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貞雄認為,祖父創作《新中國》首先是受到了家人的啟發,陸士諤的妹妹陸靈素是當時的南社(近現代資產階級革命文化團體)成員,南社曾經在其刊物上全文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陸士諤在《新中國》中也多次提到“社會主義”。其次是個人經曆,陸士諤是一位名醫,在上海行醫時經常出診,走街串巷是家常便飯,對上海的地形非常熟悉,他還自辦了一個租書社,將看完的小說通過郵局出借。

賈樟柯為了拍攝《上海傳奇》,采訪了晚清作家陸士諤的孫子陸貞雄,他現在是上海一家照相館的老板。

2009年6月16日,賈樟柯率領《上海傳奇》劇組在上海世博園舉行了首次探營,這也是世博園首次為記者開放。這天《上海傳奇》的主角就是陸貞雄,他被邀至世博園內,講述關於《新中國》這部作品的記憶。略帶上海鄉音的陸貞雄站在巨大的“東方之冠”鋼結構前侃侃而談,他身後的中國館已添上了三道明豔的“中國紅”。

陸貞雄介紹說,在《新中國》這部小說內,我的祖父以“夢”為載體,描繪了自己所憧憬的理想社會:上海浦東正在召開世博會(“萬國博覽會”),中外遊客都到上海來,為解決“過江難”和“乘車難”的矛盾,上海建起了地鐵(“地下電車”)、越江隧道和浦江大橋。另外,祖父還“夢”見人民廣場(“跑馬廳”)建起了上海大劇院(“新上海舞台”);浦東也已開發,“中國國家銀行”就設在浦東……充分體現了祖父驚人的超前意識。我經初步梳理,祖父陸士諤的20餘種預言已被一一應驗,而今的上海,遠比祖父的夢更加美好。

賈樟柯與《上海傳奇》劇組在世博園的探班當天,也成為世博園的首次記者開放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90多名記者與攝製組同遊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世博軸等令人稱奇的世博園區主要建築。

當天,進入世博園區,隨處可見巨大的鋼架結構以及高大的吊車矗立,先期開建的中國館、演藝中心等已初具雛形。賈樟柯興奮地說:“我以前總是拍拆,這是我第一次拍建。進入到世博園區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那些偉大的曆史時刻總會誕生一些偉大的建築。世博園既是一個景觀,又是環保的、節能的,這些概念本身都標誌著中國進入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對我來說,建的部分預示著未來。這部電影不光是關於曆史與過去的電影,也是關於未來和夢想成真的電影。”他還表示:“在世博會園區有兩條主線,中國館和世博演藝中心。我們開始拍攝中國館的時候,它剛剛封頂,我們將從封頂一直記錄到建成開放。”

有人問賈樟柯,除了對電影背景有了解的上海人,該片是否比較難吸引其他地區的觀眾?賈樟柯說,就像申辦世博,一個上海就可以代表全中國了。而在曆史變遷方麵,“上海應該是和每個中國人都有關聯的,每個人都能從上海的變遷裏找到熟悉的感覺”。賈樟柯表示,上海這段浩浩蕩蕩幾十年的曆史,不僅資料繁多,主題也非常龐大,賈樟柯坦言,“很有難度”,但他找準了一個角度,“我會通過上海的遷徙來展現這段曆史。在結構方麵,我決定分三方麵,一種是按時間順序,一種是按空間順序,還有最特別的是通過人與人的關係。因為我發覺采訪一個人,往往他又會帶出他熟識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