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穆王西巡原從睦鄰求發展,教授慨歎錯把古物作文明(2)(2 / 3)

楊乙建國後不負所望,從此承擔起周王室的製玉任務,用源源而來的上好和闐白玉,生產出許多精美的玉器作品。

嗣後雖然屢經朝代更迭,楊家為王者製玉的本事從未改過,竟成了一種專利。

春秋以降,經秦入漢,到西漢末年,王莽纂了漢位之後不久,楊氏接到新朝皇帝王莽的指令,要他們盡快獻上一批上好玉作,用來裝飾宮廷。楊氏不敢怠慢,忙忙地準備起來;不期然又聽到王莽被推翻的消息。無奈之下,隻好坐觀等待。

這是個陰雨天氣,中午時分,楊氏族人忽然接到長老的傳令,讓大家馬上到祠堂開會。楊家祠堂原來是種玉國議政的大殿。因為國號取消,種玉國便改為種玉穀;大家舊物利用,把大殿改做祠堂,隻是出於習慣,族中有了大事,便齊集在這裏商議,因而,祠堂便兼了議事廳。

卻說大家來到祠堂後,便聽到一個很不好的消息,說是事敗的王莽正日夜兼程地趕來,準備把穀中藏玉悉數帶走,以作東山再起的打算。事關族人生死,長老把大家召集來,自然是問計於眾的意思。

長老話剛講完,有幾個年輕人便憤憤地開了腔,他們主張對抗王莽,說種玉國建國之時埋設的機關均未使用,現在正好派上用場。

也有膽小怕事的,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主張來個集體大逃亡,到其它地方另謀發展。

大家議來議去,卻是抵抗的占了多數,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多是些血氣方剛的青年人。原來古人尚武,任俠成風,保家衛國,自是當然責任;雖說有類螳臂擋車,但其勇可獎。當即長老做出決定,族中年齡五十歲者及全部婦女兒童,及家中隻有單子者全部舉家外出避禍。餘人全副武裝,修工事、壘圍牆,厲兵秣馬做好戰鬥準備。這次抗戰,種玉穀人引入山外的溪水,把原來進入村莊的路徑變成了一片沼澤。入穀的路隻剩下那條山洞,雖說進出很不方便,但畢竟易守難攻,有利於對抗王莽的叛軍。

其實,連族長也清楚,此戰以少抗眾,凶險萬分,自然要做好犧牲的準備。

幾天後,經過準備的種玉國人,一部分攜老帶幼地走出了大草甸;另一部分人則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叛軍到達龍城後,先是忙乎著布防,準備著迎戰劉秀的漢軍,並未馬上進軍種玉國。數月之後,種玉穀人見莽軍不至,也就稍稍放鬆了警惕。

這是一個陰霾四合的早晨,宰相堖來了數十名漢軍,說是漢王劉秀派來的使節,準備著去種玉穀中宣旨。

宰相堖村裏不敢怠慢,忙著把他們領到種玉穀。當這些進入穀中,很快便拔刀相向,殺掉洞口守衛,占據了洞中位置。緊接著,大批莽軍便忽然出現,通過山洞進入種玉穀。毫無防備的種玉穀人奮起反抗,他們懷著必死的決心,利用地勢浴血奮戰。最後,種玉穀人終因寡不敵眾,全數戰死。

原來,王莽自知此戰必敗,一方麵虛張聲勢地在龍城市布防,另一方麵卻在進行充分的準備之後,開始進軍種玉穀。種玉穀中的事雖是皇家秘密,但早在他做宰相的時候,便對這裏的情況了如指掌,甚至,他還搞到了一張種玉穀的秘圖,讓人將圖分別刻在姑姑王太後賜給他的兩隻金觚上。

王莽進軍種玉穀,自是為著穀中的奇玉而來。依照漢時價值,一件普通玉作,價值就在幾十萬銖,己是一戶公侯近十年的貢賦收入。何況,自秦代以來,佩玉、用玉隻是公子王侯、達官貴人的專利,普通老百姓決不許染指,違背了甚至要坐牢殺頭。況且,古玉通靈,借著古玉靈性,寄托卷土重來的構思,或可獲得上天眷顧關懷也未可知呢!如此一來,也就堅定了王莽進軍種玉穀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