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2 / 3)

現在,我們將話題轉移到本文不斷提及的《隋唐演義》。最初我就是計劃將這部古典作品作為基礎來寫人(鳳翔萬裏)的。“隋唐演義”是清朝一位筆名為“諸人獲”的人所著的曆史小說,他本人曾說過:“隋唐演義是羅貫中所作。”不過,這一點並不可靠。這本書是描寫從公元五八九年文帝統一天下,到七六二年唐玄宗皇帝之死,從隋朝寫到唐朝的時代,煬帝、太宗、武則天、楊貴妃、安祿山等曆史上的人物從中相繼登場。整部著作就類似(三國演義)這樣的風格,前半部有眾多的英雄豪傑登場亮相,彼此結拜為兄弟,令人想起(水滸傳)。此外,無休止地描寫楊帝和玄宗揮金如土的豪遊和逸樂,這些內容就頗沒深度,反而給人一種類似《金瓶梅)的印象。這作者還真的蠻神的,一部作品有好幾部巨作的風格在裏麵。

這在部(隋唐演義)中登場的花木蘭,寫的是隋朝滅亡之後,十七歲的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突厥可汗麾下打了一年仗,與可汗的女兒結拜為姐妹,最後返回故鄉。回家一看,父親病故,母親改嫁,隻有妹妹尤蘭一人孤苦伶0地留在家裏,由於她的模樣酷似姐姐,因此,為時可汗命令她進官,悲憤交加的木蘭終於自殺身亡。尤蘭的結局是,在她姐姐死後,也效仿女扮男裝雲遊四方,曆經各種冒險,後來得到唐朝朝廷的報賞,和稱心如意的郎君結為連理。從整體來說,這都是些故事的主題關係不大的插曲。尤蘭與另一個女人,同嫁一個男人,這種做法以現代觀點來看似存一些不協調的感覺。“什麼嘛?在她本人死後,竟又冒出一個與她容貌酷似的妹妹,這種處理方法好奇怪!”

讀完此書之後,我冥思苦想,推測本來民間木蘭的故事就有圓滿結局和壞的結局兩種說法,作者為了兼顧兩種說法,所以造出原來故事中不存在的本蘭妹妹,令其登場,把壞結局安排給姐姐,把圓滿的結局安排給妹妹。

作了這番思考之後,我又重讀了這段故事,上麵關於本蘭母親是這樣寫的:“花江死後,與一截性男子再婚。”關於木蘭的姓氏問題,本來就有“花”和“魏”兩種說法,恐怕作者又是想用這種處理方式來使這事合理化也說不定。看上這個例子,似乎也可加強證明這一點,褚人獲這個人似乎有追逐二兔的毛病。有好幾個說法存在的時候,他不從中選擇一個,而是樣樣都要。結果是類似(三國誌)而不如《三國誌》,類似(水滸傳)而不如(水滸傳),類似《金瓶梅》又不如(金瓶梅),作品的個性反而成了四不像。

因此,我在寫作(風翔萬裏)雖用(隋唐演義)來構思這部作品,但是後來還是放棄了。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是,(隋唐演義)仍不失一部有趣味的大作,因此,我殷切希望有出版社負責翻譯出版這部作品。

後來,我又尋找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力求照著隋末的曆史,重新編排花木蘭的故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慮,我都不想讓她因君主逼迫進後官而自殺,因此我放棄了原作的這種故事。在史料中,發掘了《隋唐演義》中根本沒有出場的沈光,僅出現過一次名宇的麥鐵杖、以及其它許多登場人物和事件,當時花費了驚人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感到再要有時間的話,就會獲得更多的資料,將作品結構設計得更合理、內容更充實。但是,若再給我充裕的時間,也許這部作品就永遠也動不了筆了。

還有,這部作品對我來說,是第一部描寫中國曆史的長篇小說。因此,有幾點要向讀者作些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