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讀書筆記(10)(2 / 3)

鄧小平在《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裏有一段話十分重要,特抄錄於此:“‘一切向錢看’的歪風,在文藝界也傳播開來了,從基層到中央一級的表演團體,都有些演員到處亂跑亂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級的內容和形式去撈錢。很可惜,有些名演員、有些解放軍的文藝戰士,也被卷到裏邊去了。對於那些隻顧迎合一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而不惜敗壞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的人,廣大群眾表示憤慨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麵也有表現。有些混跡於藝術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簡直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

作家不僅不能唯利是圖,還應該像列寧教導的那樣,擯棄一切對地位、權力的不恰當的欲望,擯棄一切貪欲。高爾基就這個問題說過很精彩的話:“前進和提高——這是我們大家應當走的道路,同誌們,這是我們國家和我們時代的人們唯一值得走的道路,提高——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應該站得高過瑣碎的私人爭吵,高過自尊心,高過奪取第一把交椅的鬥爭,高過想指揮別人的欲望,高過我們從過去的庸俗和愚蠢所繼承下來的一切東西。我們參加了巨大的有世界意義的事業,應當使我們自己無愧於參加這一事業。我們一分鍾也不能忘記,整個勞動人民的世界在聽著我們,想著我們,我們是在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讀者和觀眾麵前工作。”(《高爾基論文學》)

讀《列夫.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

列寧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就闡明了列夫.托爾斯泰所屬的時代,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作品、托爾斯泰主義與他所屬的時代的關係:“列夫,托爾斯泰所屬的時代,他的天才的藝術作品和他的學說所非常突出地反映著的時代,是一八六一年以後和1905年以前的時代。誠然,托爾斯泰文學活動的開始比這個時期的開始要早些,而其結束則比這個時期的結束還晚些,但是作為藝術家和思想家的列夫,托爾斯泰,卻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形成的,這個時期的過渡性質產生了托爾斯泰的作品和‘托爾斯泰主義’的一切特點。”

那麼,托爾斯泰所屬的時代的“過渡性質”是什麼呢?列寧說:“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裏從列文口中非常明顯地表現了這半世紀中俄國曆史的轉移是在什麼地方。”列文口中的表現是:“……關於收成、雇傭工人等等的談話,列文以前也知道,這向來都被認為是一種很卑賤的事情……現在對於列文,卻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了。‘這在農奴製度之下也許是不重要的,或者在英國也是不重要的。在這兩種場合下,條件本身是確定了的;可是現在在我們這裏,當這一切都翻了一個身而剛剛在安排下來,這些條件是怎麼樣形成的問題,就是俄國唯一重要的問題了。’列文這樣想道。”列寧認為,“現在在我們這裏,當這一切都翻了一個身而剛剛在安排下來,——關於1861年至1905年這個時期,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準確的說明了”。他認為,“那‘翻了一個身’的東西”,就是“農奴製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整個‘舊秩序’”,而“‘剛剛在安排下來’的並非什麼別的,而正是資產階級製度”。

列寧認為,托爾斯泰處在過渡時期、轉移時期,卻對“剛剛安排下來”的“資產階級製度”“不願意去看”,“閉起眼睛來”,隻是“抽象地推論著”,“隻承認‘永久的’道德原則和永久的宗教真理的觀點,而沒有認識到這個觀點僅僅是陳舊的(‘翻了一個身’的)製度、農奴製度、東方各民族的生活製度在思想上的反映”。列寧說:“托爾斯泰引證了‘整個所謂的東方’來打擊那些說進步是‘人類的一般規律’的‘曆史家’的觀點。‘人類前進運動的一般規律是沒有的’,托爾斯泰宣稱道,‘那些不動的東方民族就證明給我們看了。’”

接下來,列寧對托爾斯泰主義作了一個描述,他說:“托爾斯泰主義的現實的曆史內容,正是這種東方製度、亞洲製度的觀念形態。因此也就有禁欲主義,也就有不用暴力去抵抗惡的主張,也就有深刻的悲觀主義調子,也就有認為‘一切都是無,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無’(《論生活的意義》,第五二頁)的信念,也就有對‘精神’、對‘萬物本源’的信仰,而人對於這個本源不過是一個‘被派來進行拯救自己靈魂的事業的’‘工作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