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為什麼?其實不為什麼。普通的人可能一下說不出究竟為什麼。但是對李嘉誠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時此刻的李嘉誠,不過是龍遊淺底。就像漢高祖劉邦當年亭長為樂,就像明太祖朱元璋會乞食維生一樣。

俗話說“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李嘉誠在剛剛步入商場時表現出一種學生求學的心態,除了像苦學功課一樣地努力工作外,李嘉誠將他堅信的做人準則放到工作中,放到處理與他合作的老板和工友的關係中。以誠待人,這個少年對環境的老實老成姿態,延續成為他的做人方式,造就他一生的光輝,成就他一世的榮耀。

高山流水,競由天擇。大河奔流,水到渠成。李嘉誠因此在商場上獲得了很高的信譽。有人可以懷疑李嘉誠的投資決策,但無人能夠懷疑李嘉誠的人格品格。

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腳下從塑膠企業開始,他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在塑膠行業,李嘉誠領風氣之先,並且很早就預感應對其衰落。父親李雲經先生的“盈虧有定”的教誨,在人生實證中一定給他留下了印象,留下了一生受用無窮的動力。

年輕時我表麵謙虛,但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看見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當我做生意時,我便警惕自己,如果有驕傲之心,總有一天會碰壁,所以我把公司命名長江——長江不擇細流——不嫌棄細河流或是細的泉水,把它們都吸引過來,否則怎能彙成長江?率直率性率真的李嘉誠,連心底裏所想的都亮了出來,他不說誰又會知道,謙虛真誠的外表,原來藏有一顆與眾不同的桀驁不馴的不可一世驕傲無敵孤芳自賞的心。

六十年的曆史沿革,恰如其分地印證了這一現實。六十年的拚搏磨礪,不折不扣地顯現了這一特質。

李嘉誠真的謹守著這個宗旨待人處世,這對他日後發展事業,奠下了很好的基礎。他涉足地產業,每有舉措,似乎逆流而行,但他取得了成功。

20世紀 60年代他雖然因為投資關係一度入籍新加坡,但總的來說,在彈丸之地的香港,陰晴不定,時來風雨,人心飄忽,李嘉誠顯示出了難得的定力。

李嘉誠曾講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事例。一個人經常出差往來在廣深鐵路線上,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座的車票。可是無論是風裏來還是雨裏去,無論是快車還是慢車,無論是首班車還是末班車,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這個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而不是聽人講前麵很擁擠就不過去。

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很實用。因為在自己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從來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一個潛在的客戶。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李嘉誠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

是不是如果像李嘉誠這樣鍥而不舍,就一定能夠成為李嘉誠,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近乎天真幼稚的問題。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隻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毅力與精神,讓李嘉誠找到了一個又一個可以稍稍落腳的客戶。

李嘉誠從來都沒有自己的閑暇時間,青年時代沒有,壯年時代也沒有。如今老年時代有沒有,也可能有,也可能無。到了後來,當長江實業一切運轉已上軌道之時,唯一能夠放鬆自己的選擇就是麵對大海,而且也是在忙碌一天,驅車返回深水灣府邸之時,遠眺波濤洶湧的或是風平浪靜的大海。

每當感到自己很累很辛苦的時候,孤獨的李嘉誠便走到海邊,俯首望著洶湧澎湃的大海,聆聽驚濤駭浪的巨響,凝神遐想,任憑風吹浪打,默默無語,勝似閑庭信步。在風中,在雨中,在人潮中,在彷徨迷茫中,考慮著自己未來的每一步。此時的李嘉誠仿如百年前的狂傲的拿破侖:“我最愛海浪,因為它蘊藏著無比的威力,可以吞掉無數細小的沙粒,可以用柔軟的唇吻碎堅硬的岩石。

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腳下。”

打工期間的李嘉誠深信,能從老板那裏學到許多製造塑膠的技術和經營經驗。

由於李嘉誠推銷有術,別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膠廠的效益也就越來越好。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家,發現競爭勝負的關鍵竟在這個未足 20歲的小小的推銷員身上,便想花大代價把李嘉誠挖過去。

李嘉誠的老板得到消息,唯恐李嘉誠真的成了別人手中的賺錢工具,於是搶先下手,把李嘉誠提拔為總經理,並破例給了李嘉誠百分之二十的紅股。李嘉誠通過報刊了解國外市場的變化,通過茶館和娛樂場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數,指揮調度有方,他手下的推銷員都能根據他的指導順利完成任務。而李嘉誠也因此熟悉了塑膠行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並且開闊了視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說,“吃透了這一方風雨。”

他在塑膠公司的工作期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後,他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如實地告訴老板他的想法,這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他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就這樣,雖有愧疚之情,知遇之恩,李嘉誠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離開塑膠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他不能不走這一步。他必須要走這一步。

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他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絲毫的彷徨,沒有絲毫的困惑。當然,沒有絲毫的輕鬆。從此,他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李嘉誠深信再有學識再成功的人,也要抵禦命運的“寒風”,他說:“雖然我在事業方麵一直比較順利,但和大家一樣,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我也有達不到的夢想、做不到的事、說不出的話,有憤怒、有不滿、傷心的時候,我亦會流下眼淚。”但他從未願透露何時因何事在何地流過熱淚。

他又說:“有什麼說話講不出來,知名度低,人可以鬧人,但是我一般不會鬧人。”原來知名度為李嘉誠帶來不少鮮為人知的“痛苦”。當然,這絕對不是人人有幸可以領悟體驗的“痛苦”。他並由衷地表示:“世人都想有一本成功的秘籍,有些人窮一生精力去找尋這本無字天書,但成功的人,一生都在不斷編製自己的無字天書。”

麵對經濟不景氣,他表明“沒有即時的靈丹妙藥,沒有人可以保證所麵對的問題會持續多久,隻有聰明睿智的人洞悉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擔無可逆轉的改變”。李嘉誠認為不應活在痛苦之中,天天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應積極麵對問題,構成豐盛厚實人生的重要環節,並憑借毅力及堅定的意誌,戰勝生活的苦澀與社會的浮躁,為轉危為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