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讀書筆記(11)(1 / 3)

斯大林在這封信裏批評魯索娃的評論“產生了過於片麵和偏頹的印象”。他承認“米庫林娜同誌也許被某個講述者所蒙蔽,因而寫了一些很不確實的東西,這當然是不好的和不可原諒的。”但他認為,不能以此而將《群眾的競賽》一棍子打死,不能因此而對這本小冊子“禁止銷行”。並舉著名作家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為例,認為“《靜靜的頓河》中犯了一些極重大的錯誤,關於守爾卓夫、波特焦爾科夫、克利伏希雷科夫及其他等人物作了一些簡直不正確的報道”都沒有“禁止銷行”,難道《群眾的競賽》隻在個別的細節上有錯誤就應該“禁止銷行”嗎?他認為,小冊子的價值不應該由它的個別細節而應該由它的總的傾向來決定,並說:“米庫林娜同誌這本小冊子的價值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於它傳播了競賽這個思想,而且以競賽的精神感染了讀者。本質就在這裏,而不在於個別細節上的錯誤。”他認為,“禁止銷行隻能用之於非蘇維埃傾向的作品,用之於反黨的、反無產階級的作品。米庫林娜同誌的小冊子裏沒有任何反黨的和非蘇維埃的東西。”對於為什麼給米庫林娜的小冊子寫序言,是不是米庫林娜蒙蔽了他,他在信中的第三個意見裏作了詳細的說明,特抄錄如下:

(三)魯索娃同誌對於米庫林娜同誌“蒙蔽斯大林同誌”,特別感到憤慨。不能不珍視魯索娃同誌在這裏對斯大林同誌所表示的關心。然而它,這種關心,在我看來是不必要的。

第一,“蒙蔽斯大林同誌”並不是那麼容易。

第二,我毫不後悔我給文學界一個無名的人的不關重要的小冊子寫了一篇序言,因為我認為:米庫林娜同誌的小冊子,雖然有其個別的而且也許是重大的錯誤,卻會給工人階級帶來很大的好處。

第三,我堅決反對隻給文學“顯貴”、文學“名人”、“巨壓”等等的小冊子和書寫序言。我認為,我們現在應當拋棄那種對本來已經提拔起來了的文學“顯貴”再加以提拔的貴族習慣,由於這些“顯貴”的“偉大”,我們的年輕的、默默無聞的和被大家所忘記的文學力量正處於不斷呻吟之中。

我國有成百成千有才能的青年人,他們用盡全力要從下麵衝到上麵來,以便向我們建設工作的總寶庫貢獻自己的一點兒東西。然而他們的努力常常是徒勞無益的,因為他們常常被文學“名人”的自負、我們某些機關的,官僚主義和冷酷無情、同輩男女的嫉妒心(它還沒有轉變成競賽)壓下去了。我們的任務之一就在於打破這堵銅牆鐵壁,給不可勝數的年輕力量以一條出路。我給文學界一個無名的作者的不關重要的小冊子所寫的序言,就是企圖向解決這個任務方麵邁進一步。我今後也隻給年輕力量中間普通無名的作者的普通的、不惹人注意的小冊子寫序言。可能有些崇拜地位的人不高興這種方式。但是這與我有什麼相幹呢?我決不喜歡那些崇拜地位的人……那麼,應如何處理米庫林娜,或者說應對米庫存娜在《群眾的競賽》裏所犯的錯誤如何處理呢?斯大林在信中接下來明確地說:

(四)我認為伊萬諾伏一伏茲涅森斯克的同誌們應該把米庫林娜同誌叫到伊萬諾伏——伏茲涅森斯克去,為了她所犯的錯誤“扯她的耳朵”。我決不反對為了米庫林娜同誌的錯誤在刊物上把她好好地責罵一頓。但是我堅決反對把這個無疑是有才能的女作家推下深淵,埋葬起來。至於說到禁止銷行米庫林娜同誌的小冊子,我認為對於這個野蠻的想法是應該“不予理睬”的。我認為,這封信寫得很好,能給人以重要的啟發。

斯大林的眼光是敏銳的,對作品的評價是全麵的,既承認《群眾的競賽》在個別細節上的錯誤——“不確實”,又看出這些錯誤並不是作品的總的傾向,看出作品的總的傾向是好的,從而對作品作出了客觀的全麵的評價:“米庫林娜同誌這本小冊子的價值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於它傳播了競賽這個思想,而且以競賽的精神感染了讀者。本質就在這裏,而不在於個別細節上的錯誤。”他既看到作品的次要方麵,又看到作品的主要方麵,不以次要方麵否定主要方麵。正因為如此,他便尖銳地看出“魯索娃同誌的評論產生了過於片麵和偏頗的印象”,對魯索娃進行了既毫不客氣又充分說理的批評。

實際上文學作品要達到沒有一點錯誤,即連所有的細節都沒有錯誤,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報告文學、散文之類要求所寫應該真實的文學作品,個別細節的不確實是常有的事。因為文學作品不是新聞報道,不是調查報告,不是行政材料,更不是黨政文件和某部法律,也不是科研報告和科學論文,所以,不能要求文學作品在所有的描寫、敘述、議論和抒情上都正確,都準確,都講究分寸,都與生活中的事物完全一致。不同的作家藝術家觀察了解同一個事物,所得到的感受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有的文學樣式(如小說)則是以虛構為其特征的,作品中的人和事就更不能與生活中的人和事期等號了。因此,對待文學作品,應該全麵地看,辯證地看,既看到作品的“個別細節”的錯誤,又看到作品的主要方麵、作品的總的傾向,看到作品“會給工人階級帶來很大的好處”。文學作品的價值是由其主要方麵,由其總的傾向決定的。不能像過去那樣,隻看作品的缺點、毛病,不看其優點,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抓住缺點、錯誤,不顧作品的主要方麵是好的,總的傾向是好的,就亂扣帽子,無限上綱,亂打棍子,狠批一頓,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