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李嘉誠搬進去後精心經營,結果生意很好,開工一個月就已賺到了全年的經營費用,不到一年,隔壁的兩家工廠果然都倒閉了,超人把這兩家廠也都租了下來,直到在其他地方買了地皮蓋了新廠房才搬出去。

李嘉誠後來說,等他搬離了士美菲路的時候,好多人都搶著要租那幾間廠房。

說來也是奇怪,其他人在那裏就是做不好。看來是不是應該信點風水?李嘉誠說 :“風水這個東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終還是事在人為,重要的是自我充實,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轉變為可能,眼光放大放遠,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我做人的哲學,也是我經營的哲學。”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以下的慎重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分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創業的本錢。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

塑膠原料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在當時的香港,在缺乏技術人才的年代,確實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賺錢行業。再次,多年的塑膠推銷工作,使得李嘉誠擁有相當多的客戶,這是他能邁向成功的堅實基礎。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創業的頭幾年,李嘉誠熬過了無數辛勞的日日夜夜。他身兼數職,管理廠務,督導生產,對外聯絡,力促銷售,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小時。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堅持自修。然而,他畢竟年輕,畢竟是血肉之軀。一天下來全身酸痛,深夜或是午夜臨睡前連洗把臉的力氣都沒有了。他最初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每天大清晨就要外出推銷或安排采購原料。當時的香港,遠沒有今天這樣先進,由於交通不便,等他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

他從不打的,距離遠就乘電車,其次是選擇公共巴士,路途近就步行。李嘉誠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沉穩、不急不躁的人。但是,李嘉誠走起路來卻疾風勁草,健步如飛。

在商場上,你要別人信服,就必須付出雙倍使別人信服的努力。

力爭上遊,雖然辛苦,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番雄心壯誌,立下遠大的目標,用熱忱激發自己幹事業的動力。

今天的香港人,偶爾在電視上,看到年近八旬的李老翁,邁開步子,大步流星地疾走的模樣,不明就裏的許多人,還以為是李嘉誠為躲避傳媒狗仔隊而奪路狂奔呢。

中午時,李嘉誠急匆匆地趕回筲箕灣,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與產品,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沒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李嘉誠也不過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如果有人突然來找,不大聲叫李老板,還真的分辨不出哪位是工廠的主人。當然,這樣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當長江廠剛一盈利時,李嘉誠就拿出錢來,盡量改善飲食質量和就餐條件,以穩定員工隊伍。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永遠做個雇員,那麼下班的汽笛吹響時,你就可以暫時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繼續前進,去開創一番事業,那麼,汽笛僅僅是你開始思考的訊號。”

今天,我們不能不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當年的李嘉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想法?類似的豪情?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也許,那時的李嘉誠,隻不過沒用這樣動聽的語句向人表達自己的青雲之誌罷了。

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第四期在報道李嘉誠時這樣寫道:“李嘉誠發跡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耐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這是佛家禪宗相傳的處世格言,其意思就是:智者應不露才情,而且要沉得住氣。

危機起初,李嘉誠隻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控製原材料成本與市場銷售方麵,根本無暇質量控製,致使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雪上加霜,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幾乎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經營企業的風險。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充滿必勝信心的李嘉誠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裏初嚐成功的喜悅後,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回想起來都有心有餘悸的感覺。這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於風雨交加暴雨泥濘之中的艱難曆程,它用慘重的挫折慘痛的教訓殘酷的現實反映折射出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為痛心疾首的一段際遇,一個教訓,一個苦果。

冷靜下來的李嘉誠,陷入深深的沉思。出現這樣的局麵,顯然不單是市場問題,而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說白了,就是一個管理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

其一,過分的冒進擴張,盲目追求數量忽視了質量。

其二,長江塑膠廠的管理顯然不夠完善,在出現大量劣質次品的情況下,居然仍讓這些產品流入市場。

其三,長江塑膠長期隻顧生產,缺乏產品的追蹤與訊息反饋,以致問題如此嚴重才揭發出來,致使工廠十分被動。

其四,作為工廠老板,不能完全將生產質量等經營環節交給下屬,因為到頭來,損失最大的必然是自己。

其五,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再暢銷的產品,都會有市場飽和的時刻,拋開產品質量問題不說,這次事件,顯然提醒自己,塑膠製品生產在香港已進入飽和狀態。通常在這種情況之下,用戶才會采取非常手法挑剔產品質量。

麵對逆境,李嘉誠對工友強調:“我們長江要生存,就得要競爭;要競爭,就必須有好的質量。隻有保證質量,才能保證信譽,才能保證長江的發展壯大。 “

針對這些問題,李嘉誠采取斷然措施,大刀闊斧地整頓生產與管理兩個環節。

其一,壯士斷臂,收縮生產規模,裁減部分非熟手工人。

其二,加強工人培訓,沒有達到熟練操作者,一律不準上機操作,限期未能提高達標者,請即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