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2008年12月後半月,我獨自一人到九華山去燒香,順便遊曆了安徽的銅陵、合肥及宣城等地方。在宣城,我前後一共過了五個夜,其中一個夜就是平安夜。此詩即記錄了我在2008年平安夜的一段真實經曆。
今夜平安夜,燈火滿街市。
我客宣州城,獨宿逆旅裏。
清晨受風寒,頭沉如灌水。
渾身無氣力,酸痛到骨髓。
昏昏難入眠,但聞喧聲起。
側首望北窗,學子歡聚矣。
共慶佳節至,歌笑作狂喜。
顫手輕掩簾,感慨何能已。
自釋
今夜平安夜,燈火滿街市——今晚是平安夜,燈火遍滿了整個街市。平安夜,陽曆12月24日的晚上,即聖誕節前夜。聖誕節雖是西方節日,但如今卻越來越為東方人所喜歡,因此平安夜晚上,大街上燈火輝煌,顯得特別熱鬧。
我客宣州城,獨宿逆旅裏——我獨自一人作客宣州城,當晚住宿在一個小的旅館裏。“客”,旅居他鄉;“逆旅”,行客止宿之處,客舍。
這兩句寫我在平安夜客居他鄉。“獨宿逆旅”顯得無限孤寂、淒冷,與“燈火滿街”的熱鬧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清晨受風寒,頭沉如灌水——當天早上,我受了風寒,因此身體不舒服,到了晚上,我的頭沉甸甸的,仿佛被灌了水一樣。“風寒”,冷風和寒氣,人受風寒,易發寒熱。
渾身無氣力,酸痛到骨髓——我全身沒有絲毫力氣,各種酸痛好像深入到骨髓裏去了。這兩句也寫我發寒熱時身體不舒服。
昏昏難入眠,但聞喧聲起——我整個人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想睡卻始終睡不著;就在這難以入眠之際,我突然聽到外麵有喧鬧聲響起。“昏昏”,頭腦迷糊,神誌不清。這兩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側首望北窗,學子歡聚矣——聽到喧聲後,我便斜抬起頭,朝北窗望了望;一看,原來是一幫學生在歡快地聚會。“側”,斜,傾斜;“側首”也就是斜抬著頭,因為我躺在床上無氣力,所以隻能斜著頭望。
“學子”句點出了“喧聲起”的原因,而他們的歡聚也與我的孤獨形成了一種對比。
共慶佳節至,歌笑作狂喜——他們共同歡慶著佳節的到來,一時唱歌,一時暢笑,表現出了極度的喜悅。“狂喜”,極端高興,“狂”有放縱、瘋狂的意思。
顫手輕掩簾,感慨何能已——我顫抖著手,輕輕將北窗的窗簾拉上;然而,我內心的感慨與不平又哪能停止呢!看到別人在歡聚,自然更讓人心生悲感,於是有了“掩簾感慨”,這兩句寫得很是悲沉。
自評
此詩是一首五言古詩,句法以平鋪直敘為主,全篇敘事節製,並有感情灌注,因此雖為敘事之作,卻不乏情韻。詩中用“頭沉如灌水”等形容寒熱症狀,不失形象、準確;後半部分文字尤其簡潔,僅用八句詩,完整敘述了一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