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經一家避禍來到香港,本想在香港安身,做出了長期在此生存的打算。但他們沒想到,僅僅一年之後,戰火也蔓延到了香港。
1941年12月8日淩晨4時,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偷襲了美國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
同一日的8時30分,數十架塗有太陽旗標誌的日本飛機,突然出現在香港九龍啟德機場的上空。僅5分鍾,英國皇家空軍的數架戰機被炸成殘骸。
隨即,日軍的轟炸機對港九的軍事設施,甚至居民區進行狂轟濫炸。李雲經一家住在上環,附近的兵營火光衝天,炸彈的巨響震得窗戶咯咯作響,李家陷入惶恐之中。母親莊碧琴又開始燒香拜佛,父親整日咒罵日軍的暴行。
日軍與英軍在香港展開了搏戰。英軍由於準備不足,於12月25日聖誕節前夕,被迫投降,港督楊慕琦及部分當地軍政官員被日軍俘虜,被投入集中營中。英國的米字旗在香港上空頹然落下,日本的太陽旗耀武揚威地升起,日本駐香港的總督府設在彙豐銀行大廈。日軍入港統治時期,是香港最黑暗的年代。
日軍在香港推行軍票製,通過不等值兌換,逐步把民眾手中的港幣變成一堆廢紙。日軍把大批當地物資作為敵產,裝船運往日本,造成香港市場上物資奇缺。對於糧米嚴重不足的狀況,日軍實行配給製,每人每天限量6兩4錢糧食,匱乏時隻供應3兩,而黑市上米價飛漲,最貴時每斤賣到二百多元。由於燃料不足,發電廠不能正常供電,停電成了那時的家常便飯。1944年的夏季,停電竟長達4個月之久。
李嘉誠一家在香港的生活原本拮據,現在變得更加困難。幸得舅父莊靜庵的救助,一家人才免於餓死。然而禍不單行,父親李雲經因長年勞累、困苦、憂憤,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
為了維持兒子的學費,李雲經堅決不住院,醫生開出藥方,他也不去藥店買藥,偷偷省下藥錢,以供日後兒子繼續學業。莊靜庵知道後將李雲經“強行”送去醫院,但經診斷李雲經是得了嚴重的肺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即使是英國人辦的教會醫院,也難以醫治這種病。
到了1943年深秋,李雲經的病越來越重,身體也越來越消瘦,已經無法下床了。莊碧琴和兄長莊靜庵為延續他的生命,在香港請遍了名醫。李嘉誠每天放學後,都要去醫院看望父親,向他彙報自己的學業,每到這時父親李雲經就會流露出寬慰的笑。每當李嘉誠回憶到當時的狀況,總會忍不住潸然淚下,父親那時是預感到自己活不了太久,才會總想把治病的錢省下來,留給兒子,也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
1943年冬天,李雲經走完自己的一生。對於身後的一家,李雲經留下了無限遺憾和關切,他知道尚未成年的兒子將來少不了需要親友的幫助,但同時他也希望兒子不要抱有太重的依賴心理。李雲經對兒子留下“貧窮誌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遺言,這些都對李嘉誠後來的成長影響甚深。
李雲經在世上的時間或許並不長,從生到死儼然如流星掠過天穹,他有生之年也沒留下什麼豐功偉績,但他的言傳身教卻成就了他的長子——日後一代中國企業“超人”李嘉誠的傳奇一生。李雲經在困苦中辭世,卻留給了他的兒子無盡的精神遺產。
這一年,李嘉誠15歲。
原本15歲的孩子,正是受父母疼愛、充滿夢幻理想的年紀,李嘉誠這一年為生活所迫,再加上時局的動蕩,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
盡管舅父表示願意資助李嘉誠繼續學業,但母親辛勞、弟妹年幼,李嘉誠牢記父親臨終的重托,打算就此中止學業,謀生賺錢,養活全家人。
舅父莊靜庵對他的想法並未表示異議,隻對李嘉誠說,自己也是讀完私塾,十多歲就遠離家鄉父母,到外闖蕩打天下的。莊靜庵並未開口讓李嘉誠進自己的鍾表店工作,李嘉誠明白,舅父的意思是要讓他今後必須依靠自己,獨立謀生。
若隻看莊靜庵當時的決定,或許顯得有些無情。但正是這份“無情”,使李嘉誠走上了獨立謀生之路,日後也由打工的小夥計,而逐步成為超級富豪。莊靜庵的“無情”,在某種程度上說,更勝過“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