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練就功夫茶(1 / 3)

李嘉誠中斷學業,開始在香港找工作,但當時的香港百業蕭條、人民生活困苦,找工作何其困難?成年人求職尚且不易,更何況李嘉誠一個不會半分手藝的少年。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古代先賢孟子的箴言。既是李嘉誠一生成就的寫照,也是他曆經艱辛時不敗不餒的精神支柱。李嘉誠幼時就隨父親誦讀,早已熟記於心,他出外謀生時就常以此言鞭策自己。

艱難求職

父親病逝時的1943年冬天,是香港少遇的寒冬。北國的寒風翻越南嶺,肆虐過珠江平原,直撲香港,這時的市井本就蕭條,再加上嚴寒忽至,街上行人更加稀少。

起初母親不放心李嘉誠獨自找工作,就陪伴他一同出門。母子倆挨家挨戶店鋪詢問,足足走了一天時間,仍沒有找到工作。

香港燃料短缺,日軍實行燈火管製,天黑許久路燈才亮起來。李嘉誠腹中饑餓,聞到酒樓飯鋪飄出的陣陣飯香,仍不肯母親買飯食果腹。他知道家裏家境困難,如果不盡快找到工作,一家人連每日兩頓的稀粥都喝不上,更不能再多花錢。

母子兩人回家後,兩腳走得都是血泡。母親把路上撿到的菜葉洗幹淨,用來熬煮菜粥。舅父送來一小袋米,詢問了一下家中人的生活飲食,沒一會兒就離開了。

第二天一早,李嘉誠堅持一個人出門找工作,不願母親再陪著他奔波。

母親告訴他說:“你可以去找潮州的親戚和同鄉,潮州人總是幫襯潮州人的。”她告訴兒子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李嘉誠的先父有交往。

李嘉誠先趕往上環的黃記雜貨店,但店鋪關門,人去屋空。父親認識的潮籍人多是小商小富,都很難幫上忙。李嘉誠突然冒出一個幼稚想法,去銀行找份工作,掃地、煲茶、抹灰、跑腿,什麼都行,銀行是做錢的生意的,總不會也如其他店鋪一樣因沒錢而關門。他當然沒有成功。

又一日的徒勞,回家後母親卻綻著笑臉告訴他,舅父讓他去自己的鍾表店工作。原來莊靜庵並不是不想幫襯外甥一家,而是想讓李嘉誠先嚐嚐找工作的苦頭,讓他知道謀生不易,日後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職業。

李嘉誠奔波多時,受盡別人的白眼冷語,突然覺得現在好事來得太快了。他想到了父親當初的遺言和教導,他不想受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至親。李嘉誠在清高的性子上很像他的父親,他拒絕了舅父的相邀,堅持自己找工作。

香港西營盤大街,有一座“春茗大茶肆”。這座茶樓修建得古色古香,雕梁畫棟,生意頗為不錯。這裏就是李嘉誠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地方。

茶樓的老板是潮州人,李嘉誠在這裏終於得到工作的機會。但他還不能立刻上工,老板要他提供一個擔保人。李嘉誠跑回家向母親說起這件事,最好的保人當然是舅父,但舅父此時不在,母親就隨李嘉誠到茶樓先看看。

母親見了茶樓老板,向他講起家庭的不幸,老板感念之下,竟然同意由母親為兒子做擔保。

李嘉誠終於進了茶樓,成了煲茶的堂仔。

老板對李嘉誠說:“你在茶樓做事,一定要做到‘二勤一少’。一是要手勤,二是要腳勤,三是要沒用的廢話切勿多說。你在茶樓做事,首先是客人第一,如果得罪了客人,一切就無從說起了。”李嘉誠牢記老板的話,決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他奔波多日,為謀求一個工作機會,在九龍和港島之間無數次往返,進過的大小店鋪不計其數,此時終於能在這樣一個大茶樓得到謀生機會,非常感謝老板的照顧。

母親也對他說:“春茗茶樓不是普通的茶肆,那可是高人貴客們常來常往的地方。”讓他以後小心做事。

茶樓堂仔

廣東人習慣喝早晚茶,將這個習慣也帶到了香港。每天天剛蒙蒙亮,茶樓就有客人上門。按照規矩,夥計必須在每天早上5點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準備茶水、點心。

舅父送給了李嘉誠一隻小鬧鍾,讓他掌握好每日的時間。通過成功求職這件事,莊靜庵不再懷疑外甥獨立謀生的能力,但他仍不敢料想李嘉誠日後能幹出怎樣的業績。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什麼宏圖大願,他隻想做好眼下最現實的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妹。

李嘉誠把鬧鍾調快10分鍾,每天都最早一個到茶樓。直到今日,李嘉誠仍保持著調快時間的習慣,不管做什麼事,他都要走在時間的前麵。

在茶樓供職,每天工作都在15個小時以上。早上天尚未全亮,夜晚茶樓打烊時,已是夜半人寂。李嘉誠回憶當時的那段日子說:“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