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2 / 3)

在物欲橫流變幻莫測的商業社會,他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道德,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保持了一個恒久不變的真我自我唯我忘我超我甚至無我。

李嘉誠非常看中企業的信譽。他多次強調:“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再多有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生意,這些都是守信的結果。對人要守信用,對朋友要講義氣。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覺得義字,實在是終身用得著的。”

在普通人眼中,他是一個近乎難得的謙謙君子。然而,當你真的麵對他的時候,大有玉樹臨風,仰望於心,肅然起敬的感覺。

1995年 12月 1日,國際潮團聯誼會在港開幕,儀式完畢後,李嘉誠立即被記者包圍住,有記者提到“潮州人孤寒與否”的問題。

李嘉誠說 :“潮州人隻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強調:“我絕對不孤寒,尤其對公司、社會貢獻方麵和作為中國人應做的事上,絕不會吝嗇金錢。”

長江塑膠廠的危機絕非一時一事。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情,與社會有義。

如果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信諾。

做生意的風格拿破侖曾說:“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

麵對長江塑膠廠的困境,李嘉誠沒有絲毫的氣餒與動搖。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失誤,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由衷道歉,希望所有的員工和衷共濟,攜手一致,克服困難。同時,李嘉誠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能夠擺脫目前的困境,歡迎被辭退的工人隨時回來上班。

之後,李嘉誠往來於多間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負荊請罪,坦承塑膠廠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辦法,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會償還所有貸款原料款,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拚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原料和添置生產機器。

1955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長江塑膠廠的危機漸漸解除,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在新蒲崗開設了分廠。這一年年終,長江塑膠廠的所有員工,都獲加薪。並且每個人都額外獲得一個裝著花紅的大紅包。

長江塑膠廠終於起死回生,再度走上正常運轉軌道,長江塑膠的產品因為質量穩定,價格低廉,再度成為市場的搶手貨,並開始速銷到歐美。

成功後的李嘉誠不斷告誡香港人:“不論是經商,還是做其他事情,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你的事業一定會做得好。”

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李嘉誠都將是其中的異類,半個世紀的曆史,說長,彈指一揮間,說短,路漫漫何其修遠。

李嘉誠所建立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千億元的商業帝國,他所建立的更是一個具有博大精深的商業文化內涵的理想帝國,一個能夠在看得見的將來和看不見的未來,持續不斷地影響曆史發展的理想帝國,一個揮發無窮魅力,引人浮想聯翩的抽象思維的商業哲學範疇。

這是從孔子、孟子到董仲舒,再到王陽明、程頤,從範蠡到胡雪岩,都日日夜夜所期盼的理想國度。過去的中國曆史不曾有過,若有也曾是勢若流星,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唯有李嘉誠,才在不期然中,靠著自己的曆史文化的沉澱,靠著自己對曆史文化的演繹,靠著自己的拚搏奮鬥,靠著自己的虛懷若穀,靠著自己的憂國憂民,靠著自己的反省反思,確立了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替代的曆史地位——商聖。

1972年,中東局勢日益緊張,李嘉誠看中塑料原料有可能漲價,未雨綢繆,便預先大量入貨。因為,在當時的航運條件下,如果沒有足夠的存貨和充足的原料,在接了大量訂單後,不單會喪失賺錢的機會,而且有可能賠進自己的信譽。凡事必須預為籌謀。事後再一次證明李嘉誠的獨到商業眼光。

1973年,由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和部分人士的興風作浪,香港塑膠原料一下子暴漲七八倍,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而麵臨破產的邊緣。那些未曾料到原料漲價的廠商,叫苦不迭,手足無措。

長江塑膠廠雖未受到大的影響,但是,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自覺有責任有義務維持行業穩定。於是,由李嘉誠牽頭,數百家塑膠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直接從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按成本價分配給廠家,迫使塑膠原料進口商不得不降價銷售囤積的原料。

李嘉誠並沒有囤積居奇,乘機加價,而是慷慨解囊,將自己積存的原料按原價批發給同行。這樣,一場由中東戰爭引發的塑膠原料危機就在李嘉誠的運籌下,輕易化解了。在這次救市義舉中,李嘉誠從長江塑膠廠的倉庫中,拿出12.43萬磅的塑膠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錢,救援麵臨停產的會員廠家,並把自己在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20萬磅硬膠原膠,以原價轉讓給急需的廠家。僅此兩項以市價合計,李嘉誠就少賺了 100萬元,相當於長江廠年利潤的三分之一。

李嘉誠在這次危機患難關頭的義舉,被香港塑膠同行譽為救世主。

不可否認,甚至不可思議的是,即便到今天,中國人經營企業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不可信、不敢信、不能信、不盡信、不足信、不全信。

樹立誠信,依然是當今社會麵臨的最大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企業問題,也是所有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在大會小會上都要拿出來論證表白的流行話題。但是,誠信缺乏並非自古有之。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誠實守信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有關誠信的典故更是俯拾即是。

客觀地說,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深厚積澱的誠信文化傳統。唯一遺憾的是,不但沒有發揚光大,而且漸漸消耗貽盡。甚至乎被人為地棄之溝渠。

很久以來,國人把遊走各地做生意的商人稱為行商,行商有兩條鐵打的規矩:一是誠信,一是不欺。中國商人把誠信與不欺視為天道,認為這是商者最重要的品行。

的確,李嘉誠曾經做過多少善行義舉,他非但不孤寒,而且是世上少有的仗義疏財的大慈善家,然而這位大慈善家自己過的,卻是一種極為儉樸的尋常生活。這一點足以令人感慨萬千,欽佩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