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女主角木蘭,一九八九年,在中國長春發行的“中國婦女名人辭典”中對她作了下列說明;
本蘭——隋代女英雄。姓魏名木蘭,安徽省毫縣人。隋代恭帝時期,異民族從北方人侵,朝廷出兵迎戰。木蘭因父親已經年邁體衰,因此,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從軍十二年,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凱旋歸來之後,恭帝欲封她為尚書,但是,木蘭堅決推辭而返回故鄉,重返女兒身。恭帝得知此訊之後,又想將她收入後官,本蘭加以拒絕,並且氣憤萬分,最後自殺身亡。恭帝贈予她“孝烈將軍“的稱號,民間傳說中的花木蘭就是此人。
官歸正傳,盡管引證了上述材料,遺憾的是,我們還是不應該從一開始就相信這些記述。隋恭帝是曆帝的孫子,前後在位隻有二年時間,而且僅僅是唐王李淵的傀儡。木蘭的過、羹貫、時代等等眾說紛壇。光姓就有朱、魏、花三種,籍貫有河北、陝西、甘肅、安徽、湖北等不同說法,而時代,有的說是北魏、有的說是價,有的則說是唐朝初期。姓和清貫都沒有完全可靠的資料。關於時代,則有杜牧的詩為信,可以確定為在唐朝中期以前。
本主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木蘭辭》的古樂府(民歌)之中,敘述有一名叫本蘭的姑娘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戰爭結束後榮歸故裏,換國女兒裝,戰友見之大為驚訝。但是,沒有記載是可個時代哪個地點。從“可汗”燕山胡騎”“關山”“朔氣”等用語來分析,可以斷定是在北方打仗。《木蘭詩》的作者不明,一般說是“南北朝無名氏”,因此,也無法斷定木蘭到底是不是南北朝時代的人,這點也頗有意思。
中國曆史上,女性武裝或者女扮男裝從軍的故事並非隻此一人。本文中也舉出了“潘將軍”的例子。晉朝時代也有一名十三歲的少女“苟灌娘”突破敵陣,挽救了本軍危機的故事。此外,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在其父起兵時,率領娘子軍從軍、南宋的梁紅玉。明朝的秦良玉等也都是頗有名氣的巾幗英雄。
其中,本蘭廣為人知,還搬上國劇舞台,作為上演劇碼。打開一九八九年北京出版的(京劇劇目辭典),木蘭的故事不是收錄在南北朝部分,而是收錄在隋唐部分,現存“代父征”、“木蘭從軍”“新花木蘭”等七篇。順便查閱了一下,發現有關(三國誌)的劇目有五百一十篇。
國劇中有賀廷玉的登場。木蘭回鄉後,賀廷玉遵奉朝廷命令去登門拜訪木蘭,當時,他看到身穿女裝的木蘭,方才知道本蘭是個女兒身,自然會很訝異地說道:回二二人長期一起在戰場生活,竟然都察覺不到本蘭是女的!”也由此可知,大家會無條件接受這個離譜故事,是因為大家都深深愛著這位女英雄。至於,對於始終不信的人來說,也許他與故事的世界無緣罷。外敵是突厥,結局是大團圓,這一點在所有作品中都是一致的,隻是時代不固定,故事情節也有所差別,有的多了一個叫本課的幼弟,有的加了在戰場上,臨時又變國女兒身去視察敵情的劇情;有的加上了見到飛雁亂了飛行行列,而察覺到敵人前來襲擊等等,添加了種種插曲。
就這樣,經過長期眾多作家的努力,本主的形象才得以塑造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將“本蘭從軍”拍攝成電影,這部電影甚至還輸出到敵國日本。那時候我爸爸被朋友拉去看了,演木蘭的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美人演員之一的陳雲裳。(與周漩齊名)
文章開始所引用的文章是以《京劇劇目辭典》中提及的(湧幢小品)為基礎的,但有二點不同。“恭帝”改成“煬帝”,從軍年數原本也說是十八年。“恭帝”之說可能是根據(過程錄)得出的結論。但是,我至今還沒有機會閱讀這一史書。總之,就當木蘭是隋代人,這部作品就是根據這些資料構思寫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