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 / 3)

我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是做推銷員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商業嗅覺,商業網絡,也豐富了他的商業閱曆商業細胞,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追求成功、財富、享受及名譽,沒有什麼不對,但經驗告訴我們,在世上要成就每一樣真正有價值或者可以值得驕傲的事情,都必須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付出時間、努力、堅毅的意誌和鍥而不舍的奮鬥精神,並且抱持自律、克己、積極學習的態度,一個人沒有付出努力,徒具成功的虛名而浮露的自滿,相對一個真正付出努力而贏取成功的人,其所蘊含的自尊而表現的信心,兩者實有天淵之別。

李嘉誠在一次演講中,對美國的偉人本傑明?富蘭克林推崇備至。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他墓碑上隻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這位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學家、商家、發明家和音樂家,聞名於世,像他這樣在諸多方麵都展現卓越才能的人可謂世所罕見。但是,令人奇怪的,樹碑立傳的四個字,僅僅是許多人不屑一顧的“印刷工人”。

富蘭克林是一個很積極的人,通過出版,他不斷吸收學習,通過科研來滿足他對自然的好奇。做好事、做好人是驅動富蘭克林終生的核心思想,他極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於社會,或有用於社會,身體力行為後人謀取幸福。

他名成利就後不忘幫助年輕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他“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文章內他很實際的名句,“Time is money,credit is money”,將時間和誠信作為錢能生錢(Money begets money)的推斷,更是家喻戶曉。在“財富之路”(The Way to Wealth)一文內,富蘭克林清楚簡單地說明,勤奮、謹慎、儉樸、穩健是致富之核心態度。勤奮為他帶來財富,儉樸讓他保存發展光大產業。

富蘭克林十三個人生信條中的節製、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幾乎全可作為年輕人的座右銘,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歐洲文明社會通行的最基本信條。當然,也應該是我們亞洲人通行的天條。

1790年,這位為教育、科學,為公務獻出了自己一生的印刷工人,平靜地與世長辭。他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曆代世人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人類曆史豐碑上永遠會銘刻著自視為“印刷工人”富蘭克林的名字。富蘭克林這幾個字雖然沒有燙金,依然閃閃發光。

李嘉誠深有感觸地說,範蠡和富蘭克林,兩個不同的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說好像風牛馬不相及,然而他們的故事值得大家深思。範蠡執意改變自己遷就約定俗成的庸俗社會,而富蘭克林全力推動社會的變遷,讓人們去適應他所提倡的新社會新觀念。他們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扮演過相同的角色,但他們設定人生的坐標理想完全不同。

範蠡僅僅想過他自己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日子,富蘭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大一統社會。就如他們從前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饋贈別人,但方法成果卻有天淵之別:範蠡贈施鄰居,構建大同社會,富蘭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和衝勁,創造唯我社會。

有能力的人可以為社會服務,有奉獻心的人才可以帶動社會進步。總之,有能力的人改造社會,無能力的人被社會改造。

在香港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每星期工作七天的人大概也有十萬人,為什麼他們勤奮地工作了數十年還沒有出人頭地呢?有人因此專門探討過李嘉誠的幸運,說李嘉誠今天的成就多蒙幸運之神眷顧的意思。

從李嘉誠的經驗,究竟幸運與智慧對一個人的成就孰輕孰重呢?李嘉誠對此的回答是:

在二十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百靠雙手勤勞換來;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十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克誑。考驗式的經曆,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

“在我的字典裏沒有難字。”這是拿破侖留給世人的一句豪言壯語,在中外曆代名人中,爍然如閃爍耀眼光芒的鑽石,亮照全世界有誌成為成功者的青年心靈。在李嘉誠的字典裏,又何曾有難字。

人的誌向是由兒時的夢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兩個環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成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就是你無法抗拒的。他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煉你意誌的過程。

向這個成功的企業家問成功之道,他嚴肅地開出條件——要勤力、要節儉、有毅力、肯求知、要待人以誠、建立良好信譽。他說這其實是老生常談,隻要肯跟著去做,任何人都可達到不同程度的成功,甚至比他做得更好,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說易行難。

現在的年輕人有誰可以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之後,還要堅持學習?有誰願意沒有酬勞,但是仍然肯下班之後走到工廠去查看客戶所訂的貨物是否如期生產?這些都是李嘉誠曾經走過的路,正是他成功的基石。簡單來講,這些都是他的經驗之談。

六十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大聲朗誦,一項是睡前的閱讀。

我們都知道這新紀元蘊藏無窮和不穩定的變數。今天我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分享科技及資訊革命所帶來的成果,令效率更高、生命更豐盛;但我們亦麵對天然環境及社會結構遭受驚人的破壞。

在這前所未有的資訊社會,教育區分出哪些人可擁有或懂得如何應用知識,哪些人被視為更有價值或不受重視。我們都痛恨世界上現存的不正義和不公平現象,但我們可帶來改變的能力卻有局限。

然而我深信忠誠、正直、公正無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如果有人對你說這些人生觀已不合時宜及不適用,這不令我感到驚奇,對於某些人來說,為了追求商業上的成就,或要犧牲以上的價值觀,當然現實中的商業社會是需要不斷更新求變,但我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高效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了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決心。若果我們選擇隻為追求金錢及權力,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