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自然,在今天潮州的大街小巷,人們議論最多的必是李嘉誠。在今時今日的潮州街頭巷尾,如果你問李嘉誠是何許人也,則無人不曉,或婦或孺,或翁或嫗,那自豪的神態,就好像昨天還與李嘉誠一起喝過功夫茶呢。

潮州文物古跡遍布城中城外城郊的每個角落。城東的廣濟橋是與趙州橋並列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此橋遠沒有趙州橋那樣因為入選小學課本而威名遠播,但是,它所擁有的獨特建築藝術風格與獨具匠心的科學設計,確可以名列四橋之首,僅此一點,就可以讓後人對廣濟橋刮目相看。

真正的專家,大體都知道,廣濟橋的獨特,在於它彙聚了當時中國建築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精華,是中國當時乃至整個世界的築橋技術的最高傑作與典範。李嘉誠曾動情地說:童年的時候,我也曾經走過廣濟橋,它是潮州文化一座主要的曆史地標,不僅是我們潮汕鄉親故土的回憶,也連接著我們的中華文化。先民建造廣濟橋時,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發揮建築的智慧,橋下的流水日夜奔騰,橋上的腳印奔向古今,廣濟橋常在,中華的人文精神長存。我離開潮州六十多年,家鄉的美麗景色與廣濟橋一樣,長在我的心懷。

李嘉誠為廣濟橋的重修工程認捐了 720萬元,興建了六座樓台亭閣。幼時的李嘉誠,尚在為溫飽煩惱,就算居住之地距離廣濟橋不過咫尺之遙,偶爾穿梭橋上,相信不曾踱步流連廣濟橋,發思古之幽情。也許,外行人到此一遊隻是看看古樸典雅,落落大方,玲瓏剔透猶如南粵大地的美女般嬌小精美嫻靜的廣濟橋而已。

家族身世潮州韓江東岸的鳳凰塔,據有關記載,鳳凰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 1573年至 1619年,修長玲瓏,八麵石磚,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層,塔頂是萬斤銅葫蘆壓頂,建塔時潮州知府郭子章寫下對聯,概括了塔之氣勢:

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

清代文人墨客,在這裏多有墨寶。此外,潮州還有韓文公祠、開元寺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十三處。

唐宋以降,隨著中原人口逐漸南遷、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南移,曆代官員被貶至這個所謂化外的荒山野嶺之地,嶺南大地開始注入曆史活力。當然,南遷的人群中,除去因戰亂避禍的苦難百姓外,有相當部分的人是當地有頭有麵、財雄勢大的士大夫,對朝政不滿的異見人士,還有官場的失意者,而這些人恰恰是曆朝曆代的精英。

正是這一特殊的曆史背景,形成了中原文化與潮州當地文化的水乳交融,也可能潮州文化是水,也可能中原文化是乳,總之,形成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潮州文化。當然,潮州古文化的核心,依然是華夏音倫。全國第二批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赫然其中。

潮汕商業社會的形成,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得益於汕頭的開埠,更是得益於潮商的誠信經營,得益於潮汕社會誠信氛圍的形成。

本書的主人公——商聖李嘉誠,就是生長在這樣的一個人文沉澱的商業社會環境中。

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李嘉誠沒有離開潮州,相信國學深厚滿腹經綸的他,或許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詩人或文學家、曆史學家。總之,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時,我們耳中聽到的,就不是現在的 3G之聲,而是李嘉誠的之乎者也。

李嘉誠的先祖原為中原河南焦作人士,因避災荒民亂,明末,跋山涉水,不遠萬裏南徙福建莆田。清初滿人入關極力排漢,尤其是揚州屠城十日後,李氏一世祖李明山為躲避戰亂,率全家由福建莆田,遷徙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定居城內北門麵線巷,這裏也就成了李嘉誠的降生之地。

1993年 8月 18日,《福建日報》頭版報道,李嘉誠在會見福建省省委書記陳光毅時說道:“我們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我可以說是半個福建人。”

夏萍著《李嘉誠傳》一書曾語焉不詳地描述了李嘉誠在潮州的世係。書中寫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這塊土地(粵東潮州府海陽縣)上居住了約有十代,其中經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聯、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鵬萬、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曉帆,傳至九世有李嘉誠伯父李雲章、父親李雲經、叔父李雲鬆,直至李嘉誠恰居第十世。”

傳到李嘉誠,在潮州延續的李氏家族恰屆有案可稽的十世。莫非,李嘉誠真的應驗了十代興衰的曆史輪回?李嘉誠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從哪裏遷居過來的呢?夏萍《李嘉誠傳》中寫道:“李嘉誠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徙遷居福建莆田。 ”“時值明末清初年間,再因狼煙四起,戰火連綿……由一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居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於潮州城門北門麵線巷。”

資料顯示,李嘉誠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據《隴西李氏宗譜》所載,白塘洋尾李氏詩禮傳世,家學淵源,人才輩出。李嘉誠在莆田的祖居地白塘洋尾,毗鄰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白塘湖。這裏一年四季水綠波平,沿岸垂柳依依,水竹挺拔,碧水倒映亭台,岸上曲徑相連,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鄉景色。

更因李氏數百年來人文鼎盛,留下不少古祠堂,古牌匾,古橋梁,古民居,民風淳樸,民俗奇特,處處散發著古色古香的古文明的氣息。洋尾村於 2003年被福建省公布為曆史文化名村,成為莆田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村莊。

白塘洋尾族譜上的李明山一支是否就是潮州李嘉誠祖先一世祖李明山?也是否為由河南焦作南遷的李明山一支?便成為李氏族係延續的關鍵。

2007年 7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孝敬鎮唐村發現了一塊寬 0.5米,高1.52米,厚 0.12米的青石墓碑。碑文清晰明確地引出了李嘉誠祖先。該碑文拓本上注有:皇明庠生李公諱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陳氏,生於明萬曆八年,卒於康熙六年(1667年),(碑文)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所立,(其)子李允、李牟、李參。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碑文中注有李牟的兒子叫李懷功,字明山,孫子叫李朝客。李明山一脈後遷往福建省莆田,之後又遷往潮州府。碑文內容清晰可辨,碑首刻有“流芳”二字,左右飾有精美的龍圖案,上覆蓮葉,下飾蓮花底座,碑的四周飾以五福獻壽、梅壽連年等富貴圖案。碑文豎行,楷書陰刻,正中間為墓主的名諱,右有銘文,左為奉祀人,碑文中載有“曾孫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後居潮州府”文。即李氏一族自河南焦作經福建莆田遷往廣東潮州。

翻查《李氏家譜》詳載: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湯氏,生子懷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雙修,明崇禎七年(1634年)隨父李自奇往陝西、山西傳拳,誘入闖賊(李自成起義軍)營為將,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遭闖賊誤殺,子懷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習拳成師,徙往福建傳拳為生,徙莆田又遷潮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