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接到信後,李嘉誠說 :“好,你自投羅網。”以李嘉誠的個性,通常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多是搭頭等艙。而且,一住進酒店,就送花送酒致意。這次,雖然答應,但是高規格對待都免了。他想再會一麵,讓他“恨之入骨”的人。

闊別多年,滄海桑田,一見麵,李嘉誠原本的憤怒瞬間化為烏有。他看到對方,白發蒼蒼,老態龍鍾,行動不便。

“我一見他馬上扶他,一句話都不敢講。馬上打電話給我秘書,酒啊!水果啊!快點送過去。”李嘉誠本來是要罵他 :“可知道,那七年我受過苦哦?”一個當年逼得他幾乎撐不下去的仇人,李嘉誠的回應讓人不解。

李嘉誠問他:當你恩人和仇人沒什麼兩樣,還可以搭商務艙免費遊香港?他的回答在文字上似乎看不出什麼大道理,理解他但求無愧 :“你看到他好慘,我很好。他回去後一年就過世了。”上蒼其實已經給了兩個不同做生意風格的人公平回應。

經營工廠時,李嘉誠時常訂閱歐美著名的塑膠工業雜誌,從中了解世界市場和新產品技術。20世紀 50年代,香港普遍采用的塑膠模機多是注塑式,即將塑膠溶液注入模內。後來,他在一本雜誌看到一部機器,可以把模內未成形的膠管注入壓縮空氣,靠空氣的膨脹,製成膠瓶或玩具,不過價錢很貴,要兩萬多元。那時落後的香港還沒有引進這種先進機器,軟膠瓶也未出現。

李嘉誠認為生產膠瓶的前景很好,可惜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購買這部機器,於是決定借鑒雜誌介紹的一鱗半爪內容,自行研製。

李嘉誠先利用工廠的老爺機製成一條條軟而熱的膠管,試製新機器的日日夜夜中,李嘉誠曾經連續三十六小時不眠不休。老天不負有心人。膠管製造出來,形狀與自己心中所想、在雜誌上所見差不多,然後便想著造模、購買壓縮空氣機。就在電光火石間,忽然看見身旁的可樂玻璃瓶,李嘉誠靈機一動,立即將可樂瓶頸鋸斷,將膠管放進可樂瓶裏,然後利用機器的壓縮空氣口插入汽水的吸管並注入適量壓縮空氣,口含吸管,輕輕一吹,無須三秒,膠管沿著透明的可樂瓶身膨脹成型,製成品便出現。

李嘉誠自製的機器雖然簡陋,但隻需要雜誌介紹那部機器十分之一的價錢,便能夠成功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這件事給李嘉誠的啟示是事在人為。

這部機器製造出來的塑膠產品為工廠賺了不少錢,同時生產塑膠花的情況也是非常理想,利用這些簡陋的發明,每一年較往年的資產增加最少十倍,用李嘉誠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因為你懂得外麵的世界,知道你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李嘉誠日後沾沾自喜地說。

依靠對推銷輕車熟路的技巧,李嘉誠把生產出來的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地賣了出去。接著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裏捏著不停飛來的訂單。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投產後的企業會是如此的快速膨脹。

到現在,李嘉誠仍不停閱讀書籍雜誌。每有好文章,必定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孜孜不倦。經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會動態,也要緊貼市場潮流。

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

吃虧是福在《孫子兵法》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兵貴神速。在商場上,速度永遠是致命的因素。如果你想脫穎而出,工作的速度就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製勝武器。因為,當你前進的速度越快,你所獲得的能量就越大,別人就越難以追趕到你。慢慢地,你就會越來越具有優勢,最終從平凡的境遇中脫穎而出。

正如李嘉誠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華人曾經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途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隻勝出少許;隻要稍稍快便是贏。”

早在 20世紀 60年代,他替旗下的長江塑膠廠設計膠花,這個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旅港英國設計教授田邁修(MatthewTurner)發現。二十年前,田邁修開始迷上“香港設計”,到處收集紅 A膠桶、雙妹牌花露水、港產羊毛內衣,並仔細追查設計的來源和典故,堪稱“香港設計考古學家”。

一次,翻查注冊局舊檔案期間,他發現一款 20世紀 60年代出品的塑膠玫瑰花飾物,原來是由今日的億萬富豪“李超人”李嘉誠所設計。

李嘉誠亦試過用英文鬧鬼佬。“有個客仔的女婿,竟用英文侮辱中國人,我受不了這口氣,用英文鬧番(罵)他,就算我不做這單生意!結果要他的嶽父來say sorry(道歉)。我回頭做他生意,不過收貴些。”

80年代初中英會談期間,不少公司都停留在業務本地化的階段,但我的考慮是公司要發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發展,說到海外發展,就什麼人都一樣。因此我的公司裏,什麼(國籍)人都有。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並沒因自己帶潮州口音,而避講英語或避請洋人,由開會到接受訪問,隻要對方是洋人,他一概英語對答,無須翻譯。但他總嫌自己看英文看得慢,遇有好文章,有時會中譯後才看。在劍橋大學拿取榮譽博士學位時,他抱憾地說 :“若果是自己讀回來的,我會開心好多!”原來,叱吒風雲的李嘉誠,心中也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還有一次,李嘉誠在生產車間,一位工友正在運送裝嵌成型的塑膠花,可能是廠內道路的不平,在顛簸中,一枝繡球花跌了下來,這個工友隨腳踢開,大模大樣地向前走去。看到這一情節的李嘉誠,剛要發作的頭腦,霎時間突然冷靜下來,李嘉誠趨步向前,彎腰撿起了這枝花,默默地放進了貨箱裏。

李嘉誠的這一動作,讓別的工友看在眼裏,並且很快轉告給了這位工友。那位工友忐忑不安,擔心被罵被炒。但是,李嘉誠始終沒有發作。由此,在長江塑膠廠,所有的工友,都把工廠的每一物,每一花,看作自己的,倍加珍惜。

不怒而威,李嘉誠用自己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感化著長江塑膠廠,令到塑膠廠的工人,視廠為家,以廠為家。每當產品趕工期之時,雖然下班的鈴聲早已響起,但是,大部分工人都不曾停下手中的活計。當然,李嘉誠也從不虧待這班忠臣良士,必然會給足加班費。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我第一單大生意的 agent就是洋人,有一次他在臨落貨時,突然告訴我,他沒錢支付。我說:“不要緊,讓我先截單,貨可以再賣過,最多蝕紙盒的錢。”後來,有個外國人每半年就落訂單。原來,他就是先前那個人介紹來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 :“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係。”