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2008年5月12日,發生了汶川大地震,這對中國人民而言,無疑是場大災難。此次地震震級之強,受災範圍之廣,傷亡人數之多,財產損失之巨,幾乎都可以用一“最”字來形容。地震過後的兩三天裏,我很想就這一題材,寫一首一百韻的長詩,但思忖了幾天,終難下筆,原因是自己對地震的了解,是從電視、報紙中得到的,並沒有親身經曆,因此,對地震的感受終究隔一層,道不出真情來。於是隻能放棄。
幾天後,村裏組織救災捐款,我看著捐款箱,卻不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中頓感無限傷悲。當夜,我獨自默坐,聯想到災區舍身拚救的戰士,各地伸出援手的人民,悲心哀泣,詩思湧動,遂寫下了這首《救災》詩。
隴川崩一霎,生死萬民寒。
九旅颶雹戰,八方衣食殫。
人心從此大,天地頓為寬。
所痛身無補,朝西泫作瀾。
自釋
隴川崩一霎,生死萬民寒——四川、甘肅等地區突然間發生了大地震,地震後,處在生與死之間的災區百姓都感受到了無限寒意。
“隴”是甘肅,“川”是四川,它們是汶川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兩個省份。“崩”,崩潰、崩裂,意指發生地震;“一霎”指突然間,時間很短;“萬民”,災區百姓,也泛指受難群眾和非災區人民。此聯交代緣起背景,布置了一個緊張悲沉的局麵,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寒”字,首先就字麵而言,它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受災群眾身上帶傷,無房可住,有身體上的寒意;一是指災區人民對地震心存恐懼,對死去的親人心懷巨慟,有心理上的寒意。此外,因為受難群眾在地震中死去,本身就很悲慘、很淒涼,完全可以用“寒”字來形容這種悲意;而非災區人民雖未受到傷損,但通過報道,知道災區的悲情,心中也會有一層“寒”意。
九旅颶雹戰,八方衣食殫——地震過後,眾多部隊在極惡劣的環境之下,不顧安危進行搶救;四麵八方的群眾殫盡糧食衣物,以支援災區百姓。“九旅”,意指軍隊、部隊;“颶雹”,形容災區氣象惡劣,救災條件嚴酷,“颶雹戰”也就指戰士們在極惡劣的環境下搶救,這樣的搶救形同舍身打仗,所以稱“戰”。“殫”是盡、竭盡的意思。此聯將救災活動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部隊直接到災區搶救生命,場麵驚心動魄;另一方麵則是非災區人民的慷慨解囊,愛心感人至深。詩中“颶雹”兩個字本當用平聲,但這裏突破格律常格,上句五字全仄,而下句中第三個字改仄為平,進行了拗救,這樣在聲勢上予人一種緊張驚險感。
人心從此大,天地頓為寬——人的心靈從此變得博大了,而人心一大,仿佛整個天地都在頓時間變得更加寬廣了。此聯發出議論,對救災行動作了一番評價。清末詞評家況周頤論詞,推崇“重、拙、大”,這一聯似乎也能符合他的理想,於“重、拙、大”兼而有之。
所痛身無補,朝西泫作瀾——災區群眾如此悲慘,而我卻不能為他們做些什麼;看到他人紛紛援手,獻出愛心,我卻不能,這能不感到傷心悲痛,無奈之下,我隻能朝著西麵放聲痛哭。“朝西”,因四川等地震區在浙江的西麵;“無補”,於事無補,即不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麼;“泫”是流淚的意思;“瀾”指大的波浪,用以形容流淚之多。這一聯落實到了自己,“泫作瀾”是情感的集中噴發。
自評
戰士不怕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連夜奮鬥,舍身搶救,這種意誌何等堅強;群眾寧苦自身、殫盡衣食,也要為災區人民獻出一份力量,這種品格又何等高尚。有了這麼堅強的意誌、高尚的品格,世間的嫉妒、貪婪還會存在嗎?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會在乎嗎?祖國複興的大業還不能完成嗎?此詩中間兩聯正寫出了這種崇高的救災精神,它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