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史中,較有影響的古文明大致有這樣一些——阿卡德、蘇美爾文明、愛琴——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亞述文明,阿黑門尼德帝國、塞琉古帝國、阿薩息斯帝國、薩珊帝國、職阿拉伯帝國、古埃及王國、腓尼基帝國,以色列及猶太王國、貴霜帝國、波斯帝國、花刺子模王國、蒙古帝國、印度文明、印加帝國、瑪雅文明、潘馬亞哈裏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這些起源於古代史部分的帝國或文明,今天還有哪一個以基本完全的國家狀態存在呢?沒有。
如古埃及王國,它是人類史上最早出現的文明之一,它曾為人類留下了輝煌燦爛的遺跡,然而今天生活在這片古埃及土地上的卻是外來人種族,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其中有白種人和黃種人,還有黑人。古埃及人從民族意義上來說早已經消亡了——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經沒人能解讀了。又如今天的希臘,不過是歐洲一個普通的國家,真正的一些古希臘城邦早已隨著羅馬人的入侵而消亡了,連它的文化也一同融入到了羅馬社會中。古希臘開創了歐洲文化的先河,但它幾乎從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希臘帝國,它的文明實際上隻相當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曆史階段。如果以民族國家意義而言,它根本就沒有最終完成向大一統國家過渡這個階段,看起來並不象一個完整的文明,也許正如湯母比所說的“我們發現在政治上分為一係列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公民認識到他們都是同一文化的所有者,但這並未能阻止他們相互之間進行戰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自相殘殺的戰爭變得如此殘酷,以致這一文明因此墮入了痛苦的深淵”——有一幅公元前400年的浮雕刻,就是公元前431—43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在這之後,希臘世界就陷入了400多年自相殘殺中。
再有,一方麵人類的文明在進步,另一方麵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觀點,即曆史前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選擇文明文明的過程,也就是說曆史在選擇國家——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變遷其實就是從地中海東岸向大西洋遷移的過程。同樣,如果首先必須有經濟地帶從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西移才能有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荷蘭以及英國這些大西洋沿岸國家的崛起。在大曆史的變遷中也存在如此選擇,例如中世紀當歐洲陷入黑暗的時候,其實也等於曆史選擇了阿拉伯文明,阿拉伯文明在此時達到了輝煌。在7-9世紀,東西方文明交往是四大帝國在世界舞台上表演,這四大帝國就是東亞的唐帝國、中亞西亞以及北非的阿拉伯帝國、東歐的拜占庭帝國和西歐的查理曼帝國。這四大帝國實際上代表著四種文明,彼此進行著交往。正所謂“國家是文明的概括”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文明歸屬,也有屬於自己的經濟和政治製度,還有自己的節日、習俗等文化特征,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國家性格和氣質。在這四大帝國中,阿拉伯文明屬於政教合一體製;而唐帝國則是典型的世俗帝國,它允許佛教、道教、景教、襖教、儒教等自由傳播,隻要不對政權構成威脅即可;拜占庭帝國則是君主權力大於教會權力,而且帝國內隻信奉東正教,不允許其他宗教傳播;查理曼帝國則是一個上帝的國家,國王或者皇帝需要得到羅馬教皇的加冕,否則權力將受到質疑,其合法性將會成為反對者的把柄。阿拉伯文明或者說阿拉伯帝國的形成其實就是伊斯蘭教形成的過程,因而,在穆斯林看來,教會與國家是同一個概念,教權與世俗權力並不差別,伊斯蘭性與世俗性如同一個人的精神與肉體一樣不可分割——正是這種各具特色才使得曆史有所選擇,而也正是各個文明之間此起彼伏地交替輝煌才使得曆史一步一步地前進。
最後,別忘記一個根本:曆史其實就是人性的交響樂,而如何選擇下一個文明則依據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們始終在追求幸福,而哪一種文明能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幸福哪一種文明就會受到更大的歡迎。
阿拉伯哲學家伊本·魯世德。他說,人類具有知識、道德和理性三大文明要素,而現代人文精神的實質也就是文化的自覺、道德的自覺、審美的自覺和理性的自覺四方麵,無論是人際關係、種族關係、國家關係還是文明關係,其根本的運動準則就是這四方麵。另一位阿拉伯哲學家法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