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李牟何許人也?李自成軍中的李牟是李自奇(又作李之奇)之子。《博愛縣誌》1035頁記載:“自奇配陳氏,行五。生三子:長李允;次李牟;三李參。庠生,拳師,文武雙修。崇禎年山西、陝西傳拳。”

康熙元年 (1662年 ),李自奇因錢糧緊絀,無銀周轉,將其地一段六分地賣予司馬倫名下,其賣地文契於今尚存,上有立契人李自奇的畫押。依時間推算,彼時其孫李明山一支已經舉家遷往福建莆田。

李牟的基本情況是:字沐,配湯氏,行二。生一子懷功字明山。李牟仲昆三人,他是老二。長兄李允,字淶,配陳氏,行一,生一子懷德字泰山,文武雙修,生於萬曆三十二年,卒於康熙十三年,享年七十歲,耕樵賣煤為生。弟李參字浴,配王氏,行三。生一子懷貢字金山,文武雙修,生於萬曆三十八年,卒於康熙二十六年。

李牟有一子,名懷功字明山,配湯氏行一,拳師,生於崇禎元年 (1627年)。其父李牟 1644年遭李自成殺害後,17歲的李明山靠李仲濟養,避浙江李俊府書社助業,武堂習拳成師。此時正是大明漸亡,清朝初興,戰亂頻仍,時年 17歲的李明山避戰亂輾轉遷徙福州莆田傳拳為生,後遷居潮州府。

據河南焦作博愛唐村清康熙年間《李氏家譜》、地契、碑記、墓誌、《博愛縣誌》與《隴西李氏宗譜》等文物史料互為參證,李嘉誠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原懷慶府河內縣)。往博愛進一步考證,在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家,見到征集來的清代康熙年間三份地契。三份地契均是白綿紙,薄如蟬翼,墨寫文書。其中康熙元年李公自奇的賣地契,長 46厘米,寬 26厘米。雖然經年已久,紙色變黃,且有潰爛之處,但上麵的文字保存基本完好。

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明山出生於崇禎元年(1627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及康熙元年(1662年),為加強對漢人控製,強令沿海居民內遷。時年三十有五的李明山攜眷從莆田遷往潮州時,已成家生子十多年,李朝客已有 18歲左右。若依博愛墓誌銘文,李氏南遷是在李朝客出世以後,則李明山一支在莆田生活約為十八年。

文與物互為佐證,可說明李嘉誠先祖確為河南焦作人士。唯先祖李公自奇往陝西傳拳,亦自陝西顛沛流離定居河南博愛,故莆田李氏族譜冠以隴西李氏族譜,相信此說較為公允。又,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之後裔,凡李氏之後皆以隴西人自居,故有隴西族譜之謂。曆史給潮汕大地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潮汕五千年曆史沉浸在河南焦作人韓夫子的“文章隨代起”的韓水韓山之時,又一個河南焦作世家、商聖李嘉誠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們未來“財富逐代興”的千年盛世。

李氏家族乃地地道道的書香世家,在動蕩的明末,也不乏安身立命的拳腳功夫。如果從他們在潮州的曆史上溯更久遠的宋元,乃至盛唐,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世代書墨飄香、家學深厚的清流望族。說句庸俗的話,在李嘉誠的血管裏,流淌承襲著地道的皇家貴胄的貴族血統。話雖如此,畢竟仍覺得此為大膽立論,小心求證之結果。當然,許多人都說當今河南人喜歡造假,不過就上述碑銘地契等文物考證確乎為真。河南人似乎用不著開這樣的天大玩笑來引誘首富投資。

其一,李嘉誠自言祖輩曾在福建莆田生活過幾代,若依上述考證之時間推算,李明山遷入莆田,但於彼地停留不久,約為十八年即遷往潮州。

其二,福建譜牒專家考證,福建李氏乃大唐江王李元祥後裔在當地開枝散葉之延續,若然如此,或應包括莆田李氏在內。又或,若包括莆田李氏,其中的一種可能是,李嘉誠遠祖曾外出為官,遷離福建,世居中原,至清初再遷返故居。

其三,莆田白塘洋尾李氏應該早於李明山遷來時,已經有隆盛之家族繁衍,而李明山南下白塘洋尾,很大的可能是投親靠戚,近親結盟,寄人於自己血緣最近的李氏一支。否則,李明山一支很難在鄉風排外的福建立足求存。

上述疑問,當需更多資料進一步求證,於此拋磚,期能爾後假以時日,以求石出。

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為大清每十二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李嘉誠的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伯祖父李起英(旭升)是清朝貢生。這在當時,也算是名頭不小的榮譽。也由此,李家在潮州成了名副其實的清流望族。

李氏祖居門前用於插貢旗的三米高的碑座,就是曆史的見證。當年的街坊鄰居每每走過這碑座,都是畢恭畢敬,崇拜有加。依當時的環境,路人相過,莫不誠惶誠恐,至為敬仰,幾乎頂禮膜拜。這裏不過是二十米深,兩人迎麵而過都要側身的雜草叢生的殘舊小巷,周圍環繞駙馬府、貢院、孔院,從曆史的滄桑沉澱中,還是可以感受到當年這個地方不同一般的顯赫尊貴。

李氏家族治學風氣甚濃,知書達禮,家學厚重,頗有名望,極受左鄰右舍尊重,故地位很高。伯父李雲章負笈扶桑,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故裏,服務鄉鄰,報效故土。但是,動蕩的時局,令憂國憂民的他,空有滿腔熱血,最後也隻能是默默耕耘,默默奉獻,默默終老。真個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懷才難遇,抱恨終天。

雖然李嘉誠再三強調不應有懷才不遇的怨言,但實情確實是懷才不遇。如果當時……那麼……所以,有關李家這位名頭響當當的東洋博士,並沒有太多的文獻資料可資傳世。至少,沒有太多的可以彪炳青史的豐功偉績,讓我們一同著墨,緬懷追思。特別是曆來低調的李嘉誠,也絕少提及李家的過往輝煌。

叔父李雲鬆曾任隆都後溝小學校長。

父親李雲經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先生少年時聰穎好學,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按照今天的行話,那絕對是一所名校,其在教育界的名頭猶如今日香港的皇仁中學。

畢業後,因家境清貧,無力上大學,應聘在蓮陽懋德學校教書。當時的大學,那絕對是有錢人的玩意兒。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環境及家族淵源中,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先生別無選擇地走上了經史治國的坎坷清貧老路。

這是一條漫長無盡頭的曲折淒涼的舊路土路,艱辛之路。數年之後,李雲經先生出人意料地棄教從商,遠渡重洋,隻身下南洋,在爪哇國一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以圖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腰纏萬貫,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