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雖然對李嘉誠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慢條斯理的動作非常不滿,但是想到自己給人家的工錢也是少得可憐,不便發作,也就作罷。在工友的眼中,隻是十分敬佩這位清潔工,因為他到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收拾得十分認真,十分仔細,還不時探過頭與正在操作的工友打個招呼,有時甚至還十分謙虛地多嘴多舌,問長問短。說起來,有時還真的嫌他多事嫌他煩。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商業探子,又誰能想到這就是五十年後的世界十大富豪之一,商聖李嘉誠。
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仔細回憶白天工廠的任何一個環節,一個細節,一個特征,甚至一句話,把觀察到的一切一點不落地詳細記錄下來。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這可是一件大事情,否則豈不白費心機。
假日,早已同工友混熟的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喝酒吃中國菜,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懇切希望這班工友能夠給他碗飯吃。酒過三巡,這些熱情的工友,便爭強好勝地表現自己,炫耀自己,將他們所掌握的一切技術細節,毫無保留地統統告訴了李嘉誠。李嘉誠亦不厭其煩地刨根問底。
李嘉誠悟性極高,大致知道了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訣。當這班狐朋酒友還在等待著李嘉誠這個學徒請喝酒的時刻,大喜過望的李嘉誠早已不辭而別,滿載而歸。
長江塑膠花開遍香港隨機到達的還有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臨行前,塑膠花已在香港市場有售,李嘉誠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與市場需求。他意外發現繡球花最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做樣品。
從意大利回到長江塑膠廠後,李嘉誠不動聲色地把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們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塑膠花樣品一一展示給大家看,隨後滿懷信心地向大家宣布,長江廠今後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主打產品,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
眾人看了這些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塑膠花,無不拍案叫絕。振奮之餘,個個麵麵相覷,這塑膠花,究竟應該怎麼個弄法?又有哪些人喜歡購買這些神奇的塑膠花?但是,李嘉誠並沒有因為塑膠花是一個新興產品,並且被普遍看好而按原來的老路子進行生產。
選定設計人員之後,李嘉誠便把樣品交給他們研製,要求他們盡快開發出塑膠花新產品。考察領略歐洲市場的李嘉誠強調,新產品必須考慮八個方麵: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四是係列搭配,五是成本價格,六是消費者喜好,七是市場推銷,八是季節變換。總之一句話,一定要別出心裁,與眾不同。
做生意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創新,二是改進,三是跟風。創新吃的是一招鮮,雖然不易,一旦使出來,卻費力少而收獲大;改進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雖不易造成毀掉,後勁卻很足;跟風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這樣做起來較容易,風險也較小,但跟吃人的殘羹冷飯差不多,收獲亦有限。
這裏,我們無須責怪李嘉誠當時的侵權作風,因為,當時並沒有知識產權法,甚至也沒有這樣的概念。
當時隻覺得新鮮的李嘉誠,回到香港後才發現他帶回來的樣品,無論從品種,還是從花色方麵看都太意大利化了,不完全適合香港人的口味。比如,歐洲大行其道的鬱金香,在香港很少有人認識。因此,李嘉誠要求設計者順應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口味和喜好,設計出一套全新的款式來,不必拘泥於植物花卉的原有形狀和色澤。
新的產品必須能夠達到耳目一新的感覺。絕不能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最好,能讓消費者一見鍾情,愛不釋手。說易行難,畢竟這是新生事物,需要用心琢磨摸索。
按理說物以稀為貴,賣高價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誠明察秋毫,他認為塑膠花工藝並不複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麵市,其他塑膠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上市。這也是典型的香港商業社會的羊群效應。就如同自己在歐洲偷師一樣,稍稍有心的人做起來並不困難,難就難在如何創新。
倒不如在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極短的第一時間,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的所有塑膠花市場,重塑長江塑膠廠的招牌,乘勢將長江塑膠推向世界,讓長江塑膠花開遍全球。讓全世界知道香港長江塑膠花。這樣,即使效顰者蜂擁,長江廠也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更重要的是,塑膠花就是長江塑膠廠的活廣告,它會將長江塑膠廠的名字帶到全球每個角落,讓長江塑膠家喻戶曉。
當李嘉誠的塑膠花出現在銷售代理麵前時,令這班人目瞪口呆,驚訝不已。這些人的第一個反應是李嘉誠要搶他們的飯碗,重走老行當,替別人代理銷售歐洲塑膠花。當李嘉誠沾沾自喜地告訴他們,這是自己工廠的傑作,現在請他們幫忙推銷時,這班人將信將疑,因為他們都知道李嘉誠的老底,就憑那幾台老掉牙的機器,怎麼能夠生產出如此巧奪天工的迷人花朵?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判斷是錯的,並知道這確實為長江產品時,個個歡呼雀躍。當他們知道這一枝枝含苞欲放的花朵僅僅是幾毫子價錢時,個個怦然心動,爭先恐後。
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 50%訂金。更有公司派人廝守長江塑膠廠,苦候訂貨。
李嘉誠憑著自己的一招鮮,迅速令長江產品躥紅業界。長江塑膠產品迅速走向世界。長江塑膠廠高峰時曾請一百多個工人,趕工時分三班製。
堅持以事在人為做人生格言的李嘉誠,從不信邪。李嘉誠還徐徐道來了一個故事:1955年,首次開始擴展業務,成立一家中型工廠,接了幾個月的訂單,買了新機器。原有的廠房已經不能滿足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
李嘉誠去租麵積二萬英尺左右的廠房,當時,租用那家廠房的工廠正處於倒閉邊緣。原廠的一位好心的職工看到如斯年輕的老板,頓生敬意,拉住李嘉誠悄悄地說:“李先生,我非常少見一個年輕人這麼努力、有禮貌、有魄力。在這士美菲路做生意,從來沒有一個是賺了錢離開的,每一家都是滿懷希望而來,帶著失望而回。我的老板來時也是滿懷信心,但現在差不多要倒閉了。隔壁兩家也是好景不長,不久一定會倒閉。你年紀輕輕,損失些訂金算了,不要在這裏冒險了。”
對於這位夥計的古道熱腸,李嘉誠表示很感激。他對這位夥計說 :“這是不可能的,訂單我接了,機器也訂了,如果現在不安裝設備生產,我將失信於人,我絕不願意這樣做。而且,凡事在人,一切都是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