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李嘉誠認為,對於有可能爭取到的顧客,要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於那些根本沒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戶,則應當機立斷,決不磨蹭,決不耗費半點心機。問題的關鍵是,哪些是可以爭取到的客戶,哪些又是沒有希望的?李嘉誠說,如果你被客戶請到辦公桌的對麵椅子上,說明客戶有誠意與你進行純商務式的談話,你的談話必須措辭謹慎、簡潔而實在。如果你被請到辦公室的沙發上落座,則表示這位客戶有興致與你慢慢談。如果客戶請你喝茶,就表示他對你產生了興趣。

如果在談話過程中有電話打來,他安排秘書或別人代接,就說明客戶對你推銷的產品有購買意向。相反,客戶對每個電話都接,並且對進來請示彙報工作的下屬沒完沒了地下指示或做決定,那就是說,他希望你盡快離開。如果毫無希望,你最好立即告辭。因為在你無端耗掉的這段時間裏,也許你早就在別處做成了另一樁生意。

李嘉誠深有感觸地說:“我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這是我今天用十億元也買不來的。”

曾經有人請教李嘉誠當年推銷的秘訣,李嘉誠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主動提到了在日本有推銷之神聲譽的原一平。這位推銷之神在一次演講會上,遇到與李嘉誠上麵遇到的同一個問題,這位原一平先生當場脫掉自己的鞋襪,請這位問話人摸摸自己的腳底。當摸到原一平厚厚的腳繭時,這位問話人不禁驚訝萬分:這麼厚的老繭啊。原一平接過話頭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快,所以腳繭特別厚。

李嘉誠二十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羨慕。也正是坐在這個位置上,居高臨下,讓李嘉誠有機會縱覽塑膠生產經營的完整過程。過去作為銷售經理,他必須像其他人一樣,走街串巷,親自賣力推銷。而且,最多不過是對銷售環節很熟悉。作為總經理,他已經不可能再如從前,但是,他有機會接觸整個生產程序。

心機甚重的李嘉誠又開始了偷師學藝。他仔細地了解把握每道生產程序及相互銜接。不過,這次是正大光明地學習,為了工作學習。或者說,為自己的將來學習。於心亦安,於情亦合,於理亦得,於法亦通。

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幹得順風順水的李嘉誠,再一次跳槽,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全新的人生,全新的事業,全新的旅程,全新的拚搏。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到自己的工廠給自己打工。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1949年中國政權轉變,李嘉誠服務的公司最大業務對象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顧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數,他的老板決定將這間工廠結束。

長期閱讀《當代塑料》,早已讓他掌握趨勢,看到塑膠時代即將到來。超越香港本地的視野,他估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邁向新一輪的經濟複蘇以及人口成長,勢必將使塑膠製品的市場需求一步步擴大。所以當老板結束工廠業務時,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李嘉誠將積蓄連同親友借款共港幣 5萬元,開創自己的新事業。

李嘉誠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間塑膠工廠,自己當老板。哪怕開始隻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山寨廠的小老板。

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高明的槍手,他的開槍動作往往比出槍還快。”

此時此刻的李嘉誠,躊躇滿誌,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邁向神壇,步步走近商聖。

商聖李嘉誠一步步走下神壇,向世人靠近。世人越來越清晰,又似乎越來越模糊。

“做生意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創新,二是改進,三是跟風。創新吃的是一招鮮,雖然不易,一旦使出來,卻費力少而收獲大;改進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雖不易造成毀掉,後勁卻很足;跟風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這樣做起來較容易,風險也較小,但跟吃人的殘羹冷飯差不多,收獲亦有限。”

1950年 5月 1日,22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塑膠廠總經理一職,嚐試創業,在港島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創業初始的李嘉誠資金十分有限,多年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舅舅莊靜奄、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三千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湊足五萬餘港元資本,開設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

麵對捉襟見肘的資金困絀,李嘉誠從港島跑到九龍,從九龍找到港島,尋找自己心目中能付得起租金的廠房。資金有了,廠名有了,廠房在哪裏呢?李嘉誠最頭痛的問題似乎並不易解決。當時,數十萬內地人湧到香港,使香港的樓價一下子水漲船高,房租高得嚇死人,李嘉誠手頭的資金實在太緊張,他隻能找最廉價的廠房,暫且建起廠來再說。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跑了一個多月,才在港島東北角筲箕灣租借了一間破爛不堪的廠房。

今日的筲箕灣已是香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平日這裏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但是,五十年前的筲箕灣,卻是香港的亂葬崗,這裏環境雖然清幽,但是,由於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僅有的幾幢工廠大廈,在海風的吹蝕中,變得斑駁陸離,破舊不堪。也因此,租金相對來講較為便宜。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也讓李嘉誠費了一番周折。李嘉誠當然也明白辦工廠應該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苦於囊中羞澀,資金緊絀,不得已而為之。幾經討價還價,李嘉誠以月租 360元的價格租下了這間千餘尺的廠房。這是李嘉誠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1950年 5月 1日,沒有鮮花、鞭炮、來賓祝賀,長江塑膠廠在簡陋工廠裏開張了,還差三個月才滿 22歲的李嘉誠,自信滿滿豪情萬丈地對著二十幾名員工演講,宣告正式開張:

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歐洲偷師飽讀四書五經的李嘉誠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形成汪洋之勢,日後的長江塑膠廠,發展勢頭也會像長江一樣,由小到大。

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未來的長江集團,具有寬闊的胸襟,一個有誌於事業的人,理當揚帆萬裏,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