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的老根據地。他在地產與股市兩行玩得順風順水後,人們都以為他早就放棄了塑膠業。
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準備開辦廣告公司,四處尋找辦公地點,跑到長江大廈看樓時,發現李嘉誠竟然還在生產塑膠花,不禁暗暗驚訝,著實大惑不解。眾所周知,這時的塑膠花早就過了黃金時代,根本已成明日黃花,利潤低微,盡管如此,長江實業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對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終於明白了李嘉誠的用心,“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給他們一個飯碗。”
有人問李嘉誠為什麼還背著老員工這個包袱。李嘉誠說 :“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那人讚歎道 :“李先生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在當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便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塑膠廠生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用“冠冕堂皇”一詞形容李嘉誠的這番話,並認為他這麼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但他為老員工著想安排生活出路,卻是實實在在的事。也是商業味濃厚的香港社會獨一無二的客觀事實。不管他這麼做是真心實意,還是收買人心,都對他的事業有事實上的好處,使別人真心實意地跟著他幹,為他的生意帶來了豐厚的報償。
李嘉誠經常掛在嘴邊的,是當時每天工作十六小時苦幹的日子,而他對肯拚命的員工一如既往地非常關照。在這裏,馬克思的勞動創造價值,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學說,似乎得到了最好的驗證發揮。
據一位老西環人講 :“那時在皇後大道西工廠有十幾個工人與誠哥同甘共苦,後來誠哥做地產發達後,每人送了一層樓,唯獨一個人沒有份。”
原來不少夥計都很講義氣,自掏腰包為公司添置零碎雜物而沒有向公司報銷,但有一個非但沒有這麼做,反而利用各種借口訛公司錢。結果,後者沒有樓分,而其他人中更有一人,特別獲誠哥照顧,不但送一層兩萬多元的四百英尺樓,往後長實的地盤,如北角賽西湖大廈、薄扶林花園,以至黃埔花園等水電工程,都是判給他做。
在李嘉誠的塑膠廠剛剛擺脫危機,元氣尚未完全恢複之際,一些同行業的競爭對手企圖趁機再度搞垮木秀於林的長江塑膠廠。他們雇用狗仔隊到長江塑膠廠,拍下長江塑膠廠破爛的廠房,簡陋的設備,抓住某一產品的瑕疵,甚至惡意破壞某一產品,企圖用揭短的方式使聲譽日隆的長江廠信譽掃地。當李嘉誠聽說記者來訪,未及換裝就穿著油膩的工作服走出來時,李嘉誠狼狽的模樣一並進入了記者的鏡頭。
果然,沒過多久,他們拍攝到的特寫照片就在報紙上刊登出來了,畫麵上是長江廠破舊不堪的廠房與機器。這些畫麵與李嘉誠油膩的工人裝相映成趣。
如此破舊的廠房與機器設備,怎麼能夠生產出品質過硬的產品?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以此徹底打消顧客對長江廠產品的信心,鏟除對他們構成極大威脅的商業競爭對手。
頭腦冷靜的李嘉成,積極籌思對策。他決定將計就計,再次利用自己的坦誠做一次反宣傳,以爭取主動,變不利為有利。於是,李嘉誠拿著這份報紙,帶上自己的產品,走訪了香港上百家代銷商。
李嘉誠很坦率地對他們說 :“不錯,我們尚在創業階段,廠房比較破舊。但請看看我們的產品,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我歡迎你們到我們廠實地考察,滿意了,再向我們訂購。”
代銷商們被李嘉誠這些誠懇的話語所感動,更被他的優質產品所折服,亦為其親力親為的作風所欽佩,他們也十分敬重李嘉誠有如此坦誠的胸懷氣度,如此敏銳的商業頭腦,並且有如此魄力敢於將自己的弱點示人,於是紛紛到長江廠參觀訂貨。長江廠的生意反而空前紅火。
精明的李嘉誠適時借助了這場惡意宣傳,出其不意,以彼之矛,力攻其盾,為長江廠做了一次相當實惠的廣告宣傳,這一招頗似太極推手中的借力打力,反其道而用之,費力少而收效大,堪稱高明。
博采眾長,意即絕長續短。絕長繼短、截長補短、取長補短,總之是取別人之所長以補自己所短的意思。《呂氏春秋?用眾》中又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麵之裘,取之眾白也。”一句話,從他人取長,以補己身之短。即使商紂與秦始皇這樣非似人類的暴君身上都有某些可取之處,更何況賢者了。“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與塑膠同行如是說。“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a怎樣做到“三至”呢?第一,“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數,又知其所在。”第二,用爵位和俸祿使天下之士尊貴和富有。第三,做仁者、知者、明者,用仁者、知者、明者團結天下人。第四,征伐“道之所廢者”,“誅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奪其財。”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慳吝之人,而他的部屬們卻說他“慳己不慳人”。李嘉誠真心實意地對待自己的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堅固的凝聚力。初創時期的長江廠條件異常艱苦,但是基本上沒有工人跳槽。
李嘉誠創業初始,與一家做英國生意的進口商往來,進口商欺負他小,騙他說因為海關作業關係,每筆貨款都要暫扣三成,從 1950年到 1957年,長達七年,一個銅板都沒退給李嘉誠,壓得剛創業的李嘉誠幾乎周轉不過來。
海關老早把錢退給這進口商,但他就留著自己用,一年加起來比李嘉誠原本運作的流動資金還大好幾倍。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後來,李嘉誠寫了一封最後通牒的信:六個月後不再接受這樣的訂單。信發出後,結果全部的暫扣款 a出自《孔子集語》。
全數退還。頓時間,湧出這筆龐大的錢,李嘉誠五味雜陳 :“我剛開始可以說如虎添翼。但是,也讓我恨之入骨。”
故事的精彩結局還在後頭,李嘉誠成名後的某一天收到一封信。有一人從英國寫封信過來,他在英國的報紙上看到李嘉誠的名字,他問 :“究竟你是不是我從前認識的做塑膠花的 Mr.LIKa-Shing?”這人說,他年歲已大,希望重遊香港,問李嘉誠能否支付他機票與酒店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