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十八世紀,中國清朝時代,有個著名的曆史學家名叫趙翼,他寫了一本評論曆史的名著(二十二史劄記)。他從(史記)、(漢扔、《三國誌)等曆史正史二十二冊中摘取史話加以分析評論,在其作品第十五卷中有如下記述:
“古來得天下容易者,再易也未曾有像隋文帝那樣的了。”
中國曆史上,很多王朝興衰,都要由英雄曆經千辛萬苦才能取得天下,建立起新王朝。漢高祖劉邦、後漢光武帝劉秀、明太祖洪武帝朱元漳皆為轉戰沙場,殺死群雄取得政權的。與拚命奪權、死裏逃生的當權者相比,文帝坐上皇位也未免太輕鬆了。曆史上有不少因此對文帝有過於苛刻的評價,其實隻要他做得還不錯,也沒有必要過於挑剔這位政治家的功績和他的能力。
隋楊帝之父文帝,名叫楊堅。繼西晉之後,統一了曆時兩百七十餘年分裂的中國,他原來是北朝西魏一位大官的子弟,王朝交替之後他成為北周重要的大臣,公元五八一年由他建立了隋朝。
文帝身為一個統治者,是一個和清朝雍正皇帝頗類似的人。他具有豐富的想保力和處理國事的能力,是治國嚴厲的統治者。他實現了征服南朝陳國統一中國的大業,並製定國內法令,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製度,並使國庫豐儲。他也創立了通過考核舉優錄用官吏的科舉製度,以及新的征兵製度——府兵製。還取消了官貴豪門很多壟斷土地,弊端極大的舊土地製度,實施*均田製”。他給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和平與安定,使中國人口大增,增加了生產力,改善經濟情況。
在其優點的背後,文帝的最大缺點就是他過於猜疑別人,所以他經常進行清黨。例如,建立起隋王朝,本是應該平定一些叛亂,但不必因害怕北周皇族奪日皇位就大肆殘殺,連嬰幼兒都不放過,徹底斬草除根。
此外,文帝在宮廷設置“廷杖”,大臣若有失職犯過,被文帝當廷怒責者在所多有,被打死的事情也發生過,所以文武百官對文帝都極之畏俱,大臣在上朝前,往往先與家人訣別,預留後事。
性格剛直公正的仆射(宰相)高頓曾勸告文帝:
“皇宮是處理政務的地方,千萬不能把它變成處罰大臣的地方。”
文帝平時很信任高顧,但對這點建議毫不重視。說文帝冷酷也好,殘忍也好,倒也隻限於他對權力機構的控製;對百姓他卻很仁慈,實行減租減稅政策,不輕易征用民役修築無用的工程,愛護百姓,善於管理國家事務。他對收取賄賂的官吏處置嚴厲,立刻處死,使百姓拍手稱頌,他的治世年號被譽為“開皇之冶”。
輔佐文帝的高額字昭玄,文帝和其他的皇族都很欣賞他的主張,根據他的提案,朝廷錄用了很多有行政管理才能的優秀官員,加強了隋的行政機構。高須是一個不妥協,性格剛強的人,漸漸的與他敵對的人變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有一天文帝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生長茂盛的楊樹和李樹的樹枝交纏在一起,兩棵樹爭相生長,結果都倒了,不久洪水衝過來,楊樹被衝跑了。文帝醒後,百恩不得其解,去請教占夢的人,占卜師在被他被逼問下說:
“恐怕有姓李的要推翻朝廷。洪水,當然是說名字和水有關係,無非是名中有三點水旁的字。”一句話說清楚就是“有姓李的名中有“水’字旁的人企圖謀叛”。
文帝本來猜疑心就特強,總是疑神疑鬼的,一聽占卜師這樣講,想起了一個人——
李渾,爵位是部國公,姓與夢中的李樹的李正巧碰上,他年事已高,又不是實力派人物,也沒有特別的派係,不像會有那麼大野心的人。
文帝又想:“他會不會有兒子呢?”他派人去問了,邱國公有個兒子,但已經死了。隻有個孫子名叫“洪兒”。聽了侍臣這樣說,文帝沉默了一陣後,決定下敕令給郡國公李渾,將其孫洪兒賜死。
得知此事的高顧,即刻功諫文帝:
“因為相信夢,而對無辜的人因死,這種事陛下萬萬不能做。如果按夢去尋人,姓李名中與‘水’字旁有關係,比這孩子更可疑的人陛下身旁也有,要殺得先殺他呀——這人就是唐國公。”
唐國公姓李,名淵。他是文帝之妻獨孤皇後的外甥。這位文帝寵愛的青年貴族除非真的謀反,否則文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殺他的。皇帝聽了高領這番話,抖動著嘴唇說:
“我懂了,不用再說了,對郵國公我多想了,想得過頭了……。”
於是高領向文帝施禮退出了。他對文帝而言,就像是一麵鏡子……。
11
從隋朝到唐朝,皇帝的後官人數是固定的。排在第一位的是皇後,當然這隻有一人;其次是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之稱的四位夫人;除此之外,還有昭儀、修容、充媛等九嬪;再就是捷予。美人、才人三個等級的美女,分別為九人;最後為寶林、禦女、采女分別為二十七人,以上共計一百二十二人是可以被叫“娘娘”的。不用說,後宮還有幾千女眷,她們一旦博得了皇帝的歡心,就有可能以姿色奪得半壁天下。
但文帝卻不是迷戀女色的皇帝。獨孤皇後嫁給文帝時才十四歲,她當時讓丈夫發誓:“一生之中不能與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文帝嚴格遵守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獨孤皇後一人所生,皇帝的私生活如此純真,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
這位皇後是丈夫處理國家公務的有力輔佐。當文帝工作上遇到棘手的難題時,對如何處理感到猶豫不定時,她鼓勵丈夫“碰上騎虎難下的問題,就下決心幹到底”。她曾勸動皇帝從酉城商人手中買下價值十萬兩黃金的寶玉,理由是“有了這筆巨資,將來可以養活一萬名士兵”,僅從這一點,就能確信獨孤皇後是位才智過人的女性。在她身上看要找出平凡的一麵,大概就是他們夫婦的家庭生活了吧。
文帝夫妻共生育了五個兒子,全都是死於非命。依趙翼的說法這是“因果報應”。文帝在即位時把北周有皇族血統人全殺了,對於這種做法,通常史書的評價都會極為難聽。
文帝五個兒子的名字分別為勇、廣、俊、秀、諒。
.長子楊勇,是當然的皇太子。父親當年在北周任大臣時,他充分發揮才能,輔助父親工作。有一個時期在黃河下遊出現了大量流民,文帝對如何處理這件事很為難,試圖采用強製的方法讓他們遷居到北部邊境地區。楊勇反對這樣做,他說:
“這些人也不願意離開家鄉到處流浪,隻因前朝政策不對頭,在自己的家鄉待不下去了,才會如此。首先必須修改不合理的政策。這樣民眾就會自動地返回家園。除此,國家也要獎勵他們回家鄉定居。”、。文帝對長子的建議很重視,廢除了強製遷移人民的法規。楊勇有遠見、博學、性格慈善寬厚,受到眾多人的好評。但他性情脆弱,生活過度奢侈,文帝對他這點很不喜歡。
母親獨孤皇後非常討厭長子的私生活。楊勇本來有妻室,可還愛著別的女子,妻子被丈夫冷落,在絕望中心髒得了病,臥床不起,兩天就死了。這激怒了崇尚一夫一委製度的母親——獨狐皇後。甚至連楊勇愛的那個女子,對於她自己在王妃死後立刻被立為正室的這件事也非常不舒服,因為她覺得,這代表了或許有一天,自己也會遭到相同的下場。
再加上其他方麵的小事,一點一點累積在一起,這位皇太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一天比一天緊張,楊勇即使知道自己有些“缺點”被誤解了,也不想去雙親那兒多解釋。為了消除煩惱終日沉醉於戀愛之中,使得自己的處境變得越來越險惡。
次子楊廣有“晉王”的爵位。中國的“王”和西方國家的“國王”不同,相當於西方的“親王”。他知道母親的愛好,很會討母親歡心。她明白要得到母親的偏愛,就要少飲酒做樂,少接近女色,有禮貌,溫順而謙和,做得好像是懦家思想道德的化身一般,自是大佳。也就是要反對哥哥的一些做法。楊廣處處用盡心機,采取巧妙的處事方法和演技,所以贏得了母親的寵愛。
“下任皇位繼承權掌握在母親手中,我若要取而代之,現在怎麼能不去為此而努力呢?”楊廣暗暗地為此目標在努力。
要努』力才能得到皇位。這種努力不同於戰場上群雄竟武,也不慌如何去精通治國之道,而是要討好愛咦叨的母親。對楊家來說,由誰來繼承皇位,並不是國家大事,而僅僅是家庭問題而已。
最後,楊廣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用欺騙的方法繼承了皇位,成’為統治中國的楊帝。
楊廣為了取代哥哥的位置絞盡了腦汁,他先是對母親說:
“大哥很恨我,搞不好會下毒殺我。”
接著他和好友宇文述商量如何能取代皇太子的地位,宇文述出主意要借楊素的力量。楊素謊稱自己牽涉了‘’皇太子企圖謀反”的陰謀活動,而出麵作偽證,唆使獨孤皇後下決心廢掉皇太子,此法還真靈,皇後果然讓文帝廢掉了皇太子。
開皇二十年(公元六*0年),十月九日,楊勇被廢去了皇太子的地位,被送進東官軟禁。十一月三日楊廣取代了皇太子的地位。有一天,京城大雪狂風,天氣陰丞,還發生了強烈的地震。楊勇爬上東宮院子裏的大樹,在風雪中向文帝的方向大聲訴說自己的冤情,正巧因地震的關係文帝走出宮殿,聽到了他的聲音,問身邊的楊素:
“這是勇兒的聲音,他在喊些什麼?”
楊大冷淡地答道:
“前皇太子瘋了,請陛下不用過慮。”
“是這樣問……”
文帝南響自語,臉上蒙上一層陰雲,心想兒子是真的瘋了。此後,他再也沒見長子的麵。次子楊廣輕而易舉地當上了皇太子。
文帝的三兒子楊俊,爵位是秦王。性格溫和,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他想當和尚,但文帝和皇後不準許。他在軍事上、行政管理方麵也有良好的才能。
在不準出家的這件事之後,不知何故,楊俊變得極度奢侈,建造豪華的官殿,招攬美女人室整日遊手好閑。一個吝嗇的父親卻養了個驕奢敗家的兒子,文帝為此不再給楊俊過多的生活費。結果楊俊開始做起放高利貸的生意,文帝聽後非常生氣,心想:或許有了家室後,行為會收斂點,因此決定讓他結婚娶妻。不必說,夫人也是出身名門富豪家的美女。這個女人嫉妒心特別強,不許丈夫到外麵拈花惹草,結果夫妻反目,鬧到最後她在楊俊愛吃的瓜果上塗毒,楊俊雖幸免一死,但身體卻大為受損,後來從領地回到都城內調養,從此臥床不起,雙親對他不聞不問,很年輕就孤寂地死去。
四兒子楊秀,爵位為蜀王。是個武功高強的男子漢,朝廷的大臣部懼怕他。文帝喜歡他,但對他不放心。
文帝說:一我活著時沒問題,一旦我不在世,他會不會篡奪皇位,造反呀?”
父親對他的警惕當然一定會流露出對他冷落的態度,楊秀自然而然也感受到了,他逐漸變得放肆,時常發表不滿的言論,特別是對二哥當上皇太子的事,於言談中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情緒,於是楊廣的同黨楊素再次獻計,把蜀王騙進宮,讓文帝把他軟禁在自己的宅隊文帝死後,揚帝即位,還是和過去一樣關著楊秀,楊帝死後,楊秀在混亂的爭鬥中被害,結束了他二十多年的軟禁生活。
文帝的第五個兒子楊諒,爵位漢王。父親很疼愛這個小兒子,他還年輕時,就把全國一百九十個郡中,西北地區的五十二個郡都交給他治理,確切些說,應該是由他對五十二郡進行“越權管理”,不論是法令還是敕令一切事務他都可以幹涉。
他對廢除大哥皇太子一事也很感不安,當知道四哥被軟禁的消息後,更是心中直打鼓:
“不知何時輪到自己頭上。”
為此不敢回京城,連文帝死的時候,也沒回朝參加葬禮,在領地加強防備,以防後患,揚帝即位之後,他終於舉旗造反了。
看一個當權者的功績大小,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他是否使國家經濟發展了,讓民眾富裕起來。事實上文帝實行的改革政策,不但使民眾的租稅減少了,而且官府征用勞役也比以往少多了,國庫財政狀況好轉。這都是經濟繁榮帶來的成果,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安定,從這些方麵來說,文帝是個優秀的統治者。但他在教育子女方麵沒有成功,可說是忽略了切身問題。身為政治家的文帝取得的業績,完全葬送在自己的兒子手中。
皿
陳叔寶是南朝陳國的第二代皇帝,他在曆史上被稱為“陳後主”,後主的意思是“王朝最後的君主”。除他之外,《三國誌)中蜀漢的劉禪也被稱為“後主”。後主在曆史上往往多被批判為昏君。
陳叔寶這個人物是曆史上典型的亡國型君主的代表。他於公元五八三年繼承王位,此時北方的隋文帝已登上皇位,正在等待時機統一天下。陳叔寶的父親,即陳國的先王去世時,文帝正率兵越過國境攻打陳國,但又把大軍撤回來了。原因是,陳蘇寶為父舉行葬禮,身著喪服,當時大家都公認趁人追悼之際出兵乃違背道德輪理之事,不得人心,應該等到喪事完畢再出擊。
暫時休戰並非文帝的詐敵之策,僅表示文帝嚴守禮法,也表示了要消滅陳國是輕而易舉的事,信心十足。
國難當頭即位的陳叔寶,本來應該是心情悲痛,但人們所見到的情況,使人對這位後主的所做所為不能理解。他每日沉醉在歌舞詩賦的歡樂之中,過著迷戀美酒貴妃的瀅亂生活,把皇帝的公務置之一旁毫不考慮。
陳叔寶除了皇後之外,還有不少寵妃。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美女叫張麗華,她不單容貌美,身材也苗條,特別是她六尺長的秀發更是無人能比。據說把秀發攤在地上光亮如鏡,能反映物件,十分誘人。陳叔寶對她愛不離身,在朝廷執行公務時也把她抱在懷中。皇帝是一國之主,如此公私不分,國政混亂不堪乃當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