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知識性的內容和形象化的手法相結合
知識性是科普作品的基本特點。評價一篇醫學科普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它在一定的篇幅中傳達了多少有價值的醫學知識量。因為讀者閱讀這類作品不是為了獵奇,而是注重其知識性的內容,希望從中獲得新信息、了解新成果、增長新知識。因此,醫學科普作品一般都以醫學知識作為其創作的主要內容。如,《我的“自白書”》(羅忠良,大眾醫學,1999年第3期),主要介紹癌症的發生發展及致癌原因,告誡人們要愛護環境,合理營養,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醫學科普作品知識性的內容往往又需要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它要求比一般醫學作品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讀者從中不僅了解醫學知識,閱讀時還會獲得一種愉悅性享受,感受到求知的樂趣。譬如《我的“自自書”》涉及致癌機製,原本十分深奧,如致癌基因、浸潤性生長、轉移等,屬於醫學的專門術語,讀者難以把握,但作者通過一係列形象化的手法,使其變得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他將癌基因激活喻為“蛻化變質”,接著“叛逆、分裂”,“強占地盤”,“蒙騙難兄難弟”,最後“遠離故土”,“建立新的根據地”來“逃避阻擊”,通過一係列擬人化的自述,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的故事,加深讀者的理解,既突出了知識性的內容,又以其詼諧活潑的形式提高了讀者的興趣。實踐證明,運用形象化的手法來表現醫學知識,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於一體,往往可以使讀者在了解、學習知識的同時,又得到美的享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1.4醫學科普作品寫作的要求
科普文章寫作的一般過程與其他醫學文章大體相同,都遵循最基本的寫作規律。但是科普作品的對象是廣大群眾,這就決定了它在科學性的基礎上還要求行文的通俗、形象、生動,在結構、語言等方麵更富有創造性。
8.1.4.1真實、準確地傳播醫學知識
醫學容不得半點虛假,醫學知識必須客觀、真實,並且經過理論和實驗證實,決不能為了嘩眾取寵,弄虛作假,無中生有。清顧炎武曾說:“文須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有裨於後代”。寫作醫學科普作品一定要有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肅的主題和對讀者負責的精神。寫作那些未經醫學證實、人雲亦雲的事物,甚至以獵奇、刺激、聳人聽聞來招攬讀者,都違背醫學普及的正確方向,應堅決防止。
準確地傳達醫學知識,是保證科普作品科學性的另一重要方麵。醫學科普文章中,對概念、事實、語言的使用,都要求做到準確。例如,介紹醫學知識的時候,常常涉及很多醫學術語,如何通俗而準確地闡明這些概念,恰當地使用和解釋這些術語,是不可回避而必須解決的問題。這要求作者有廣博的醫學知識,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機製和診斷過程有充分的了解,融會貫通,才能準確表達。
真實和準確,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表現不真實的東西,無準確可言;而真實的東西,如果表現得不準確,那麼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麵目和本質。因此,真實和準確都是科普作品的基礎。
8.1.4.2語言通俗而有文采
“隔行如隔山”。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產生了專門的醫學術語和“行話”。醫學科普作品的讀者主要是非醫學專業人員,撰寫時就不能直接采用醫學術語,而應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盡量將它們“翻譯”成通俗、大眾化的語言,並要求生動活潑,富有文采,能吸引人。
8.1.4.3重視行文的技巧和藝術性
科普作家葉永烈認為,“簡單明白地講述複雜現象和深奧事物,是科普作家的基本功。”為讓讀者理解深奧的醫學道理,醫學科普作品可以采用多種表現手法,運用多種寫作技巧為表達主題服務。如通過比喻揭示本質,《吃瑪瑙螺引起的,“怪病”》(陳茂梁,大眾醫學,l999年第4期)將魚、蝦、蟹等比喻為“二傳手”,螺螄、蝸牛為.“過渡陣地”,宿主成了“窩藏犯”,生動形象,將枯燥的醫學術語寫得有聲有色。又如,借助虛擬啟發想象,《我的“自白書”》一文,將癌細胞人格化,通過其虛擬化的活動,使讀者在想象中理解了所表述的醫學內容。藝術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精神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運用藝術形式表現醫學內容,是科普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麵。如《壽星笑傳“長壽經”》(曲鐳,大眾醫學,1999年第5期)開頭是:“傳說古時某國出了3位99歲的老壽星,消息傳到皇帝那裏,他立即派人把這3位壽星請去,要他們講出長壽的秘訣。壽星們哈哈大笑,爭先恐後地向皇帝獻上長壽之經,請看——”,運用故事形式開頭,一下子引起讀者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