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十六章·包拯不愧是包拯(2 / 3)

刹那間,二人似乎都覺得不用再說什麼。

解釋的話,留給別的時候去說,朋友心心相印,何須再解釋什麼?

不知許久,房門“咯吱”打開,葛懷敏大馬金刀的走進來,寒聲道:“王安仁,聖上命你前往崇政殿受審。你乖乖的跟我走還好說,如果不然……”

話未說完,王安仁已舉步出了閣樓。

門外早有禁軍守住,本是防備王安仁逃走,可見王安仁一出來,“嘩”的閃到了一旁。雖未說話,可眼中都是尊敬之意。

葛懷敏見狀,又氣又惱,心道這些人簡直無法無天,若昨晚王安仁真的逃命,隻憑這些人,恐怕抓不住王安仁了。葛懷敏出身將門世家,聲名赫赫,對王安仁早就看不過眼,隻因為眼下京城最有名、百姓最稱頌的就是王安仁,而不是他這個三衙長官葛懷敏!

他當初聽有人請人說書,宣揚王安仁的事跡時,還密奏一本,說王安仁收買人心,本有反意。結果這件事雖傳到天子耳中,卻不了了之。葛懷敏上次沒有整治了王安仁,這次斷不會再給王安仁機會。

緊緊跟隨在王安仁的身後,葛懷敏手握刀柄,暗想隻要王安仁有逃跑的打算,他就要出刀。

王安仁四平八穩的走到了崇政殿,讓葛懷敏沒有拔刀的機會。

崇政殿原名講武殿,宋太祖雖傳下崇文抑武的家法,但本身卻是個武技高手。當年憑雙拳單棍打下了諾大的河山,建國伊始,就常在講武殿觀試武人獻藝,後太宗之時,此殿改名崇政,但很多時候,武人試演武技還在此處。

王安仁暗想,這宮殿從講武到崇政,大宋不逢強敵,真的就不需要武人了。

尋思間,王安仁已入了殿中。葛懷敏卻被擋在殿外。大殿之內有趙禎、曹皇後、閻士良、趙美人幾人。殿下立著兩人,一是開封府捕頭展昭,另外一人,正是禦史台禦史包拯。妙玉公主不多時,也悄然入殿,趙禎並沒有阻攔。

這件事雖很嚴重,但無疑越少人知道越好。趙禎聽從曹皇後建議,隻令包拯、展昭二人入宮查案。

包拯還是老樣子,見王安仁進來,望也不望,可眉頭微皺,顯然也認為這案子處理起來並不簡單。

曹皇後見王安仁入內,在趙禎耳邊低語道:“官家,王安仁如果要逃走,昨晚趙堇在他身邊,他就大可挾持趙堇逃走,但他終究沒有逃。想來一是因為他問心無愧,二是因為他還信任官家你呀。”

趙禎冷哼一聲,不置可否。見王安仁入內,說道:“包拯,想必是王公子命你徹查此案,到如今你可有了結論?還是說,你當年敢拂逆朕的麵子,卻想故意為王安仁脫罪?”

包拯沉聲道:“下官不敢,下官幾年之前從未見過王大人之麵,猶敢拂逆聖上,聖上無需多心。”趙禎又是一記冷哼,望著王安仁的眼神越發陰冷。

王安仁入殿時,突然聽到大殿偏廊有細密的呼吸聲傳來,心中微凜。知道趙禎對他已起戒心,這偏殿埋伏有禁軍,包拯若真的說聲他王安仁有罪,隻怕那些禁軍就要衝出來……禁軍還不足畏懼,而一旁一直垂手望刀的展昭……

包拯施禮道:“啟稟聖上,臣認為,王安仁並非殺害尚昭容的凶手。”此言一出,四座皆驚。王安仁也是一怔,都不明白包拯為何這般肯定。

趙美人臉有怒容,才待發作,突然伏在桌案,雙肩抖動,顯然是在啜泣。趙禎見狀,又是心痛又是氣惱,喝問,“包拯,你憑什麼有這個結論?”

包拯道:“尚昭容致命傷口是在於咽喉的刀傷,這麼說,作案凶徒必有利刃在手了。臣入宮之後,當即和展捕頭共同尋找凶刀。這件事可由展捕頭詳說。”

展昭上前道:“稟聖上,凶刀已尋到。”這時殿下有人呈上個銀盤,上托著把凶刀,刀身短闊,上染血跡,卻像是一把切菜的刀。

趙禎看了眼,皺眉道:“你找到凶刀又如何?”

包拯道:“文武百官要入大內,不得攜帶利刃。臣已查得,王安仁這次入內,必先到朝房驗身,去除佩刀後方可進入禁中,他出宮後才領回佩刀。臣所言一切,自有朝中檢驗官證明。既然如此,他身上那時候並無凶器,試問他若殺人,凶刀從何而來?”

趙禎一滯,雖然知道王安仁必有飛刀在身,可是顯然不是這凶器,展昭卻道:“這凶刀看形狀,明顯是皇宮廚中所用,王安仁入得宮來,潛入廚房偷了廚刀,也是有這種可能。”

包拯道:“朝鳳閣內不置廚房,自然沒有廚刀。因為後宮的飲食,均有禦廚統一供給。禦廚離觀月亭頗有距離,一來一回,費事不少。根據李宮人、長公主和趙美人三方所言時間推測,王安仁要偷凶刀,中間用時頗為緊迫。”

展昭淡淡道:“用時緊迫,並不意味著不可行了。王大人輕功絕佳,包大人你不懂,在下還是懂一點的。”

包拯反問道:“試問展捕頭,如此緊迫的時間內,王安仁難道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知道在朝鳳閣能遇到趙美人,知道要殺尚昭容,因此刻意取了凶刀前往朝鳳閣行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