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走向21世紀
20世紀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20世紀發生的人類大事件,是任何一個曆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20世紀前45年,接連發生兩次世界大戰,而且二次大戰之末,還在日本引爆了兩顆原子彈,死傷數十萬人。20世紀的科學技術,卻又無以比擬,20世紀的經濟實力,達到空前程度。但20世紀的災難也是深重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數字是巨大的。20世紀,是勝利與失敗,因難與成就,黑暗與輝煌,民主與專製、智慧與謬誤,同存並在的世紀。但人類終將進步,20世紀以戰爭開始,以和平結束。當人類跨入21世紀的門檻時,將以自豪和莊嚴的心態,回憶昨日,迎接明日。
20世紀可以分為三大段落。前45年,為大戰時代,後45年為冷戰時代,冷戰結束,迎來了人類少有的開放時代,建設時代。
建設時代並非沒有戰爭,但戰爭已被人類厭惡和反感,建設成為主導性力量,和平與繁榮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
20世紀,結束大戰,結束冷戰,因為世界格局發生大變化。20世紀是以三個世界劃分的世紀。第一世界是工業強國,但到二戰結束,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已經衰退為二流強國,可以稱為超級大國的一是美國,一是蘇聯。超級大國組成第一世界,美蘇之外的工業化國家為第二世界,餘下的發展中國家為第三世界。三個世界你進我退,同樣發生變化。其特色,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奮鬥,已經形成大國不大,小國不小,強國不強,弱國不弱,勝國不勝,敗國不敗的特殊的曆史局麵。所謂大國不大,美國堪稱大國之大者,但它打不贏朝鮮戰爭,也打不贏越南戰爭。朝鮮戰爭隻好以議和為止,越南戰爭,沒有前途,隻好撤兵。撤兵就是失敗,失敗還沒脾氣。蘇聯也是大國,但它打不敗阿富汗遊擊隊。所謂小國不小,巴拿馬雖小,敢和美國叫板,新加坡隻有618平方公裏,但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所謂強國不強,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但它的經濟增長,在整個20世紀,都沒有出色表現,昔日“日不落”帝國,隻好眼睜睜看著江水東流去。所謂弱國不弱,東盟國家,沒有多少軍事實力,但它們個個取得快速經濟發展,現在已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韓國尤其如此,過去全靠美國保護,而今經濟實力突出,大有直追歐美強國之勢。所謂勝國不勝,英、法既是第一次世界的戰勝國,又是二次大戰的戰勝國,但論國際地位,隻能列入二流。所謂敗國不敗,德國兩次大戰兩次戰敗,但其經濟實力,在西歐則首屈一指,在世界大排行榜上,也名列第三。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而且是唯一挨原子彈的國家,二戰敗後,一片狼藉,麥克阿瑟儼然成了日本人的保護神。但曾幾何時,日本經濟不但超過自己的曆史水平,而且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不但國家在變,變得強國不強,弱國不弱,大國不大,小國不小。而且人也在變,變得老人不老,小孩不小,男人不男,女人不女。如中國的情況,過去的平均壽命不過40多歲,人到50歲時便成老者。劉玄德所謂“人生50,不為夭壽。”到了20世紀,仿佛依舊如是。這種情況在西方早已發生大變。在東方的今天也已成為曆史陳跡。現在60多歲的人,好像還正年輕,男人固然如是,女人還要口氣輕爽。說道是:女人的生命從40歲開始。老年人要穿大紅大紫,好像臘梅花開,不怕天寒地凍。小孩子偏偏早熟之極,提出的各類問題讓父母躲躲閃閃,不好回答。而且現在少年人的性也早熟,性觀念也早熟,仿佛大人懂得的,他們全懂,大人不懂的,他們也知。男人學習化妝,在日本似乎已成風氣,至少男人對化妝品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中國人自然不甘落後於他人,雖然不可一概而論,但中國年輕一代的形象,確實非同既往。隻消看一看北京國安足球隊諸位明星的發型,就可以知道,中國男人的形象,確實鳥槍換炮,今非昔比。男人要留長發,為著一頭長發,敢向任何人宣戰。女人偏留短發,而且喜歡穿男人裝,作丈夫狀。中國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冒出來“女強人”這個詞。中國舊解,強人者,強盜也,女強人者,女強盜也。但今之強人,意義大變,今之女強人,更令人刮目相看。女人要作強人,而且真的出了那麼多的女強人,令作慣大丈夫的男子們,不覺臉紅心跳,暗下決心。
不但如此,當今世界,學者與明星之間,專業與業餘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不同學科之間,不但溝通甚多,而且差距縮小。溝通甚多,產生出很多邊緣學科,綜合學科。差距縮小,使社會角色的相互更換,變得容易。美國有43位總統,作過電影演員的隻有裏根一人,但裏根當總統很有人望,也很有水平。美國藝術,以電影最有影響,而美國的電影大明星,很多並非門裏出身。克拉克?蓋博,原是電話修理工;格麗泰?嘉寶,乃是理發店員;夢露是脫衣舞女;庫柏是廣告推銷員;凱思是豬肉搬運工;奧圖爾是攝影記者;福特是木匠;彼特是夜總會司機。說句實在話,在我們中國,有時看哲學或文學書籍真不如看《球迷》或看《戲劇電影報》;有時看電影電視真不如聽聽流行歌曲。書籍作為人文王冠的地位已成曆史,而且將一去不複返。倒是電視、電影、音樂、建築,尤其各類熱門體育運動,青雲直上,大顯風騷。說得挖苦點,一位哲學家的影響,往往比不過畢加索的一幅作品,而一本思想家的著作,也抵不上貓王的一首歌曲。世界如此變化,怎不令人頭暈目眩。
這變化的意義在於,它深化了人的內涵,也豐富了自由與平等的概念。
當今之世,已遠非19世紀帝國主義橫行世界的局麵,無論亞、非、美、歐,都有新興經濟力量出現。巴西已成地區大國;南非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印度的發展,雖不驚天動地,但有實績為證;波蘭、匈牙利等中歐國家,正在發生迅速變化;中國的經濟形勢,足令世人刮目;俄羅斯的的社會前景,悲觀沒有根據,樂觀才合實際。
世界大變,變得不允許任何人隨心所欲地侵略別人。如果侵略,必遭製裁。輕者弄個灰頭灰臉,重者,還會一敗塗地。
20世紀是戰爭的世紀,是冷戰的世紀,又是發展的世紀,建設的世紀,走向和平與繁榮的世紀。20世紀從全力於戰爭開始,到重視各區域各民族的曆史文化結束,從而使人類文明,升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昔日的西方人,看不起非西方文化地區,認為隻有西方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隻有白種人特別是西方的白種民族,才是最有前途的民族。曆史不能同意這種文化偏見,曆史教育西方的辦法,是讓他們在戰場上不能取勝,而在經濟上還可能落敗。美國哈佛教授塞繆爾?亨延頓的文章稱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適用的。他的結論是:“西方領導人的責任不是努力按照西方的形象來重新塑造其他文明國家——這樣做正越來越超出它們的能力範圍,而是要保持和恢複西方文明的獨特性。這個責任不言而喻地落在了最強大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的肩上。”
西方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重新塑造其他文明國家,不可能了。因為這“越來越超出它們的能力範圍”。說得不錯,符合實際,那麼,怎麼辦?先把西方自己的文明獨特性保持和恢複起來。這個主意也真不壞。
如果亨延頓可以代表西方的觀點,那麼,世界文化走向就出現這樣的態勢:
東方人,例如中國人,要求開放,走向世界;
西方人,例如美國人,要求自律,先恢複自己的文化特性。
這變化是多麼大呀!然而,東西方文化的曆史走向,哪會這般簡單,這般容易。
一、20世紀西方的發展
20世紀改變了西方,西方經濟發展迅速,西方國家進入新的時代。西方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變化,就其性質而言,屬於結構性的,而非因素性的。概括其基本變化,可以歸納為八個方麵。
(一)政治結構發生變化,平等內涵得以深化
西方國家的政治結構模式,以英、美和德國最為典型。前者屬於自由放任型,雖然也有侵略曆史,但其社會機製處於穩定狀態。戰前德國屬於專製型,雖然也有民主、自由,但其社會機製,處於不穩定狀態。所謂不穩定狀態,即它在一定條件下,便能改變機製,走向專製,這一點,俾斯麥時代,已有前兆,到希特勒時,變成法西斯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德國這種政治結構模式徹底推毀,從而使德國在新的基礎上確立新的機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會議的作法。凡爾賽會議的特點,以要求戰敗國賠款作為重點,將戰敗國在世界上攫取的權益,不是無條件交還受害國家,而是重新瓜分。其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改變舊的觀念,采取新的戰略。不是把戰敗國一腳踹死、使之永世不得翻身,而是幫助它們發展經濟,實行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不僅針對德國,尤其針對歐洲。美國的看法是,隻有使歐洲富強起來,才有永久和平的保證。現在看來,這種作法,確實取得曆史性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意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使民主的浪潮風起雲湧。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黑人運動、西方女權運動、學生運動此起彼伏,而且都取得重大勝利。美國黑人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取得平等權力,西方婦女也逐漸獲得選舉權。據筆者掌握的材料,1976年,全體葡萄牙婦女獲得選舉權;1986年,歐洲列支敦士登婦女獲得選舉權,至此,西方婦女終於全部有了選舉權利。當然,女權運動遠未結束,因為離真正的男女平等,無論東方、西方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工人運動,則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潮。以英國為例,50年代,平均每年發生罷工2100多次,60年代,平均每年發生罷工2400多次。德國曆史上罷工次數遠遠低於英、法等國,但自1969年至1971年也連續發生罷工。日本工人在1960年至1964年每年平均罷工1600多次,而1965年到1969年,則平均年罷工次數達2800多次。
無論黑人運動、女權運動還是工人運動,都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自我調整,而且使社會中下層人的生活與福利條件得到改善,也使自由平等的傳統觀念得到豐富和深化。
而隨著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鬥爭日益加劇,20世紀也成為民族獨立的重要曆史時期。
(二)社會結構不斷調適,經濟地位日益突出
20世紀兩次大戰前前後後占去幾十年時間,冷戰又占去幾十年時間,但戰爭的背後,有深刻的經濟原因;冷戰的背後,又有重要的經濟因素。西方國家,雖戰爭不忘經濟,冷戰尤其不放鬆經濟,雖然軍費開支對經濟繁榮是一大壓力,但西方國家對此有以善處,即使在冷戰時代,經濟沒有停止發展,反而獲得新的繁榮。尤其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經濟能力充分發揮出來,羅斯福的新政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反而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曆史機遇。而且,戰爭改進了生產方式,戰爭的大量需求又提高了美國人的生產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未曾打跨美國經濟,反而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它的充分發展,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成為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最強盛的經濟超級大國。
重視經濟,不止美國而已。而且曆史證明,東西方冷戰的結果,反映了經濟繁榮比軍事畸型發展更具威力,更有魅力。蘇聯解體和東歐嘩變,重要的原因不在軍事,而在經濟。
(三)價值結構重心下移,公民權力得以放大
我在前麵說過,西方現代哲學的意義在於,它使傳統的整體性民主、自由、人權概念發生變化。20世紀的自由、民主、人權概念已經不能滿足於社會化解釋,而要求在每一個公民身上具體的體現和落實。這個重大轉變真正得以全麵體現,卻是20世紀後半葉的事。
公民權力放大,表現在公民的社會福利待遇得到迅速提高,公民的權益得到比較好的比較完備的社會保護,公民主要是少數民族公民的權益得到重視。同時,居於高位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一旦違背社會公德或觸犯刑律,則可能得到應有懲罰。其典型事例,便是美國第37屆總統因水門事件而下台,和日本田中首相因經濟問題而被捕。照理說,這兩位領導人都是很有成就又很有能力的領導者,而一旦有違公德或觸犯刑律,則無法逃避社會和法律的懲罰。
公民權力的放大,與他們的奮鬥與追求有因果關係。以法國“五月風暴”為例,不到3個月時間,便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工人占領學校、工廠,構築街壘,致使交通中斷,工廠、商店關門,日常生活秩序一片混亂,全國上下處於非常狀態。
然而,這次運動的參加者,一不是為了社會革命,二不是為了接管政權,三不是為了改變現行製度,四不是為了增加工資,而且當工會與政府和資方達成協議,同意給工人增加工資時,還被工人們斷然拒絕。法國五月大風暴,最終導致威信很高的戴高樂總統下台。但這千百萬人參加和造成風暴的人,並沒有任何社會政治要求,他們隻是盡情地行動,盡情地發泄,盡情地破壞,他們寧可把這次運動看成一次歡樂的節日。
當千百萬人一致要求更多的自由與快樂時,公民權力的放大,便成為一種曆史趨勢。
(四)分配結構變化顯著,中產階層人數迅增
貧富不均,在任何一種社會都將成為一種禍害。西方人在20世紀,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美國在1956年,白領階層人數第一次超過藍領人數。而它的中產階層,也成為美國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
(五)產業結構反複整合,第三產業日顯風流
由於西方人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福利和保障事業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三個產業的比重發生曆史性變化。中世紀的西方,屬於農業社會;文藝複興時代,進入商業社會;工商業社會的成熟在於工業革命。英國和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工業社會得以大勢初成。19世紀是工業社會的完成時期,而20世紀則進入新的信息時代。於是第三產業成為主導性產業。第三產業在生產中所占比重增長很快,它一方麵反映了西方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一方麵也反映了社會整體質量的提高。現代人,首先是西方人,因為在交通、居住、飲食、服務、商業、工業等各個方麵都有了完全不同於19世紀的工作、生活環境,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旅遊、去學習、去支配屬於自己的時間。因此,至遲至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社會政治生活日趨平靜,而西方人的經濟發展,也日見繁榮。
(六)公司結構兩極發展,小的、大的各展風采
美國人有一本書,叫做《小的,總是好的》,專講小型企業的風光史。其實,小企業固然有它的長處,大型企業也有它的特點。小企業走向世界,在世界幾乎各個地區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比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引進外資,是改革開放的一項重大措施又是一項重大成果。但從總體情況看,進入中國的外資還是以華僑為多,以港、台資金為多,以中、小企業為多。雖然是中、小型企業,但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起了很大作用。比如風行中國各大城市的麥當勞、肯德基,都產生了未止於經濟意義的重大影響。早幾年風行北京的加州牛肉麵,同樣大掙票子,大出風頭。要說加州牛肉麵,是美國的大企業,是沒有人信的,但看它能在北京起到那樣的作用,可以明白,企業雖小,力量卻大。
但大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別的且不說,隻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華盛頓的政策研究所報告表明,全球100支最大的經濟力量中一半以上是公司而非國家,大公司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主權和管理經濟的能力形成挑戰。”(轉引自1996年10月14日香港《南華早報》)而且,“合計起來,全世界200家最大的公司所控製的經濟活動不少於全球的28%。”(轉引自1996年10月14日香港《南華早報》)
另一個是,一些國際大財團或跨國公司一旦進入中國市場,便每每得手。例如中國的膠卷市場,洗滌品市場,飲料市場,啤酒市場,以及電腦、快餐業市場,一旦外資進入,很快變得情形不妙,“危城告急”。
中國人要與西方人在市場上一爭高低,組成大的真正市場意義上的工商財團既是必由之路,又是開放之需。
(七)技術結構出現突破,“三次浪潮”改變曆史
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重要的科技成就是核科學、電子科學和航天科學,最重要的技術發現是核試驗、電子計算機與計算機聯網和航天飛行器。正因為有這些發明和發現,20世紀後半葉才開始被稱為第三次浪潮到來時期,21世紀才被人們預測為信息商品時代。德國《法蘭克福彙報》有文章說:“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平民發起的,它使人們受到啟蒙。19世紀和20世紀的革命是從工人運動開始的,這些革命建立了自由與公正之間的平衡。21世紀的革命將由全球的經濟和技術變化引起。這些變化將加速從機械化時代經電子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轉軌,將使國際分工具有新的形式,解放新的生產力,從而排擠老的工作方式,創造新的工作方式。”(引自1996年9月14日《參考消息》)
而21世紀的技術革命的基礎,顯然是20世紀三大科學發明所促成的。
值得說明的是,西方20世紀的這三大科技發現,既改變了西方文明發展史,也改變了世界文明發展史。它所創造的機會,對東西方而言,大致相同。
(八)經濟結構走向一體,貿易往來追求公平
西方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在20世紀的經濟大潮中,認識到西歐各國的地域太小,人口太少。地域小,則活動餘地也少,人口少則消費潛力有限。於是成立歐共體,1992年又建立歐洲聯盟。西歐下定決心向歐洲一體化邁進,從而以一個統一的整體,迎接世界經濟的挑戰。
一方麵,經濟結構應不斷擴大,另一方麵,在經濟交往中又堅決追求實行公平原則,實行平等原則。19世紀的外貿,如果發生衝突,其結果往往導致戰爭。西方工業國家與殖民地或落後國家的貿易,原本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這些受壓迫受剝削的國家,無力抵抗,隻好忍氣吞聲,忍氣不過,吞聲不得,隻好起來革命。西方工業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糾紛,則可能發生大戰。或者勝者為王,或者再結聯盟。
20世紀後半葉,這種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再有貿易糾紛,不必槍炮相加,而要求國際組織予以仲裁。而國際貿易組織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通過關稅協定和共同的貿易原則,使世界貿易走向和達到公平。
總而言之,20世紀後半葉,西方工業國家確實在經濟方麵,科學技術方麵,社會質量方麵取得新的曆史進展。但大體說來,西方國家與東方發展中國家依然處在不同的曆史演化條件下。西方人是在精化和完善自己的社會體係,東方人例如我們中國人卻是在推動社會向新的目標發展。這有點像本書第二章中討論古希臘城邦國家和春秋戰國時中國社會的發展態勢。彼時的雅典社會正處在精化與完善之中,而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社會正處在迅速變化的改革時代。換句話說,西方人雖然在20世紀取得許多成就,但他們文化框架是早已確定了的,尤其在價值觀念方麵,他們沒有提出更多的新東西,特別是沒有提出如文藝複興或啟蒙時代那樣具有曆史價值與意義的新東西。如果說,西方人把最重要的話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而中國人要說的話,能說的話,則還有許多未曾說出。我曾多次說過,西方文明正如豔陽高照,它的輝煌正在極時,而中國恰如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雖然光芒不如西方的豔麗,卻顯得更其朝氣蓬勃。
擺在當代西方人麵前的難題是:
他們將如何繼續保持社會經濟活力。
他們將如何處理東、西、南、北的經濟發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