少。作為小型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很難。萬般無奈下,他想到利用外力彌補自己資金的不足。在生產上,他采取定牌生產的策略,先後與廣東、江蘇等60多家具有一流生產設備、管理規範的國有、合資服裝加工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現在全國有60多家企業為幫威生產,年產800萬件服裝,如果這些企業都由周成建自己投資的話,至少需要3億元。
在擴大市場份額上,周成建采取了特許連鎖經營的策略,即公司將特許權轉讓給加盟店,而加盟店要使用幫威公司的商標、商號、服務方式等,並向公司交納一定的特許費。這一辦法效果很好,專賣店每年以新增50家的速度發展。現在,已有幫威專賣店500多家,遍布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達5億多元,如果這麼多的店都自己投資,則需要1.5億~2億元。
生活中處處都有機會,就看你是否有敏銳的眼光和敏捷的身手去發現它、抓住它。學校裏的每節課,工廠或辦公室的每一小時都展現新的機會;每位顧客都是機會;報紙上的每條新聞都是機會;每筆交易都是機會;每次考驗你的毅力和榮譽的責任都是千金難買的機會……但是,麵對大量的機會,大多數人沒有敏銳地發現,而發現了的人中又有大多數人沒有把握。這就是發財的人永遠隻是少數人的一個緣故。像弗裏德裏克·道格拉斯這樣連身體都不是自己所有的奴隸都能成為演說家、編輯和政治家,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自己沒有遇到好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