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尋味的是,最能代表秦政治的兩位法家人物——商鞅和韓非都為他們所追求的政治而死,而一心以學術為業的蘇格拉底則因為思想而亡。
●古希臘的最高行政長官,對於超越自己權限的事情,是說了不算;中國的君主則幾乎沒有什麼越線問題,其中的最開明者,也隻能屬於不說了算。說了不算,則給國民一種保險感;不說了算,雖然常能體現君主的英明,但又令人覺得活得沒把握——他管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古希臘經濟與春秋戰國經濟走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因為道路不同,結局也不同。在前者,是“鯊魚吃了海豹”;在後者,是“樹多終於成林”。
●雅典文明的興起,如虹一樣美麗,而它的消失,也如夢一般奇異。這裏麵有四大原因。
●和西方四種奴隸經濟類型相比較,中國可謂農業經濟的真正勝利者。好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與西方不能聯接在一個共同的地域內,否則,古羅馬不會是勝利者,而秦始皇不但會統一六國,而且會統一西方於版圖之內。
●[古希臘思想文化的長處在於科學與智慧,它的短處在於脫離現實政治生活。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文化,其長處在於貼近社會生活,缺點在於缺少科學精神,對自然科學與技術尤其不予重視甚至特別歧視,以至科學技術難入思想文化之門。
●古希臘藝術,裸體者多,不裸體不足以表現他們的精神與追求。先秦藝術,成就雖高,裸體者少。由此想到,中國人走向世界,先要敢於脫下衣服,展示一下自己的清白。
●中國古來最偉大的建築,不是用於帝王,就是用於帝國。而且常常是用於帝國的少,用於帝王的多。
西方古典時代的偉大建築,則多為公共設施。古羅馬的建築經典科語西姆鬥獸場,就充分體現了建築公共化的社會性功能。
●比較中、西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古希臘教育顯然更具有現代教育的品位。他們辦的學校,除去講授柏拉圖倡導的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藝外,還開設物理學、醫學、天文學、數學等專業性課程。
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視以政治教育為中心,而且自儒學成為官學之後,政治課成為一門永遠講不完而且好像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課程。《聖經》講了2000年,《四書》講了1000年,若非中國人太笨,必是這社會文化出了毛病。
●秦始皇的帝國,有西漢王朝做它的繼承人;愷撒父子創造的帝國,隻有後來的教皇才是它的保存者。這兩個結局,對於人類曆史上這幾位偉大人物而言,都無異於是帶有黑色幽默性質的曆史嘲諷。
●曆史的發展,本沒有純而又純的事。唯有不純不粹,才能產生開放效應。西方、東方,概莫能外。
●中國的民族曆史矛盾,主線清楚,結局可喜,雖有激烈的衝殺,衝殺的結果則是交融與同化。
西方的民族矛盾更為複雜,既有跨國的民族,又有跨族的國家,加上宗教信仰不同,結果爭鬥無休,絕難同化。
●資本主義文明強調人的價值,人的自由。自由與性當然有直接的不可回避的關係。請君細想,如果連“性生活”都不敢議,不能談,一開口就是錯,那麼人的自由與尊嚴豈非成了中性如太監一般的東西,這樣的自由與尊嚴,要它有什麼用?
●儒學文化的八個典型表現是:小腳文化、妻妾文化、祖宗文化、太監文化、麵子文化、鄉井文化、生存文化、清官文化。
●台灣有人說:“‘國父’革命是成功了三件事:一是‘革’了滿清的辮子。二是‘革’了婦女的三寸金蓮。三是‘革’了太監的命。”雖是戲言,也是莊嚴。就算真的如此,那也十分了不起。沒了辮子頭腦清新,放開小腳大步流星,取消太監鼓蕩雄風。
●中國自古以來,有為國獻身的人,有為家獻身的人,有為民族獻身的人,有為父母、兒女獻身的人,有為禮教獻身的人,也有為愛情、為技藝、為某種癖好獻身的人,但絕少有為信仰獻身的人。
●《聖經》是宗教經典,《論語》雖是世俗經典,卻具有某種宗教式功能。值得人們體味的是,《聖經》雖是宗教經典,卻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論語》雖是世俗經典,卻具有某種宗教式功能。
●《聖經》與《論語》相比,具有十個方麵的差異性。
●基督教早期發展,不同於漢末的黃巾大起義。因為它根本無須起義,它隻是傳道布道,隻是以布道方式發展自己的信徒。而這種非武力方式造成的威脅,有時比武力威脅更影響深遠,而且更難對付。
●君士坦丁沒有想到,他賴以取勝的基督教,正是古羅馬舊體製的一個克星。他的皈依基督的曆史性行為,正好預示了古羅馬文明的一次自我異化。
●聖奧古斯丁是500年黑暗中的一束光輝。他的神學理性,不但隱含了康德的時間觀念,而且隱含了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思辯理念。
●大凡一種文明,隻有當它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它的最後一個手段就是鎮壓。因為它已經不能用文明的手段解決問題了,隻能惱羞成怒,用武力解決。但這也同時證明了鎮壓者已經窮途末路,外強中幹,是不中用的了。
●十字軍東征與阿奎那神學代表了基督文明的兩個側麵。十字軍反映的是基督教的外向形態,阿奎那神學則反映了基督教的內在發展邏輯。
●基督文化進入10世紀之後,漸次受到各個方麵的挑戰。商人有錢,錢多了難免有些輕慢上帝。一個虔誠的信徒,可以為上帝赴湯蹈火,而一個商人,隻肯為生意竭盡全力。
●文藝複興時代的人物固多,著作固多,但誌趣隻有一個,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即以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念與價值體係。
人文主義,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人的自覺,對人性的自覺,對人的價值的自覺。
●曆史經驗證明,烏托邦是社會革命的某種先聲與前兆。有了烏托邦,統治者就該注意了,如果一味執迷,空想之後,便是革命。
●雖然人類曆史上有記載的主要科技發明,中國人的發明占到一半以上,但這隻是總體概算,而不是具體的階段性分析。實際上,自16世紀之後中國科技已偏離世界科技主航道,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與西方的差距,不是愈來愈小,而是愈來愈大。
●宗教改革,一言難盡。宗教改革前,西方社會是一個社會權力係統。宗教改革後,宗教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基督教的前途也同儒學一樣,唯有放棄特權,才能獲得新生。公元1980年,羅馬教會正式為伽利略平反。公元1996年,羅馬教會不再反對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